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10:28:56

文档简介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迁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道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奈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阮籍、陶潜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因此,这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的“退隐”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B.《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分)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4页 共8页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与之相关的叙述富有意味。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宜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鞠之。祥父妄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辩,帝曰:“御史既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肇庆则给事中王莹,琼州则户部郎中徐鉴,汀州则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则刑部主事郑珞,抚州则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绩著。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旦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选自《明史·李骥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B.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C.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D.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现在多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B.内艰,旧时指母丧。古代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是子女对父母孝心的体现。
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任监察御史。
D.“贻书让王”中的“让”意为“谦让”,和《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含义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骥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朝廷申请离职,很多官员和百姓多次向朝廷奏请想挽留他,李骥没有答应。
B.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李骥就向朝廷禀明免去;他向朝廷陈奏多件经国利民之事,被朝廷采纳。
C.李骥在河南任职期间,通过设立制度、广泛宣传等措施教化百姓,使当地百姓品性改变,民风变得淳朴。
D.李骥在官场屡遭挫折,但他敢于维护自身权利。如当刑部侍郎施礼枉定李骥死罪时,他上章自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4分)
(2)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锋以徇之。(4分)
14.李骥去世后,“士民赴吊,咸哭失声”,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受爱戴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
[宋]吴潜
家山好,好处是三冬。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醉滴小槽红①。
识破了,不用计穷通。下泽车安如驷马,市门卒②稳似王公。一笑等鸡虫③。
【注】①小槽红,一种红曲糯米酿制的酒。②语出《汉书·梅福传》:“变名姓,为吴市门卒。”③语出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是指像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无关紧要的细微得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梨栗甘鲜”、“鲂鳊肥美”紧扣“好”字来写家乡物产之丰饶,勾画了一幅风俗画面。
B.词人认为做个农人乘坐轻便板车在田间劳作或者做个看守市门的小吏也和贵族一般惬意。
C.上片“醉滴”和下片“一笑”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作性,流露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
D.这首词语句浅白有味,雅俗相宜,善用对偶,自然生动,将故乡田园生活描写得很温馨。
16.本词蕴含的情感很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赋”体之文多铺采摛文,善用夸张,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来表现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极广;以“ ”来谴责统治者对搜刮的财物毫不珍惜视为尘泥。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① 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浙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② ,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徽墨③ ,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18.请在文中画线的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5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B.在寻找徽墨中,我不仅揣摩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C.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D.在寻找徽墨中,我不仅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20.下列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滴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D.皮鞋油广告:“XX牌皮鞋油,为足下添光。”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下列诗句与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②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③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④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
A.①立夏 ②立冬 ③惊蛰 ④秋分
B.①秋分 ②立夏 ③立冬 ④惊蛰
C.①惊蛰 ②秋分 ③立冬 ④立夏
D.①立冬 ②惊蛰 ③立夏 ④秋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功课的教学,都不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① ,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②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③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摆在中医人面前的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中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开了药方给病人,但效果不太明显,是守方再服,还是变方呢?
所谓“守方”,指方药对症、切中病机时,短期未见明显疗放,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直至达到治疗目的。所谓“变方”是指应用原方疗效不明显,相应地对原方进行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
是否要守方?守方服用多久?何时可以变方?如何守方?如何变方?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医生的辨证功夫。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一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都考译文: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李瑕,字尚德,山东掷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
时集市盘查行商,打开他们的箱子(乱翻),李躐上类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骤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
1.B(B项,“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回“人物”错误,材料一表述为“这后一面
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李颈因为母
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丧而离职,许多官员百姓一个接一个类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翼)守母丧期满,改为
2B(A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误,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
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致告状。李翼向城隍神
色一筹,没有将他们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进行比较。C项,“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
祷告,深深自贵。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蹶,朝廷提拔他做刑
