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18:2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第三单元文言文整体设计(下)
与君同游
山水亭楼
志趣满怀
【设计说明】
一、文体:山水文言散文
二、主旨:
①《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和济世情怀;
②《醉翁亭记》欧阳修醉情山水、怡然自乐的积极态度及与民同乐的政治胸襟;
③《湖心亭看雪》张宗子随兴前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寄托志趣高雅,悲念故国情怀。
三、核心任务:
①撰写纪录片脚本,能多角度撰写评论文章
②探究“亭台楼阁文化”
四、课标要求:
“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设计说明】
五、单元目标:
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成语及名言警句;
②多种角度为写景句作批注,体会课文景物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将课文所感所思,迁移运用并尝试写评论文章,在论、评、述的表达实践中,发展演绎思维与创造思维。
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会作者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理想抱负和深厚真挚的情感,激发对个人人生思考。
六、单元情境:
各位同学作为编导,请合力创作《山水亭楼 志趣满怀》大型纪录片,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为底本,制作《范仲淹与岳阳楼》《欧阳修与醉翁亭》《张岱与湖心亭》《一亭一楼总关情》专题策划文案。
目录


范仲淹与岳阳楼

欧阳修与醉翁亭

张岱与湖心亭
一亭一楼总关情
张岱与湖心亭
一则
与君同游
策划目标
了解湖心亭,知人论世,缘景明情,能正确、有感情朗读《湖心亭看雪》。
01
运用白描手法撰写解说词。
02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03
作者:张岱
少为纨绔子弟
极爱繁华
好精舍
好美婢
好娈童
好鲜衣
好美食
好骏马
好华灯
好烟火
好梨园
好鼓吹
好古董
好花鸟
兼以茶淫橘虐
书蠹诗魔
劳碌半生
皆成梦幻




张岱

朗朗书声,寻斯楼也
崇祯( Chóng zhēn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最伟大的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
1597年-1689年
作者简介
湖心亭,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央。湖心亭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是三岛中最早的岛。湖心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
湖心亭亭阁三层,飞檐八出,高瓴琉瓦,翘角滴翠,整个亭子构造精巧,气势宏伟。湖心亭造型精美,别具一格,亭角雕龙饰凤,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才能。
名字由来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 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
湖心平眺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湖心亭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岛,“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时候被列为“钱塘十八景”之一。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艺文
胡来朝作《湖心亭柱铭》:“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预习展示
我从________中认识 到了_________的张岱
痴行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

自读前文,舟子从哪些方面看出张岱的痴迷?由此可看出张岱什么性格呢?
明确:张岱雪夜不眠,独往于天地之间。其“痴行”可折射出他孤寂,特立独行,任性率真,颇有魏晋风流名士之遗风,不随波逐流的性格。
(《世说新语》王子猷)
痴景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章中找出相应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纯粹,淡雅的山水之境
齐读
咬文嚼字,品雪景
提示:赏景可从角度、空间顺序、炼字(量词、虚词)、写作手法等。
对比: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张岱有何山水追求?
天人合一
探究笔法
白描: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特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批注、笔记
白描写景,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白描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杨二嫂
“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在意的是人事而非自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生活的背景。”
——周作人《陶庵梦忆》
痴情
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偶遇金陵客,对张岱而言
幸也?憾也?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朗读
材料一: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建都在南京。明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三: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 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序材料四:“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
总结:就是这样一个张岱,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寻迹山林,潜心论著,编著明史《石匮书》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对“真我”的痴心,此刻再回看五十多岁“披发入山”的张岱眼中雪景,还会有温度吗?没有,有色彩吗?没有,有声音吗?没有。只剩下那寥寥几笔勾画完毕的冰天雪地,白描不仅是笔法更是心法。
张岱运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建构了一个“痴”的世界,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也尝试运用白描手法,梦忆校园或者其他地方的美景。
课堂练笔
作者:张岱
少为纨绔子弟
极爱繁华
好精舍
好美婢
好娈童
好鲜衣
好美食
好骏马
好华灯
好烟火
好梨园
好鼓吹
好古董
好花鸟
兼以茶淫橘虐
书蠹诗魔
劳碌半生
皆成梦幻




