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10:22:55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评分细则
4.每点 2 分。参考答案中,①答出“道高于技”1 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 分。②答出“道蕴含在技中”或“匠工
蕴道”或“道技合一”或“道就是技艺之道”或“技是道的载体”1 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 分。注意要围绕“道”
与“技”的关系来答,若只是照搬原文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分析,本题最多给 2 分。除参考答案外,若有其他
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5.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参考答案中,①答出追求“道技合一”或“完美”或“精益求精”之意给 1 分,答出
“探索创新”给 1 分。②答出“实践积淀”或“刻苦训练”或“反复实践”之意即可给 2 分。③答出“以民族复
兴事业为目标”或“家国情怀”或“为国奋斗”之意即可给 2 分。④答出“社会共识”或“文化氛围”或“肥沃
土壤”或“社会环境”等之意均可给 2 分。以上四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除参考答案外,若有其他答案,合
理亦可给分。
8.答出线索是“大披肩”或“对大披肩的渴望”均可给 2 分。情节发展答出“想买披肩”“揽客挣钱”“放弃披肩”
之意即可。答出一点给 1 分,两点给 2 分,三点给 4 分。如果答以人物心情为线索、以时间空间变化为线索,并
合理概括情节,整道题酌情给 2 分。除参考答案外,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9.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参考答案是从“情节”“形象”“表达效果”“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的。第一点,答
出“交代不买披肩的原因”或“解释原因”或“使情节合理”均可给 2 分;第二点,答出“丰满形象”或“补充
形象”或“使形象立体”给 1分,点出“自尊”或“自爱”给 1 分;第三点,答出“含蓄婉约”或“用意深远”
或“耐人寻味”或“使读者深思”均可给 2 分;第四点,答出“深化主题”“升华主旨”给 1 分;至于是什么主
题,答“道德与金钱之间的摇摆”“道德战胜物质欲望”等均可,无论怎样概括,一定要比人物形象的分析站位
更高才行,否则只给 1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除参考答案外,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13.每小题 4 分。句子大意不出偏差的情况下,句意分一般不给 0 分。其中译出大意给 2 分;关键词一个 1 分。“关
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句子大意分一般包括对特殊句式的调整与补充,以
及对句子其他重要词语的翻译情况,如果出现语法错误,或者对一些虚词理解错误,可扣除 1 分。
(1)关键词“沮”译为“阻挠”“干扰”“阻止”均可给 1 分,译为“沮丧”不给分;“夺”译为“改变”“更改……
心意”均可给 1 分,译为“定夺”“夺走”“掠夺”等不给分。大意分中注意“不乐之者”“行愈力”的意思。
(2)关键词“雅”译为“一向”“向来”“平时”“一直”或类似的意思给 1 分,译为“高雅”“雅致”“文雅”类似
的意思不给分;“行世”译为“流传于世”“传世”“流传”均可,译为“处世”“行走于世”不给分。大意分中注
意“长短句”的翻译,照抄或译为“词”均可,译为“长短不一的句子”“长长短短的句子”“或长或短的句子”,
则大意分扣掉 1 分。
14.共 3 分。答出“另建军队”或“再组建一支军队”之意即可,答出“只隶属于某部门”或“只听某部门调遣”
之意即可。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
16.每点 2 分。第一点答出“比喻”或“以声摹声”给 1 分,结合文意分析 1 分,答“通感”不给分;第二点答出
“拟声词”或者“叠词”给 1分,结合文意分析 1 分;第三点答“对比”给 1 分,结合文意分析 1 分,答“反衬”
不给分。如果答联想、想象、虚写并结合文意分析也可给 2分。注意题干“正面描写音乐的魅力”,答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不给分。除参考答案外,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17.每句 1 分,句子选用正确,没有错别字,没有漏字、添字才给分,否则不给分。字迹书写难以辨认,或书写不
规范,写异体字、繁体字,字体写草书、篆字等,以错字看待,不给分。
18.第一处替换为“毋庸置疑”“不容置疑”等类似成语均可给分,替换为“千真万确”“不容辩驳”不给分;第二
处替换为“举足轻重”类似成语可给分,替换为“至关重要”“举重若轻”“无出其右”“无与伦比”不给分;第
三处替换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无稽之谈”等类似成语均可给分,替换为“名不副实”“胡说八道”不给
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19.改写后的句子无论主谓宾是什么,只要主干是单句即可,但不是单句不给分;“种植面积”“产量”“水稻中的杂
交稻良种”“汕优 63”“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米稻”等关键信息没有丢落给 2 分,如果信息缺两条扣掉 1 分;符合
原意给 2 分。
20.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2 分。表达效果中如果分别答说明方法的效果也可,“数字翔实准确,具体说明事
物特征”“作比较使差别更明显,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优势特点”。总的回答说明方法的综合作用也可,答出“突出
