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郑
振
铎
猫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同学们,你有过与小动物相处的经历吗?请分享你们之间有趣的事情 。
学习目标
作者名片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逗 缕 倚 妄 消耗
忧郁 懒惰 安详
乞丐 预警 叮嘱
惩戒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 芙蓉鸟
怅然 怂恿 蜷伏
畏罪潜逃 妄下断语
读一读
wàng xià duàn yǔ
dòu
lǚ
yǐ
wàng
xiāo hào
yōu yù
lǎn duò
ān xiáng
qǐ gài
yù jǐng
dīng zhǔ
chéng jiè
bēi chǔ
duàn yǔ
yuān wang
nüè dài
fú róng niǎo
chàng rán
sǒng yǒng
quán fú
wèi zuì qián táo
◆词语: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也说悬心吊胆。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说一说“我”家共有几次养猫经历?圈点勾画代表每一次养猫开始及结束的关键语句。
课堂活动
用这样的句式:
“我”家的第_____只猫,是_____来的,后来_____,最后_____,“我”感到_____。
三次养猫经历。
“我”家的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新生的猫;最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感到难过酸辛。
“我”家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后来它还捉了老鼠,最后被路人捉走了,“我”感到怅然和愤恨。
“我”家的第三只猫,是捡来的,后来“我”妄下断语这只猫吃了芙蓉鸟,最后这只猫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感到很难过。
2.在这三次养猫的经历中,有一些语句在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试画出这些语句,说说在文章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抒写感受,铺垫正文。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只猫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一说这几次养猫经历,哪次写得简略?哪次写得详细?后面三句都是写三只猫丢失或死亡的结束句,体会这三句感彩上的不同。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抒写感受,铺垫正文。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详
情感
深
“永不”显示作者态度的决绝,比前面的伤心程度更深,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猫
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活动二:细读探究
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又扑过去抢”
很受喜爱,“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 可以微笑着消耗过 ……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病死
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捉老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在那里晒太阳”
很受家人的宠爱,“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查问好几次”
丢失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不活泼,忧郁,懒惰,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吃得胖胖的”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
死亡
活动三:品读赏析
请用一个恰当词语概括这几只猫的脾气秉性,并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活动: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品读赏析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将第一只猫刚来的时候的形态比喻成“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进而表现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突出了小猫的可爱。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比喻。“亲爱的同伴”说明小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家和猫的关系亲密无间。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作描写: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乱跑”“爬树”“捉蝴蝶”,突出猫的“活泼”,为下文猫的丢失埋下了伏笔。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拟人。这是作者的主观判断,突出了对猫的厌恶之情,为下文发现冤枉它而感到后悔自责埋下了伏笔。
比喻。一想到猫的弱小和它遭受的冤屈,“我”就感受到自己的偏见、粗暴,并为此而感到无比的痛苦与内疚。
五、归纳总结
文章讲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现自己三次的情感波澜,层次渐进,运用对比,突出第三只猫的悲苦命运及其原因,感受到作者“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的哀愁”。本文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动静形态,如在眼前。层层铺垫,结构清晰严谨。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三.课堂活动
活动一:聚焦心理,揣摩情感: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只小猫的个性特点,那么你能为这三只小猫取个名字吗?说说理由。
那么“我”是如何称呼这三只小猫的呢?再读课文,勾画心理描写的句子,填写下表,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称呼 情感态度 失猫心情 结果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称呼 情感态度 失猫心情 结果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小侣
感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一缕辛酸
向别处要一只
亲爱的同伴
为它提心吊胆;饭后的娱乐
怅然地,愤恨地,诅咒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若有若无的动物
不大喜欢,愤怒
十分难过,难过得多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活动二:聚焦故事,精研探析:
1.勾画并有感情朗读“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语句,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要求:
注意句式、关键词、标点,设计重音、停连,表达“我”的情感与态度。
(1)难看的懒猫: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重读“仍”“也不”,强调猫个性上的缺点,表现“我”对猫的嫌弃。
(2)可恨的罪犯:我很愤怒:“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用了反复修辞手法,读得快而急促,感叹号要读出强烈的语气,读出“我”怒不可遏,表现出“我”主观臆断的盲目。
(3)被冤屈的动物: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倒装句,读出情感的转折,“我以为”表现了“我”的自责和反省,应读得沉重,缓慢,读出与“真是‘畏罪潜逃’了”的反差,表现懊悔之情。
(4)被冤杀的生命: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重读“更”“永无”“永”字,感叹号表达出无可弥补的忏悔之情。
2.是什么让我对第三只猫妄下断语?
表层原因:猫的“凝望”,“嘴里好像吃着什么”“畏罪潜逃”……
深层原因:来路不明,丑陋、不活泼……
除此之外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
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
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会让“我”永恒忏悔?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两个月后……”为第三只猫蒙冤受屈、孤独死去而忏悔。是“我”的暴行,夺圤了它的清白、尊严;夺走了它对人们的信任、温情;夺走了它辩解的机会、内心的安宁、生存的权利……
“一时怒气冲天……”:“我”为自己的暴怒之行而忏悔。因为是“我”的盲从、偏么、主观臆断酿成了猫的悲剧。
猫的死是首无声的挽歌,它无法辩诉,只能孤独离去;“我”的痛是无言的忏悔,只因主观臆断,冤屈了无辜的生命。
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戏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活动三: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3.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概括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我”家先后养的三只猫的故事,表现了“我”因冤枉棒打第三只猫的伤心与自责,同时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决不可主观臆断。此外,作者身上还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的可贵精神。
四、课堂小结
小小的猫,琐碎的事,让我们产生了良心的震动和对生命的思考:愿世界多一分温暖,愿人间多一份对生命的尊重。
小结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亡失——复得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巧设伏笔。
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的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单个故事之间的相关情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作者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对于三只猫的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几只猫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历历如在眼前,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了每只猫的独特的细节。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