张岱

张岱将什么看成是一场梦?
张岱将什么看成是一场梦?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古人二梦——
黄粱美梦(邯郸梦) 南柯一梦
黍熟黄粱 车旅蚁穴
《陶庵梦忆序 》中写到了两个痴人的真实之梦,一个希望是梦,一个担心是梦,他们为什么希望是梦或担心是梦?这两个痴梦与作者有什么联系?
张岱为什么说“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① 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体现繁华生活的词语——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七组词。 从戴,穿,吃,住,行五个方面体现过去生活的繁华奢靡。
② 哪些词句体现了现在的生活?
——披发入山,駴hài駴hài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笠、蒉、衲、苎、藿、粝、荐、石、绳、瓮、烟、粪、途、囊
③ 概括起来说,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由此可见现在的生活痛苦不堪,惨淡凄凉。
[资料链接]:
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自为墓志铭》)
文中在张岱看来造成这种今昔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在张岱看来造成这种今昔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作者含蓄地说是一种因果报应)
文中在张岱看来造成这种今昔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作者认为是一种因果报应)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了“罪案”这个词,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表达出的反省忏悔之意,不过,该反省忏悔的应不应该是他这样一位没有任何官阶的“平民百姓”,不是,而应该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和那些显赫一时的权臣。从这个角度来看,张岱不仅是个人在反省忏悔,也是在替一群人进行反省忏悔,替一个王朝进行反省忏悔。
前半生生活风流浪漫,天天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但清兵南下后,国破家亡,以往的一切不复存在。国虽亡,家虽败,但国仍在心中,所以我们说张岱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如何面对这种今昔巨变,以何来支撑?
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饥饿之余,好弄笔墨。”“余今大梦将寐,犹事雕虫。”
(对文字的痴迷)
对文字的痴迷让我们想到以前的什么人?
对文字的痴迷让我们想到以前的什么人?
①国破身死的屈原,生前谏言忠君,死后流芳千古,一腔忠君血空洒汨罗江,他可以选择残存苟活,但对文字的痴迷中,他找寻到了一个真正的归宿,用《离骚》诉说着国的意义,用生命捍卫着尊严。
对文字的痴迷让我们想到以前的什么人?
②身受酷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遭遇足可以使他内心痛苦以致郁郁而终,但对文字的痴迷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张岱,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痴人——
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
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
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回答开篇提问——《陶庵梦忆序 》中写到了两个痴人的真实之梦,一个希望是梦,一个担心是梦,他们为什么希望是梦或担心是梦?这两个痴梦与作者有什么联系?)
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回答开篇提问——《陶庵梦忆序 》中写到了两个痴人的真实之梦,一个希望是梦,一个担心是梦,他们为什么希望是梦或担心是梦?这两个痴梦与作者有什么联系?)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
“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
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回答开篇提问——《陶庵梦忆序 》中写到了两个痴人的真实之梦,一个希望是梦,一个担心是梦,他们为什么希望是梦或担心是梦?这两个痴梦与作者有什么联系?)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
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
相似处: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
痴人则一也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①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②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③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艺术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艺术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二、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艺术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二、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三、真切可感的精当典故
繁华一梦 亦真亦幻
——张岱《陶庵梦忆序》的表达浅析
陈 瑛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张岱“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乡之情,便化做了《陶庵梦忆序》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一、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是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需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三、真切可感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写作时仍旧“名心难化”“名根不失”时,再次写到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总之,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岱的心灵味 (黄涌)
读张岱,最好在微雨的天气里或者雪后,任张岱的文章味自然散发。“繁华过后的苍凉”大约不是寻常人可以轻易体味出的。张岱无疑把这种基调调到了极至:“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台静农评张岱文字有“如看雪个和瞎尊者的画,总觉水墨浓郁中,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却又捉摸不着”语,这大抵是因着对张岱身世遭遇的了解与同情。而这同情又依着那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便一下子能够让读他人触动了起来。
  
张岱身上有很多非同代知识分子所拥有的气质。《明遗民传》称其“衣冠揖让,绰有旧人风轨”。少年时代曾过着一段很长时间纨绔生活,自称是人无癖不与之交,并说自己“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谲谑,书囊诗魔”,把一般人不屑或不敢说的都说了。不过一旦“国破家亡”却居然“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也许正因如此,张岱的文字里总透着一股清明与不羁的气息。
《陶庵梦忆》一书,在我读来更好似读一个人的心灵。虽然这本书通篇不过是在叙说地方的风土人情,从归类上看更是都市文学的代表。但张岱却把他心灵深处的矛盾诉诸简洁而透明的文字,故而他的文章时时充斥一脉气象,让读它的人总在文字外感受着时代的阵痛。所以我们读张岱仅仅读出记忆中的少年靡丽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读出其中的风味来。
  
张岱一生论艺,崇尚一“气”字。古人气息之法在他那里得到了重新地体验。所以他的文章里没有太多呆板、刻意的成分,均是无心而作,妙手偶得,法百家而出百家。同代人祁豸佳赞之:“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可谓恰切!
  张岱的心灵味便是从这散杂的文章意里衍生的。《湖心亭看雪》结末有“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语,着一“痴”字而文章意与心灵味俱出。故而张岱的风味并不仅在文字里,往往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张岱运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建构了一个“痴”的世界,请同学们根据本课所学,走入张岱精神世界,撰写解说词。
3、阅读推荐的书目《陶庵梦忆》等。
策划
脚本
解说词 人物 镜头内容 情感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 张岱 中年 张岱 老年 张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会
与君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