杂交水稻的巨大优势”“表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各给 1 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22.每处 2 分。第一空填“空气的温度”给 2 分,答“气体的温度”给 1 分;第二空必须答出“某某运动”给 1 分,
答出“激烈”“剧烈”“活跃”之意给 1 分;第三空答出“气温”给 1 分,答出“降低”“下降”之意给 1 分。若
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注意作文的任务要求:“给老师写一封信”“表明你对老师此举的态度”“提出你的意见建议”“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考生在写作时要探其实质、内涵,分析其利弊,提出意见或建议等。如果只是谈孩子当班干部好,能使
他们得到锻炼,而没有围绕“给每个人都设置岗位”的创新举动议论,文不对题,那么给分应在 40 分以下。
其他方面具体给分情况,可结合下面几点判定:
一、关于立意
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按层次分为四个方面:立意正确、立意鲜明、立意深刻和立意新颖。
1.立意正确
一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健康,一是作文的立意要符合材料给定的题意,不偏离题意、不跑题。作文
的立意一旦不符合社会、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就可视为偏离题意,思想感情不正确、不健康的作文在及格分以下;
作文的立意也一定要符合材料内含的意义,不要为了创新而轻易与之背道而驰,否则也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要抓
住材料关键词,关键词抓错了,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立意上也会严重丢分。
2.立意鲜明
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集中、明确,不能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楚;或者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立意分散、
立意含糊,是作文的大忌。一篇 800 字左右的作文,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立意一定要集中、明确、鲜明。阅卷
老师在紧张的阅卷环境中,首先看的就是作文是否有明确的立意。
3.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的要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中的关键词是“本质”
“内在关系”“启发”,这就要求作文立意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要剖析深刻透彻的观点,发人深思。如果只停
留在表面,泛泛而谈,得分一般不超过 50 分。
4.立意新颖
写作中要追求“见人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境界,这就需要在立意上体现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套作,
千篇一律,但也不能为了求新,而违背材料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特立独行,危言耸听。作文写得好,要“以识为
主”,即与现实结合,深入思考,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识。
二、关于等级
具体评分,可参考列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
等级的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每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分”与“发展等级分”之间,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分”
与“表达分”之间,发展等级中的“创新”与“深刻”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高考评分要求,凡是“内容分”
与“表达分”不在同一个等级内,两者的级差不要超过两个等级(如一个为一等,另一个不得低于第三等),也
就是说,一个等级不足,会对其他等级造成影响。因此,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注意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作文等级的判定,要综合考量,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比如对基础等级,不能仅看内容、结构、语言、
文体中的一点,而应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因为阅卷环境的影响,卷面整洁与否对作文的影响非常大。但在具体
操作时,要客观看待卷面分,卷面不好的,适当扣分,不能以“一丑”而遮“百美”。
对作文等级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比如一类卷(54—60 分)、二类卷(45—53 分)、三类卷(33—44 分)、
四类卷(21—32 分)、五类卷(20 分以下)。评分标准不要随意变动,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同一等级内,根据
内容、结构、语言等合理打分。
三、关于表达
1.文体:文体特征不明的文章,建议总分不超过 36 分;文体不合要求的,建议总分不超过 30 分;文体格式不对
的,建议总分不超过 50 分。
2.结构:写足字数成篇,层次分明,过渡衔接紧密,可视为“结构严谨”;首尾完整,段落连贯,可视为“结构
完整”;字数超过 400 字,但缺少自然结尾的视为“结构基本完整”;明显拼凑,或者直接抄袭试卷相关文段的,
以“结构混乱”处理。
3.语言:“语言流畅”原则上是指没有语病;“语言通顺”可以允许有偶发病句(2 个左右),但是不影响相关阅读
