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十五中学 2022-2023 学年第 学期半期考
适应性练习
高一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C A A C B C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B D D C B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D B B C A C B C
31.
1) 制度:察举制。
标准:品行和才能。
2) 观点: 废除九品中正制。
理由: 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
3)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
基础;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
4)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
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31.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四科取士”可分析得出察举制。
标准:根据材料“孝悌廉公之行”可分析得出品行和才能。
2)观点:根据材料“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可分析得出废
除九品中正制。
理由:根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分析得出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
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
3)意义:结合科举制相关史实可分析得出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结合所学可分析得
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可分析得出提
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可分析
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可分析得出推动了社会向学的
风气。
4)趋势:根据材料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可分析得出选官标准由家
世门第向才学转变;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
学;结合科举制度的相关史实可分析得出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32.
1)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中央直接管理节度使的属郡;由京官担任地方知州、知事;设通
判制约、分割地方长官的权力。
2)变化:南方地区得到充分开发,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南方经济重心地位逐步确立) ;南方
人口超过北方,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
3)表现:理学兴起;宋词繁荣;说书演出盛行;三大发明基本成熟;沈括著有《梦溪笔谈》等。
32.详解
1)宋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根据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文臣’可以得出派文官担任地方
长官;根据“属于节度使的支郡,都令直达中央”可以得出中央直接管理节度使的属郡;根据“各
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可以得出由京官担任地方知州、知事;根据“又特设通判,以分其
权”可以得出设通判制约、分割地方长官的权力。
2)汉至宋南方发生的变化,根据“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等信息可以得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逐
步确立;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
3)宋代文化高度发展的表现,联系所学可知,包括理学兴起、宋词繁荣、说书演出盛行、
三大发明基本成熟、沈括著有《梦溪笔谈》等等。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社会经济的发展、
崇文抑武的政策、科举制的发展、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来回答。绝密★启 前
福州第十五中学2022-2023 学年第 学期半期考
适应性练习
历史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 务必将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 题答案后,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 的答案标号涂 ;如需 改动, 橡 擦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 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 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 并交回。
第 I 卷 (选择题)
、单选题 (本 题共 30 题,共 60.0 分)
1. 公元前 663 年,北 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 国求助。管仲献策 桓公:“戎狄
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 桓公援助燕国,攻打 戎。这说明 ( )
A. 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B. 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C. 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D. 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
2. “并吞战国,海内为 ,功 三代”“秦王扫六合, 视何雄哉”“始皇帝, 是千古 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
A. 建 统 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B. 促进各 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 统 轨、 字、货币和度量衡 D. 推动政治、经济和 化等发展
3. “汉兴,扫除烦苛,与 休息。 于孝 ,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 载之间, 于移 易俗,黎 醇厚。”材料主要描述的是 ( )
A. 秦亡教训 B. 汉承秦制 C. “ 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4.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 9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
第 1页 ,共 9页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C. 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D. 陈胜、吴 农 起义
5. 观察下图,这说明汉武帝实 这 制度的根本 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诸侯王的实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厚待诸侯王的 孙
6. 考古界把 类出现到 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 器时代, 把 器时代细分为旧 器时代、中 器时代和新 器时代。考古界划分 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 产 具及其制作 平 D. 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7.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 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 乱之 ”;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 私学兴起, 间思想异常活跃 B.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 思想 由,百家争鸣局 形成 D.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第 2页 ,共 9页
8. 战国以来, 东地区的 政区划不断变化。以下形势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 ③④②① B. ③①②④ C. ③②④① D. ④②①③
9. 从吕思勉《秦汉史》 录中,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 ()
第六章 第 节 第 节 第三节 第七章 第四节 第五节 汉末事迹 元帝宽驰 成帝荒淫 衰帝纵恣 新室始末 新莽事四夷 新莽败亡 第 章 第 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后汉衰乱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 灵帝荒淫 后汉中叶后外患
第 章 后汉乱亡 第 节 董卓之乱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①朋党之争与外戚 政 ② 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③皇帝 能与宦官乱政 ④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0. 两汉 创造了灿烂的 化,成就斐然。对下列著作评价正确的 项是 ( )
第 3页 ,共 9页
选项 史实 评价
A 《 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 《史记》 中国第 部纪传体断代史
C 《汉书》 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 韵之《离骚》”
D 《神农本草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 部完整的农书
A. A B. B C. C D. D
11. 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 者是分开的。考 只有在通过科举考 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 标 准,有身 (体貌丰伟) 、 ( 辞辩正) 、书 (楷法遒美) 、判 ( 理优 ) 四事。 可 ,唐代铨选制度 ()
A. 完善了选才 制度 B. 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
C. 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 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12. 东晋初期,琅邪王 家族位 权重,时称“王与 ,共天下”;此后颍川庾 、谯国 桓 、陈郡谢 、太原王 等 族相继掌权。这 现象说明当时 ()
A. 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 B. 出现权 制衡机制
C. 势 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 族专权威胁皇权
13. 据下图所示“汉 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 )
A. 中央官员品位较低 B. 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14. 下表为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 河流域、 江流域县城数量表 (单位:座) 。影响表 中县城数量及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河流域 765 669
江流域 342 611
第 4页 ,共 9页
A. 朝代时间 短 B. 经济格局变化 C. 疆域 积 D. 王朝 量强弱
15.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 ,秦朝与隋朝却都是 世 亡。其主要 原因是 ( )
A. 周边少数 族的 侵 B. 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C. 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 D. 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16. 唐朝出现诗歌繁荣的局 ,主要是因为 ()
① 族交融形成多元 化 ②唐朝社会经济 度繁荣
③以诗赋取 的科举制度 ④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7. 唐朝前期推 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 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 中期改 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 物外,原来征收的布 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 转变 ()
A. 提 了商 的政治地位 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强了政府对农 的 身控制
18. 魏晋和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中的“调”指
A. 征调徭役 B. 征收纺织品 C. 征收粮 D. 上缴棉布
19. 中国古代的 些 化名 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应 的历史 物依次为 ()
A. 张仲景、王羲之、吴道 、杜甫 B. 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
C. 孙思邈、柳公权、阎 本、 居易 D. 张仲景、怀素、吴道 、元稹
20. 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 个三国初年周瑜书房的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道具中搞错的
是
①书案有 笔、纸张② 本雕版印刷的《孙 兵法》
③墙上挂有《兰亭序》 ④茶 上放 个精美的 花瓷瓶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21. 对如表 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
960 年 1005 年 1038 年 1044 年 1125 年 1127 年 1140 年 1141 年
北宋建 宋辽订 澶 渊之盟 夏建 宋夏达成 和议 灭辽 灭北 宋 南宋取得郾 城 捷 南宋与 签 订和约
第 5页 ,共 9页
(
A
.
