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A卷)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锤(chuí)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瞋(zhēn)的尖叫。
B.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铄(shuò)晶荧(yíng)。
C.……奏响了一篇篇跌宕(dàng)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chuàng)。
D.没有臻(qín)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粹(cuì)、巧夺天工的卓越。
2.下列选项中,横线处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2分)( )
(1)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__________,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
(2)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__________的那一天……
(3)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__________,而是一种改变现实的力量。
A.传颂 戛然而止 雕虫小技 B.传诵 溘然长逝 奇伎淫巧
C.传诵 戛然而止 奇伎淫巧 D.传颂 溘然长逝 雕虫小技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枉用相存(依存) 去日苦(痛苦) 多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
B.因为(创作) 长句惟觉(睡觉)时之枕席 如听仙乐耳暂(暂时)明
C.浪遏(阻止)飞舟 烟涛微茫信(音信)难求 失向来(原来)之烟霞
D.山不厌(满足)高 势拔(超出)五岳掩赤城 云霞明灭或(有时)可睹
4.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诗人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B.《致云雀》这首诗抒发了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诗中的“云雀”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全诗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
C.《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抒怀,清新明朗,境界宏阔,豪迈慷慨,抒发了对江山如画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
D.《声声慢》(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①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资。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②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③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④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城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
⑤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象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⑥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
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⑦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⑧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⑨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 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一一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游牧或工业不同,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而不易流动。
B.附着于土地,以农业为生,形成定居常态,这种基层人口的不流动性就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唯一特性。
C.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虽有大有小,成因都是一样的,村落相互间是孤立、隔膜的关系。
D.终老是乡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常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深受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心理的束缚。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③段叙述作者自己的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的介绍,目的是论证“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于土地上的”这一观点。
B.第④段用“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这一喻体来比拟从原有乡村宣泄出外的人,形象诠释了中国乡村人口也存在流动性的道理。
C.第⑥段将中国乡下大多是农民聚村而居,与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作对比,论证了美国乡土社区组织优于中国这一观点。
D.第⑨段先引用T nnies和Durkheim的说法来介绍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再转用汉文的说法加以诠释,意在强调中国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
7.下列诗句与第①段画波浪线语句中提到的风俗所体现的内涵最为贴合的一项是(3分)( )
A.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
D.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宋·王安石)
8.阅读下列新诗,联系上述选文,请简要说说,这首诗如果作为一个事实论据,可以论证中国乡土社会的什么特点?(2分)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1942
9.《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全书的奠基性篇章。“乡土本色”即“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请简要概括《乡土本色》这一章论述的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红色的布包
伍延秀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
“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
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时,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
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地说:“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
“好娃娃!你来吧!”她说。我进去了,她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
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很高兴地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怀希望靠着孩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阻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她的希望就被永远地埋葬了,她也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
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朦胧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满是皱纹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
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伯妈!给我看看是什么!我不要你的。”
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
“不,你哄我,你哄我。”我领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
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地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
“慢点呀!慢点呀!狗崽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
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的后面,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
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
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
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敬礼!
中国红×方面军士兵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对我说:“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
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
“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我没有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伯妈!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哕!”
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
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吻”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
(原载于1945年2月7日《解放日报》,选自《延安文学作品·短篇小说》)
[注]①呶呀:俚语,是“谁”的意思。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路人的疑问突出山城环境偏僻,住家房屋破烂,民生凋敝不堪,设置了悬念。
B.红纸条上的文字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揭示了红军的严明纪律及其与少数民族同胞、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C.小说通过“我”的询问而引出伯妈自述身世遭遇,由此交代了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红军北上抗日面临的阻碍,明确了故事背景。
D.“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这一神态细节意在表现伯妈对被抓去堵击北上抗日红军的儿子的牵挂和思念。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红军给我撑的呀!……”伯妈这番话语呼应篇首有关破烂房子的描写,使情节因果逻辑严密,突出表明红军是少数民族的真正兄弟。
B.小说通过“我”这个落难人流浪路上的见闻感受,展现三十年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苦难生活,旨在揭露和批判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
C.“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眺望着荒芜的旷野中”这些细节描写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揭示伯妈微妙的心理,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在“我”解开小红布包的过程中,小说通过描写伯妈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传神地表现了伯妈担心“我”拿走或弄坏它时的心理。
12.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6分)
13.“红色的布包”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三、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①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十四年夏旱,万里复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待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迁秘书少监。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陛下三锌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②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①和同:和光同尘,和睦同心。②配飨:贤人或有功于国家文化的人,附祀于朝,同受祭飨。
14.下列对文中画横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B.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C.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D.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的“寻”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寻”意思相同。
B.教授:古时设置于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掌学校课试等职,后亦用为对教书先生的尊称。
C.丁忧:古代官员在父母死后停职守丧的制度,丁期一般为三年;因父丁忧称“丁父忧”。
D.“准次第擢用之”的“次第”与《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次第”意思不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万里虚心向学,颇受赏识。他考中进士后调任永州,写信给贬谪永州的张浚请求拜见,得到张浚勉励:后经时任宰相的张浚推荐,入朝任职。
B.杨万里仁爱百姓,治政有方。他任奉新县知县,阻止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将逃税者名字在集市张贴,不扰民就交清赋税,县里因此太平安定。
C.杨万里重视人才,举荐贤能。当宰相王淮请教杨万里任宰相什么事应最先办时,杨万里指出是“人才”,并向王淮推荐了朱熹等六十名贤能。
D.杨万里勇于进谏,敢于直言。高宗驾崩,孝宗想守丧三年,修建议事堂,让皇太子参决一切事务,杨万里极力进谏,并写信给太子要求他推辞。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5分)
(2)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5分)
18.“十四年夏旱,万里复应诏”,从杨万里的进言当中可以窥见他具有怎样的防灾减灾思想?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山鹧鸪①
白居易
山鹧捣,朝朝荠幕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
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
畲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栖?
迢迢不缓复不急,楼上舟中声暗入。
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仿徨立。
山鹧捣,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
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选自《白居易集笺校》)
[注]①本诗作于谪居江州期间。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露、凄风、晚日、寒月等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突出啼声之悲。
B.诗歌两次运用顶针手法,使得诗句衔接连贯、流转自然,具有民歌风味。
C.诗人以山鹧鸪象征迁客、寡妇,表达对他们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的同情。
D.本诗为杂言体诗,多次换韵,使得语言表达灵活变化,似与啼声相应。
20.“山鹧鸪,尔本此乡鸟……南人惯闻如不闻”这一层是怎样表达思乡之苦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2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月光来抒发自己因求贤不得而忧思郁结的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中运用两个叠音形容词描写了村落静谧清幽的黄昏景象。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作结,表现了绝意仕途,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反抗精神和高尚情操。
(4)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常被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的伤心情状。
(6)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描写四周寂静、冷月无声来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4分)
22.依据下列的示例仿写,要求:(1)另选话题,不得重复使用原诗的意象:(2)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3)运用比喻手法:(4)不超过40字。
示例:
修养的花儿,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
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袁老走了,但是袁老生前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重温他的经典语录,既是缅怀,也可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下面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课文后,课外阅读过程中摘抄的袁老部分经典语录:
(1)“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2)“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3)“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4)“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会到达光明的彼岸。”
以上语录对青少年成长成才颇具启示意义。请任选其一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