和意思表达;“基本通顺”可以允许有 3 个句子不通顺,但是能够表达基本意思。全文有 6 个以上病句则视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对于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表达的,评卷时需要慎重处理。
4.字迹:全文个别文字书写不标准或有涂改的不视为“字迹潦草难辨”。
四、关于特征
1.深刻。一篇作文整体都体现独到、深刻的思想,可在特征分上给满分。部分段落、句子深刻,按评分等级给分。
2.丰富。作文内容丰富,使用的素材新鲜、典型,特征分上可给满分。内容较丰富,部分素材引用了典型素材,
按评分等级给分。
3.有文采。整篇作文文采斐然,展现了作者的文笔与才思,特征分可给满分。开头结尾使用修辞、化用诗句、引
用名言,也可归为有文采,在原有给分基础上适度加分。
4.有创意。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体现出自己的创意,且论据充分、叙述合理,特征分可给满分。部分段落、语
句有创意,可视为作文亮点,在原有给分基础上适度加分。
五、其他问题
(一)关于扣分
1.缺标题扣 2 分。
2.字数不足 800 字,每少 50 字扣 1 分。建议字数不够 600 字的文章,总得分控制在 36 分以内。全文不足 400 字,
综合给分不能超过 20 分。不足 200 字,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
评 0 分。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3.每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上限 5 分(考虑偶有 1—2字笔误的情形,评卷程序从第三个错别字开始扣分,
扣满 5 分为止)。
4.标点错误多,或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的,扣 1 到 2 分。
5.用繁体字或甲骨文;用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二)特殊情况处理
1.如确定为套作的文章,给分不超过 20 分。抄袭的基础等级控制在四等内,发展等级不给分。认定抄袭试卷要
慎重。
2.满分作文。评定要慎重,确保满分作文的高质量、耐推敲。
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 分)
一等(20~16 分) 二等(15~11 分) 三等(10~6 分) 四等(5~0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基 20 分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表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特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分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2022一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0-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比较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在他们眼中,产品可以全方位反映自我形象”错误,原文是“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
象征”。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一块天然岩石如果经过人工打磨,就有了文化内涵”曲解原文,原文是“一块天然岩石要具备文化
意蕴是要经过人工打磨并注入人性价值,方能进入‘文化’领域产生认同的”。
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与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A.讲的是手工技艺的传授方式。B.讲的是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表现。C.讲的是匠
人也有驾驭不了的事物。D.讲的是石灰烧制的过程,意在体现石灰不怕严酷的考验。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案①“道”高于“技”。由“道也,进乎技矣”可知,“道”是超越“技”而存在的最高境界。②“道”蕴含在
“技”中。“道”以“技”为载体,鬼斧神工的“技”中蕴含着“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
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案①优秀的“现代工匠”内心要有对技和道的追求、对完美的追求,要有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精
神。②优秀的“现代工匠”要有实践的积淀,要有大量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③优秀的“现代工匠”要以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为终身奋斗目标。④全社会要形成共识,共同营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为培养优秀的
“现代工匠”提供肥沃土壤。(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思路点拔“说明大妮子平时为了钱可以忍辱负重去讨好别人”错误,今天的大妮子为了挣钱买披肩可谓费尽
心思,但不能由此推知大妮子平时也是如此。且“忍辱负重”程度过重。
7.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小说重要情节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一1
思路点拨“说明她对胖人的不服”错误,此时她拿着足够的钱去买披肩,对马的感觉说明她此时兴奋的心情。
8.命题透析本題考查分析小说的结构、概括情节的能力。
答案线索是“大披肩”。(2分)①大妮子喜爱披肩,欲买钱却不够:②大妮子为挣钱买披肩,揽客要高价:③大
