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B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简介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C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要塞,历来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得
关中者得T下”。
潼关Z场曾发生过多次有名的Z役: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J灭六国的大业;东魏乘关中大H,发B10余万,准备击M西魏,后败;东汉末年,曹操率J10 多万,两次攻D屯B潼关的马超;公元880年,黄巢起义J击败潼关唐J10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 元代文学家。字希孟,
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幼有义行,好读书,
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
无所不读,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曾任
监察御史,以P评时Z为Q贵所忌,免G。后复G
至礼部尚书,参Y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
其散曲多描写弃G后田园隐逸生
活,对G场H暗时时流露不满。又能诗,
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
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
逸而豪放。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
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
近百篇。
作者简介
元曲是中H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有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虽有定格但并不S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小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 秋思》《山坡羊 潼关怀古》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元曲简介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代表作《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代表作《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代表作《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散曲三大家
张养浩、马致远、徐再思。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F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怀古诗简介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chóu 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X苦;W,百X苦!
题目解说
曲牌名。
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
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S,
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
遇饥者则赈之,S者则葬之。”并说他“到G四
月,忧劳以S。”成为千古文坛以身X职第一吏。
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Y患
意识。
写作背景
曲意理解
华山的群峰众峦好像从四面八方在这里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澎湃。潼关内外,山河雄伟,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内心想得很多,思绪此起彼伏。令人伤心的是在途中经过的秦汉宫殿遗址上,看到了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一朝兴盛,百X受苦;一朝衰W,百X依旧受苦。
再读诗歌,赏析品味。
作者从东方走来,纵目四望,看到了潼关的形胜。
“峰峦如聚” 从视觉角度写山,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以动写静,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那许多峰峦,仿佛为了同一目的,从不同的方向奔来,拱卫潼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写河,一个“怒”字,拟人修辞,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以生M和感情。它为什么发“怒”呢?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山河表里潼关路”总括山、河,归到“潼关”。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所见,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东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
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B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W朝的兴W。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W了。关中,曾经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W朝在那里建D,历时达千年之久。那些都城,可以统称“西都”。当他“望西都”之时,由于想到了那许多W朝的兴W带给老B姓的苦难,心情很沉重……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
“意踌蹰”:踌蹰,本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在前面加一“意”字,形象地表现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意踌蹰”一顿,下面所写,就是“意踌蹰”的原因和内容。
“伤心秦汉经行处”上承“望西都”,下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所谓“处”,指的正是“西都”。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S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几句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没有直接提到Z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Z争的C烈图景却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
“W,百X苦”:W朝灭W之际Z乱频仍,M不聊生,深受其害的是B姓——苦。
“兴”,怎么也“百X苦”呢?W朝之“兴”必大兴土木,建筑宫殿,搜刮M脂M膏,劳M伤财的还是B姓——苦;
像秦W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B姓受尽了苦。“兴,百X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诗人从“望西都”所激起的情感波涛中理出了这样的思路,并循着这思路,直抒胸臆,倾吐出惊心动魄的诗句:“兴,百X苦;W,百X苦! ”
“兴,百X苦;W,百X苦。”是全曲之眼(主旨),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这两句才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类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表现了对M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兴,百X苦;W,百X苦!
这首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
破的真理:“兴,百X苦;W,百X苦!” 即不管封
建W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Z城夺地的Z争中蒙受Z
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B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
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ZQ的宫阙,
它的兴建是无数老B姓的白G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
有无数老百姓的白G做了它的殉Z品。这一句表达了
作者对劳动RM深切的同情。
总结
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写景)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
时的所见所感。(抒情)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议论)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
山:峰峦如聚(视)
水:波涛如怒(听)
雄伟险要
B家必争
怀古
望:西都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Z争不断
改朝换代
主旨
兴:百X苦
W:百X苦
人M疾苦
忧虑G计民生
(写景)
(抒情)
(议论)
资料链接
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时Z书》P判朝Z,“一曰赏赐太奢,……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D不容,被罢G,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英宗皇D要在宫廷内制造鳌山,张养浩以为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直言敢谏,却让张养浩想到了《时Z书》的遭遇,于是辞G退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S,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S者则Z之。…到G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拊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潼关怀古》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S生活。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因评时Z,得罪当Q者被罢G,为避H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关中旱Z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Z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F贵都参破,不再在意T治者对自己的P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M生之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M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又让他有勇气面对现S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S会所难得一见的。
主题总结
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主
题:在漫长的封建S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
M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揭示出人M悲惨MY的所
在,从而表达了作者悲愤伤感之情、同情B姓之感
以及忧虑G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全曲总结
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
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写作特色
全曲先写山、河、关、路,再回顾历史,最后才点出“兴,百X苦;W,百X苦”的主题,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情景交融。
1.情景交融,情由景生。
2.吊古伤今,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在叙议中,先写潼关地势险要,引出历代Z祸,
并通过“望”和“伤心”引入自己的感慨,最后一针
见血地揭示了C酷现S。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
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课堂小练习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作者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诗句是:是: , 。
兴,百X苦;W,百X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望西都 意踌躇
拓展延伸
反映百X苦N,关注、同情百X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G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
蚕人。——张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
饿S。——李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M生之多艰。——屈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S骨。——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