各 族
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C
.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
)
B. 北宋政权存在的时间不超过 百年
D. 各 族政权并 与 量消
22. 宋代城市 活丰富多彩,北宋末年时的开封市共有 6 个瓦 (城市综合娱乐场) , 下图是《清明上河图》中 个“说书”场景。这主要反映了 ( )
A. 宋代 众 活 平 B. 宋代 众热衷娱乐 活
C. 宋代 众已不务正业 D.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23. 历史学习的重要 法之 是绘制思维导图。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 导图。其中①②、③处应依次填
A. 对 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积贫”局 、严格“恩荫”制
B.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积弱”局 、市易法与均输法
C. 程朱理学成为了官 哲学、“积贫”局 、保 法与保甲法
D. 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积弱”局 、保甲法与将兵法
24. 辽宋夏 元时期,是 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 的时期,少数 族政权的统治者创 制并实施了“南北 官”、“猛安谋克”、“四等 制”等 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 族发展 平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各 族的平等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
25. 汉初有“楚越之地, 冻饿之 ,亦 千 之家”, 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 才 密布区,有“财赋之地, 物渊薮”的说法,导致这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中国古代政治重 的南移 B. 中国古代经济重 的南移
C. 中国古代军事重 的南移 D. 中国古代教育重 的南移
第 6页 ,共 9页
26. 宋 有云:“东南之俗好 ”“ 北之 尚质”。南 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 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 五路别考 单独录取,以维持取 数之均 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
A. 导致了科举录取 数的增加 B. 保证了南北录取 例的 致
C. 回应了 化中 的南移趋势 D. 提升了南 的政治地位
27. 假如你 活在北宋时期,你可能经历到的是
①带上指南针出海捕
②在 次参加对 作战中使 突 枪
③在开封开了个印刷作坊, 量印刷畅销书《窦娥冤》
④看到画家张择端正在展示他的名作《清明上河图》
⑤朱熹开讲坛,阐述他的“存天理,灭 欲”主张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28.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 展。它 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 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A. 强调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 性的尊严
B. 融合法家思想 形成了新儒学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9. 唐代传奇、北宋 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 说出现的社会条件相同的是 ( )
A. 安、东京、 都、北京的繁荣
B. 城市 商业的发展,对市 阶层精神需求的满
C. 活的提
D. 春秋战国以来的 化底蕴
30. 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 商业经济,成 的市 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 ” 。这 时期 是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第 II 卷 (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本 题共 2 题,共 40.0 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 7页 ,共 9页
材料 丞相故事,四科取 。 德 妙,志节清 ; 学通 修,经中博 ;三 明达法令… …四 刚毅多略 … …皆有孝悌廉公之 。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今 中正,定九品, 下任意,荣辱在 。操 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 ,情伪由于 … …是以上品 寒 ,下品 势族 … …愚 以为宜罢中正, 除九品,弃魏 之弊法, 代之美制。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故太平君 ,唯 调户选,征 射策,以取禄位,此 已 身之美者也。 教其 ,兄教其弟, 所易业, 者登台阁, 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 。 五尺童 ,耻不 墨焉。是以进 为 林华选,四 观听,希其 采。每岁得第 之 ,不浃 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 者,咸出于是… …
——沈既济《词科论并序》 (1) 根据材料 ,指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 概括材料 中的主要观点并说明理由。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 科举制的意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于藩镇,唐时业已跋扈不堪,五代时,更不必说了。… …宋太祖乃 渐 进的 段。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 。属于节度使的 郡,都令直达中央。各 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体, 特设通判,以分其权。
——摘编 吕思勉《中国 历史》 材料 :楚越之地,地 稀,饭稻羹 ,或 耕 耨 … … 积聚 多贫。是故 江淮以南, 冻饿之 ,亦 千 之家。
——《史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第 8页 ,共 9页
——杨远《 汉 北宋中国经济 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三:宋代 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 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
——摘编 邓 铭《宋代 化的 度发展与宋王朝的 化政策》
( 1) 根据材料 ,概括宋初加强地 控制的措施。
(2) 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 宋南 发 的变化。
(3)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 化 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第 9页 ,共 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