妮子放弃披肩。(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①情节上,交代了大妮子不买披肩并“离弦箭似的跑了起来”的原因。②形象上,塑造出大妮子内心深
处自尊自爱的特点,使人物丰满。③表达效果上,语言含蓄婉约,用意深远,耐人寻味。④主题上,表现出改革
开放后人们面对金钱与道德产生的矛盾与纠结,深化主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
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及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期一月”中的“期”是约定:“期年”意思是“满一年”,所以两个“期”含义不同。
1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辛弃疾却将金牌返还”错误,原文是“弃疾受而藏之”,意思是“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并
没有返还」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答案(1)当时枢府有不赞同这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行动更加积极,终究不能改变。(关键词“沮”“夺”
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关键词“雅”“行世”的翻译各
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案①依照福建左翼军之例另建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字。②这只军队只隶属于三牙、枢密院,专门听从帅
臣节制调度。(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搞劳军队,召见他,授予他承务郎、天平节
度掌书记。乾道六年,辛弃疾改任司农寺主薄,出任滁洲知州。除州遭战火毁坏严重,市井调零破败,辛弃疾
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收逃雄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商议军队屯田,并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
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湖力推荐辛弃疾为人慷慨,有远大谋略。不久,
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又因为湖南控制连着两广,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时常出现,不仅是风
22022-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19年解牛数千之功力,技法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同时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庖丁将对道的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 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工匠精神贵在传承,要想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营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前台”,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而且有了可学可敬的典范。既是受“大国工匠”的带动,又是得益于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对匠人愈加尊重、对工匠精神愈发推崇,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更加巩固,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也更为肥沃。
(摘编自彭新武《“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
材料三:
在我国古代有着高超技艺的匠作不在少数,匠作之艺对于“道技合一”精神境界的追求始终如一,这是使得我国古代匠作之艺在文明史册上独占鳌头地位的动力源泉。以距今约七千年的治玉工艺为例,其复杂的匠作流程,诸如,在拣选好玉料之后要经过刻、碾、琢、磨、钻等多道工序,在成器之后还要琢刻纹饰,整个琢玉过程具有高超技艺运用的典型性。换言之,一块天然岩石要具备文化意蕴是要经过人工打磨并注入人性价值,方能进入“文化”领域产生认同的。对出土玉器或是对《玉作图说》等史料进行综合探究,可以证明:我国自古治玉就十分讲究对“解玉沙”的技艺操作,且始终伴随着古代玉文化的生成而不断精进。就是说,只有被匠作之艺加工过的玉料才能被赋予“以玉比德”或是“借玉传情”的文化内涵,也才能被真正称为玉之美器。这表明治玉过程中,人与物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成就“物”所包蕴的价值取向都是文化的显现。文化在这里体现为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这种文化早在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中就已诞生。如是可说,“道技合一”的境界追求就是造物文化多元内涵的必然呈现。
(摘编自夏燕靖《斧工蕴道:“工匠精神”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基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是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认知,《庄子》的多篇文章也表达了这种认知。
B.从道德的观点看,人人都应追求德性,但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如此,所以德性行为者的典范意义特别重要。
