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案10《老人与海(节选)》名师教学评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案10《老人与海(节选)》名师教学评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09: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人与海(节选)》名师教学评价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巴黎评论:你能不能谈谈,你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才形成你独特的风格的?
海明威:我可以说,业余爱好者所说的风格就是不可避免的别扭,那是源自你首次尝试去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没有一个新的经典会和老经典类似。一开始,人们只看到别扭,后来不大看得出来了。当它们显得那么笨拙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些笨拙就是风格,还有好多人去模仿,这太遗憾了。
巴黎评论:你如何在脑子里完成一个短篇小说的构想?是主题、情节,还是人物变化推动?
海明威:有时候你了解这个故事。有时候你写起来才让故事浮现,又不知道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运转起来就什么都变了。运转起来就造成故事。有时候运转会很慢,就像不动似的,但总有变化发生,也总是在动。
巴黎评论:长篇小说也是一样吗?你在动笔之前就列出整个写作计划并严格坚持吗?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是我每天都要应对的问题。原则上我知道接下去要发生什么,但写的时候我每天都在虚构发生了什么。
巴黎评论:你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就想好书名了吗?
海明威:不是。我写完一个故事或者一本书,开列一个题目单子——有时会有一百个,接着开始划掉,有时一个不剩。
巴黎评论:这么说,你不写的时候,也在观察,以便寻找一些能用的东西?
海明威:当然。作家停止观察就完了。但他不必有意识地观察,老想着怎么去用。一开始可能是这状况。但后来,他观察到的东西进入他所知所见的大储藏室。知道这一点可能有用:我总是用冰山原则去写作;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是八分之一,水下是八分之七,你删去你所了解的那些东西,这会加厚你的冰山,那是不露出水面的部分。如果作家略去什么东西是因为他并不了解那东西,那他的故事里就会有个漏洞。
巴黎评论:最后,触及根本的问题,作为创作型作家,你认为虚构艺术的功能何在?为什么要表现现实而不是写事实本身?
海明威:干吗为这个困惑?从已发生的事情,从存在的事情,从你知道的事情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情,通过你的虚构创造出东西来,这就不是表现,而是一种全新的事物,比任何东西都真实和鲜活,是你让它活起来的。如果你写得足够好,它就会不朽。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写作,而不是你所知的其他什么原因。可是,那些没人能知晓的写作动因又是什么样子。
(节选自《海明威:最后的访谈》)
1.结合这篇访谈和课文,分析海明威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2.阅读海明威《桥边的老人》选段,回答问题。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板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结合所学知识,赏析第一段的艺术特色。
3.海明威的小说叙事冷静、凝练,他善用冷色调写最火热的故事,用最理性客观的笔法去张扬最真实的自我。从《老人与海(节选)》中,我们发现景物描写比较稀少,海明威把老人的复杂情绪转化到所看到的风景之中,然而这种看似无关的背景却瞬间赋予了故事气氛和深意。尝试模仿这样的写景方式,创作一个小片段。
教学策略:1.以学定教。本环节采用练习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对海明威的访谈练习,适时检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得失,体现“以学定教”的策略。
2.领会理解能力。通过海明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一辅助材料,进一步领会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3.领会理解能力。通过对海明威访谈的延伸阅读,加强对“冰山理论”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领会理解的能力。
4.深度学习。本环节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文章表现手法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设计意图:给老师提供多角度材料进行教学评价,通过批阅练习获得反馈,在此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提高其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答案提示
1.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是八分之一,水下是八分之七,海明威以此比喻小说,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就如同《老人与海》语言朴素简练,无过多故事背景的交代,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家应时刻具备观察意识,将观察的内容储藏进自己的素材库,作品删去的应是他所了解的东西而非未储藏的内容,这样会加厚冰山,使小说的内蕴更为丰富和深刻。
2.“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尘土”“浮桥”,以及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作者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极富写实效果。开篇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老人“一动也不动”与前面人、车的匆忙形成对比,一静一动,更突出了老人无力行走的无助。
3.略。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