态度”错误,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要,对苏轼米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
部廊中。李数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
极态度”,只是“对苏轼米说”,D项,“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
洪熙年间,朝廷有诏书寻求资才,李枝推荐做了海史。他上类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
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特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
以采纳。宜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样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骤抓住了他,并加以审问。高样父亲散布流
任感的”可知,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言说,高样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样问罪。刑部待郎随礼于是判处李骇
3.D(仙项,“事不目见耳闻,而隐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稳断,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
死刑。李翼给宜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亲说:“陶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下命范礼和都察
说、不主观德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人生空漠之感”,)
院重新审讯,李翼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颈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
4.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
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率有皇帝的敕书上路。李豌做河南知府,肇庆知府则是给事中王莹,琼州知府是户部
一个新的质变点:②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③最后指
郎中徐鉴,汀州知府是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知府是刑部主事郑珞,抚州知府是大理寺正王升,后来他们都
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以政绩卓著出名。
5.①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说明他的诗文中传达了人生空漠之感,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
河南境内盗裁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犯罪的人,他们家门口被写上“盗
意念,由此引出下文苏轼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贼之家”四字,李骤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铃铛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
②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
路上都没有谁去检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缴,李搬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警卫残害百姓,
态度作铺终。
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蹶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
6.D(“体现了歌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是错误的。“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
至,伊王反而诬陷李翼迟到,抓起来戴上脚僚和手钱,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宜宗发怒,写信责
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
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
7.C(“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是错误的。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害怕来了日本客人,他
李骚行为端正,平日家居即使是矮长桌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
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那就糟了,)
都痛哭失声。
8.①检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②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15。C(“流露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诗误,体现的是诗人安享田园生活,蔑视权费的情感)
@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④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
16。①“甘鲜”“肥美”表现对家乡物产丰烧的喜爱:②“输”“献”表达对乡民辛勤劳作的赞美:③“醉”显
(结合文本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示对纯朴乡情和民风的恋念:④“识破”显示内心对得失不计较的豁达:⑤“安如”“稳叙”表现对隐逸生活
9.①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书”“我就要去打日本
的向往:⑥“一笑”体现对权贵的蔑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了“,这解释了耿报华离家的原因,
17.①覆压三百余里用之如泥沙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满口日本话心什么时侯会打跑日本”"隐含了北中同己沦陷的现实。
③东临码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表现日意铁蹄践踏中国的时代特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滩·其一为)
③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连中国字都不认识”“耻辱”“打日本”展现了爱同青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的心路历程,暗示了抗日斗华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18.①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各式各样)②束之高阁(置之高阁)③不负众望(一词2分,三词5分)
10.D(“恨甚”的主语是“伊王,“又为骧所抑"的主语也是“伊王”,故是两个句子,他们之间要断开,排
19。D(原句两处语病:一、语序不当,“不仅…也…”连接的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应该把“我”放到
除C;“令獭以四更往陪位行礼”中“陪位行礼”是“往”目的,不需要断开,排除A:“还毁后期”和“执而
“不仅”之前。二、搭配不当,要把“瑞摩…底蕴”改成“感受底蕴”。)
径格之”是同主语的两个谓语,中间要分开,样除B。故选D,)
20.C拟人手法,
11.D(“贻书让王”中的“让”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是“嫌让”。两个例
21.C(①“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是张元干(宋)《甲成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中的诗
句中“让”意思不相同,句意:写信贵备伊王/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句。意思是:人老了害怕过节,因为节日更容易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引起伤感的情绪,在看花灯的半夜忽然
12.A(“李骥没有答应”错,原文是朝廷不允许“官民类请挽留他”这件事,不是李骥不答应.)
听到春衡震震,对应的节气是“惊经”。②“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是强至(宋)《依韵奉·和司
13.(1)李螺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
徒特中庆戊秋分》中的诗句。意思是:秋天的气息从今天才开始,天高气爽,树叶打算向枝条告别。对应的节
(2)犯罪的人,他们家门口被写上“盗戡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招着铃铛巡行各地去传达。
气是“秋分”。③“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是左河水《立冬》中的诗句。意思是:北风吹来,天
4.①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②格尽职守,政绩显著:③不畏强权,敢于抗争:①为人端正谨慎。
气寒冷。兼疏的树木在风中摇曳,一半绿,一半黄。对应的节气是“立冬”。④“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准
(答出三点即可)
万木荫”是左河水《立夏》中的诗句。意思是:南方的夏天就好像是本国的春天一样,江淮两岸一片绿色,树
(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荽,骥类止之”“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等句子可见李数关心百姓疾苦,。
木瓣然成荫。对应的节气是“立夏”。》
敢于为民做主:②李骥在任新乡知县时,“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干人”“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
22①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②救师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或“教师应该怎样教”,或“数师到底粉演什么样的
免之“都体现了李骥格尽职守,攻领显著:③从李骥对刑部得郎施礼和伊王的态度,可以得出他不思强权。
角色”)③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敢于抗争:①从“骧持身端格,爱居虽几席必正”可知李骥为人端正道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