C.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始终追求卓越,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在他们眼中,产品可以全方位反映自我形象。
D.治玉复杂的匠作流程是注入文化意蕴的流程,能体现人与物结成的相互关系,能成就“物”包蕴的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侧重论述“道技合一”的内涵,材料三主要论述了追求“道技合一”的作用。
B.庖丁技艺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说明追求将道与完善的技艺结合在一起的重要。
C.一块天然岩石如果经过人工打磨,就有了文化内涵,进而被“文化”领域认同。
D.材料一揭示了工匠精神的当代意义,材料二论证如何让工匠精神在当代落地生根。
3.下列选项,最符合“工匠精神”内涵的一项是(3分)
A.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
B.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C.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如何。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4.在中国古代哲学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中,“道”与“技”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如何塑造出优秀的“现代工匠”?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妮子和她的大披肩
铁凝
大妮子牵马出了村。
在山前,她看见一条俄罗斯大披肩。红花绿叶的半截炕大,四边还缀着一拃长的穗。大妮子上前摸摸,那东西柔软、滑腻。
卖披肩的吆喝起来:“买吧买吧,进口的,出口的,“美地因柴那”恰盆尼斯”,还有这玩意儿,新到的俄罗斯大披肩。不懂吧,俄国先前叫苏联,有一个叫叶利钦的生是给改了名。”卖披肩的喊着喊着揪住披肩往肩上一披,专冲着大妮子扭起腰身转了几转。
大妮子眼花缭乱一阵,问:“多少钱?”“四十五。”
大妮子不说话,手在口袋里一阵摸索。有钱,就一张五块的。昨天的钱她交了柜(“柜”就是她爹),就剩下这一张压底儿。大妮子是个策马载客的。
大妮子反问一句,“少了多少钱不卖吧?”“二十五,给你来个亏本儿大甩卖。”大妮子思想一阵,又上前摸摸披肩说:“给我留着吧,后半天我再来买。”
“说定了。”大妮子和卖披肩的搭着话,她的马早在她身后着了急,直拿蹄子锛地,像催她上路。大妮子回头一望,原来火车上的人早就拥下来,正往沙滩里走,一群一伙,五颜六色的,都是旅游的。大妮子常想,有什么游头,石头瓦块的地方。一条百十里的狼沟,一开发一改名就变成了旅游点,叫胜地。狼沟现在就叫“仙人探花峪”,什么仙人探花,都是些千奇百怪的大石头。
她左截右截截住个胖人。胖人五十岁年纪,红脸,谢顶,肚子挺出去老远,只身一人,走得很慌忙。“骑马吧。”大妮子说。“不骑,走走路。”胖人在鹅卵石上一跳一跳地说。大妮子想,这肉大身沉的,还净装出些轻便。
“五六里地石头子儿路,可不般走平地,你这岁数也不般年轻人。”大妮子把马一横,横在胖人面前。“别挡道呀。”胖人说。“不是挡道,是欢迎。咱们洽谈洽谈。”“新词还不少,我不是生意人。”“那,咱们对对话。”“我不是领导,当领导的才给群众对话呢。”“不对话也行,我迎接迎接你,接待接待你,还不行吗?”“可不要这么说,接待可不敢当。”“我总不能眼巴巴地看着你走五六里石头路吧。你看我这伊犁马也光围着你转圈儿,也是挽留。”“行,骑一回。”胖人一跺脚。马在前头一溜小跑,大妮子在马后也一溜小跑。胖人在马上揪紧马鬃,好一阵翻滚才安
定下来。“哎,小姑娘,”胖人说,“还没讲价钱呢。”
“给二十。”大妮子摸摸口袋,心想二十加五块,正好一条披肩钱。“多少?”胖人费劲拔力地向后扭身子。“二十。”“不对,都是十块,刚才我听别人讲过价。”“有十块的,有二十的。”“怎么个区别法儿?”“看人。”“看人?”“对,看胖瘦。”“那·····我下来。”“下来,行,给十块,都一半路啦。”“二十就二十吧,胜利属于你。”胖人说。他们一起走过乱石滩,一起走过漫水桥,桥下有条河,初秋的太阳把河水照得很耀眼。河滩地上有一片萝卜,有红有白。大妮子弯腰捡个白的拔下,在河水里洗洗,举给胖人说:“吃萝卜吧,自家的。”
胖人接过萝卜,又在衣服上蹭蹭,咬口尝尝觉得很解渴,说:“你这马不是伊犁马。”“你怎么知道?”大妮子有些不快。“我喂过马,就在伊犁。”“我不信。”大妮子说,“你不是个喂马的。旅游鞋,鸭舌帽,花毛衣,还有眼镜。”“我说的是从前。喂马,给马治病,什么都干。”“现在哪?”“北京八中。”“敢情是个教书的,不能算富。”“那你还要我二十。”“二十谁拿不起,又是来旅游的。”“放心吧,不反悔。”他们走上一条羊肠小道,大妮子信手撅根柳子轰轰马又说:“你给说说伊犁马什么样?”“四蹄踏雪,额有白星。”胖人说。“你这,张北马。是蒙古马和高血马的杂交,跑不起来。”
大妮子本知道她的马不是什么伊犁马,可现在她就愿意她的马是伊犁马-骑马的胖,马又好,二十块钱就更心安理得。大妮子想着想着,猛轰她的马,马四蹄如飞猛跑过来,不久就到了仙人探花峪。原来这是一条正开着海棠花的大峡谷,四壁悬崖上怪石林立。胖人想,什么仙人探花,倒更像是鬼怪聚会。“谢谢,再见。”胖人下了马,转身就走。“钱呢?谢谢可不当吃不当喝。”大妮子上前一步。“我白给你讲伊犁呀?”胖人笑笑。“你白吃我的萝卜呀?”大妮子也笑笑。
大妮子翻身上马,调转马头往回跑,伸手摸摸口袋,口袋里已是二十五块钱。一想起俄罗斯大披肩,她就忍不住朝马猛加几鞭,她觉得她的胯下就是一匹不折不扣的伊犁马。
转眼那大披肩就出现在她的眼前。大妮子下了马,就要上前去拽那披肩了,却突然迟疑起来。她倚住马头又开始出神。卖披肩的说:“来呀,来拿你的披肩呀!”大妮子站着不动。卖披肩的说:“没拉上客吧?赊给你。”大妮子还是站着不动。卖披肩的拽下披肩往大妮子跟前走,大妮子闪开披肩跳上马,离弦箭似的跑了起来。
现在,只有大妮子知道大妮子的心事:她真要围上大披肩,仿佛立刻就要往一个男人怀里扑一样,那男人老板鞋,绅士裤,梳着油头。
大妮子想,我得留着点儿我自己。
1992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直接交代时代背景,但文中的“一个叫叶利钦的生是给改了名”“开发”“旅游”等可以让读者窥知一二。
B.大妮子两次摸披肩的动作,表现了她对披肩的喜爱,这种喜爱也为她向胖顾客要价二十且坚持不让步提供了思想动力。
C.大妮子对游客先“欢迎”,接着“对话”,后“接待”,说明大妮子平时为了钱可以忍辱负重去讨好别人。
D.小说语言描写贴合人物,如“四蹄踏雪,额有白星”理应出自知识分子之口,“可不般走平地”符合大妮子本地人的口语特征。7.文中关于马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妮子声称她的马是伊犁马,是为了让自己收二十块钱心安理得,体现了她的心虚。
B.大妮子调转马头回去买披肩时觉得马就是纯正的伊犁马,说明她对胖人的不服。
C.胖人从前在伊犁喂马、给马治病,如今在北京八中教书,表现人物不同的人生经历。
D.大妮子开始跟着马跑,后来撅根柳子轰马,再后来猛轰马,可见其心理的不断变化。
8.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小说情节是怎样围绕线索逐步发展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
9.结尾两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注】①伪学:指朱熹因卷入“庆元党案”,被安上“伪学逆党”的罪名。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B.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已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C.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已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D.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互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B.屯田,古代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利用士兵在驻扎地种地或招募农民种地。
C.“期一月”,指约定一个月,“期”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含义相同。
D.英俊,文中指才智出众的英才俊杰,现在则多指一个人容貌俊秀有精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辛弃疾任滁州知州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百姓休养生息、加强军防,后受到叶衡的竭力推荐,称赞他充满正气,有远大谋略。
B.辛弃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南连接两广,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出没,风俗剽悍,武备空虚,他上奏希望改革军事行政的弊端,皇帝同意。
C.辛弃疾建立军队,花费巨大,有人将辛弃疾以聚敛的罪名上奏朝廷,朝廷下发御前金字牌让他停工,辛弃疾却将金牌返还,建成一支出色的江上部队。
D.朱熹死后,辛弃疾不畏时俗,写祭文哭悼,表达赞美敬畏之情;辛弃疾死后,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他墓旁僧舍,点着蜡烛连夜写文章来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译文:
(2)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译文:
14.辛弃疾认为军事行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一致,他建议如何解决这种弊端?(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秦中吟十首·五弦琴
白居易
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
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
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
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
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
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
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
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
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用清歌罢唱、红袂停舞衬托“赵叟”弹奏五弦琴音乐的魅力之大。
B.“大声”六句写出了乐声由粗到细、由短促到悠长的变化,形象生动。
C.写坐、行之客反应属侧面烘托,与“主人下马客在船”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最后两句批评俗人不好古琴之音,致使其生尘,含有怀才不遇的感叹。
16.“大声”六句正面描写音乐的魅力,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以“月”为喻,表达出对贤才的仰望和渴慕。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对年老、漂泊、体衰等人生境遇的惆怅之情。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 , ”两句,使这首词实现由景到人、由眼前到历史的思路转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①(无须怀疑)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②(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纯属③(与事实不符)。
18.请将文中括号内容替换为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短句改成一个较长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气温就是① 。物理学所说的气温,是指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一种量度。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当地)的气温。19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到,花粉在水面永无休止地作无规则的运动,这就是人所共知的布朗运动。人们还发现,对含有固体微粒的溶液加热,温度越高,② 。空气也是这样,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它的分子平均动能就增加,气温也就升高;反之,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它的分子平均动能就减小,③
人们通常用大气温度来表示大气的冷热程度,称为大气温度或气温。这是为了区别于土壤温度(土温)和水体温度(水温)来说的。如果不是为了这种区别,我们说温度,就是指气温,也不会造成人们误解。
大气的热量因为主要来自于地面,地面的性质和状况又有很大差别,不同的大气温度对地面情况的影响也不相同。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气的热量因为主要来自地面,地面的性质和状况又有很大差别,不同的大气温度对地面情况的影响也不相同。
B.因为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地面的性质和状况又有很大差别,不同的大气温度对地面情况的影响也不相同。
C.大气的热量因为主要来自于地面,地面的性质和状况又有很大差别,不同的地面情况对大气温度的影响也不相同。
D.因为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地面的性质和状况又有很大差别,不同的地面情况对大气温度的影响也不相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有位小学老师在班干部设置上出了新招:为全班51个孩子设置了53个岗位。这些岗位大到班长,小到红领巾管理员、窗台管理员,可以说面面俱到,使每个人都有职位。
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
有网友表示,老师为了公平也是煞费苦心了;也有网友说,孩子在班级里最好有参与感;还有网友好奇,孩子们会不会只盯着热门岗位?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给老师写一封信,表明你对老师此举的态度,提出你的意见建议,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一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0~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C
2.C
3.B
4.①“道”高于“技”。由“道也,进乎技矣”可知,“道”是超越“技”而存在的最高境界。②“道”蕴含在“技”中。
“道”以“技”为载体,鬼斧神工的“技”中蕴含着“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
给分)
5.①优秀的“现代工匠”内心要有对技和道的追求、对完美的追求,要有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精神。
②优秀的“现代工匠”要有实践的积淀,要有大量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③优秀的“现代工匠”要以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为终身奋斗目标。④全社会要形成共识,共同营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为培养优秀的“现
代工匠”提供肥沃土壤。(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C
7.B
8.线索是“大披肩”。(2分)①大妮子喜爱披肩,欲买钱却不够;②大妮子为挣钱买披肩,揽客要高价:③大妮子放
弃披肩。(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9.①情节上,交代了大妮子不买披肩并“离弦箭似的跑了起来”的原因。②形象上,塑造出大妮子内心深处自尊
自爱的特点,使人物丰满。③表达效果上,语言含蓄婉约,用意深远,耐人寻味。④主题上,表现出改革开放后
人们面对金钱与道德产生的矛盾与纠结,深化主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酌情给分)
10.A
11.G
12.C
13.(1)当时枢府有不赞同这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行动更加积极,终究不能改变。(关键词“沮”“夺”的翻译
各1分,大意2分)
(2)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关键词“雅”“行世”的翻译各
1分,大意2分)
14.①依照福建左翼军之例另建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字。②这只军队只隶属于三牙、枢密院,专门听从帅臣节制
调度。(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搞劳军队,召见他,授予他承务耶、天平节
度掌书记。乾道六年,辛弃疾改任司农寺主薄,出任滁州知州。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市井调零破败,辛弃疾
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收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商议军队屯田,并创立了奠枕椽、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
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人慷慨,有远大谋略。不久,
一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