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深圳市6校联盟 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 ,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 。其中一组有七个墓 ,随葬 品比较丰富 ,最多的达77件 ,最少的也有 19件 ,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 个墓 ,随葬品很贫乏 ,总共只有 17件 ,为陶器、纺轮、獐牙等 。 由此可知 ,当时社会
A.经济发展繁荣 B.文化礼制产生
C.手工技艺高超 D.阶级分化明显 2.西周时期 ,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 ,把土地分隔成方块 ,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 ,周边为
私田 ,中间为公田 。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A.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B.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D造成了分封制的最终瓦解 3.观察下图 。图中现象有助于
夷狄国家— 夷狄国家
72(次)
诸夏国家— 夷狄国家
281(次)
诸夏国家— 诸夏国家
436(次)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与民族属性之间的关系(战争次数)
A.加速西周灭亡 B.延缓统一进程 C.增强秦国实力 D.促进民族交融 4.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魔术师,的商鞅 ,为本归蛮夷之列的弱秦"拓霸国之规模 ,立
统一之基础,。在其改革中 ,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C.什伍连坐 D.推行县制 5.孔子曰:"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 ,才能够实施
"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 ,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 ,最终丧失政权 。这体现了孔子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 1页(共 6页)】 23017A
A."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6.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 ,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 ,要处以盗窃罪 。如主管官
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 ,则与罪犯同罪 。上述规定的制定旨在
A.规范官吏行政 B.保护国家财产 C.严格控制民众 D.树立法律权威 7.《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 ,诸郡县苦秦吏者 ,皆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
人为聚者 ,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A.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B.反对实施郡县制
C.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D.得到了广泛响应 8.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 时期丝和丝织品在
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 ,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 。这些现象
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9.东汉光武帝时期 ,三公高高在上 ,享受一万石的俸禄 ,却没有实权 。 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
廷大权 ,却没有三公的地位 ,俸禄只有一千石 。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A.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 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 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1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成就斐然 。对下列著作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史实 评 价
A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C 《汉书》 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D 《神农本草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1.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 ,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 ,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 ,举家 南迁 。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 ,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 ,有些地
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C.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D.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12.下面三幅图片能够反映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
B.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D.统一 国家建立与发展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 2页(共 6页)】 23017A
(
荐
举
授
官
荫
庇
军
功
科举
归降
其
他
) (
荐
举
授
官
荫
庇
军
功
科举
归降
其
他
) (
4
1.57%
平
民
)13.下面是某一时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 。下列同这一时期的西域有关的是
A.安西都护府 B.张骞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府 D.吐蕃与唐会盟
14.唐开元以后 ,边疆的募兵队伍渐增 ,但中央的军队却没有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所变化 。据统 计 ,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其他边地兵力达49万 ,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才8万 ,不到边镇的 1/6。这一状况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B.表明唐朝军事实力强盛
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5.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人仕方式记载的全部 1 561人中 ,"科举人仕"
比重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
5
3. 13%
平
民
)
(
唐代前期
)唐代后期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D.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16.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 ,却往往意见相左 ,互相推诿 。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
议事的制度和机构 ,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 ,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 ,而后逐渐
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 。据此可知 ,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
A.分割宰相权力 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17.公元204年 ,政府规定按百姓每亩田地向国家缴粟四升:每户出绢二匹 ,绵二斤 ,其他税收项
目一律罢止 ,废除了之前按人头征收的算赋、口赋的赋税制度 。这一赋税制度
A.是魏晋时期的租调制 B.受西汉休养生息政策影响
C.得益于秦国的商鞅变法 D.实行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18.唐朝统治者以儒治外 ,以佛治内 ,并且尊崇道教 。这反映了当时
A.佛教已开始传人中国 B.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 3页(共 6页)】 23017A
19.下图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 。她姿态优美 ,手势纤巧 ,混合了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 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 ,真实地表现了人体美 。 由此可知 ,敦煌壁画
A.注重写实 B.兼收并蓄 C.技艺精湛 D.规模巨大 20.唐朝时期 ,国子监招收了大量新罗、日本的留学生 ,唐政府不仅允许这些留学生参加科举考
试 ,还对其学习时间予以宽限 ,如监生九年不能毕业者 ,要"追解,其学籍 ,新罗、日本留学生
可分别延长至十年和二十年 。这反映了唐朝
A.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
C.科举考试并没有身份限制 D.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 21.曾经作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的"节度使,,在北宋时期被广泛赐予朝廷重臣、致仕元老、为国捐躯的
大将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等 ,这些节度使职衔的授予 ,大多作为一种荣誉 ,以示表彰和激励。北
宋政府的这一举措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是"崇文抑武,政策的体现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D.导致宋代"冗官,现象加剧 22.王安石认为财政困难的症结不在于官吏之多和俸禄之厚 ,理财应"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
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以此为指导 ,他在改革中
A.大幅缩减官员俸禄 B.拨款从事商业经营
C.集中力量整顿吏治 D.废除原有的募兵制 23.绍兴和议后 ,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 ,储备战略物资 ,厉兵袜马 ,寻找时机收复故
地 ,反而发出"忧内之心 ,不减于外,的感慨 ,并将名将刘琦、李显忠等闲置多年 ,以致世人不
再崇尚军功 ,良家子弟耻于人伍 。这反映了当时
A.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已日益凸显
B.已与金国实现全面和平
C.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
D.君主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24.《辽史 .百官志一》中有"契丹……官分南北 ,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
部族、属国之政 ,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据此可知 ,辽朝设置南北面官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尖锐
C.加速辽朝的封建化进程 D.维护了本民族落后的社会制度 25.元朝建立后 ,进人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 ,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至和林、上都 ,南及
云贵 ,东达江浙 ,西抵甘陕 ,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 ,因此有"回回人遍天下,之
说 。这一现象
A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B.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C.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D.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强化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 4页(共 6页)】 23017A
26.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 ,商人分占贮货..货多陶(瓷 ,宋代瓷陶不分)器 ,大小相套 , 无少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 运 ,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 。据此可知当时
A.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指定商品 B.沿海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地区
C.瓷器的销量深受造船技术影响 D.海外贸易推动制瓷业的迅速发展 27.下表为宋代苏州、镇江户口数的变化情况 ,这可用于研究宋代
时间 苏州 镇江
宋太祖建隆年间 27889户 —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 35196户 26547户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 66139户 33000户
宋神宗元丰初年 173969户 54798户
宋徽宗崇宁年间 152821户 63657户
宋孝宗淳熙年间 173000户 63940户
A.地方治理的增强 B.国家财政的改革 C.江南经济的开发 D.经济结构的变化 28.朱熹认为"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理,是创造万物的根本 ,"理,是第一性的;"气,是创造万物
的材料 ,它是受"理,支配的 ,所以"气,是第二性的 。这一主张反映出朱熹的哲学体系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29.有学者说:"承接两宋的元杂剧 ,演出的场所往往在市井坊间 ,演出的人员是歌妓戏子 ,内容 方面更多地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甚至在一些元杂剧作品中 ,下层人物甚至成为主角。, 据此可知 ,作者强调元杂剧
A.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B.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
C.注重演绎、重现历史故事 D.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30.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全国性农书 ,内容兼顾到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和江南水田农业生产技
术 ,在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它是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授时历》 D.《农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 ,第31题20分 ,第32题20分 ,共 40分。)
31.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20分)
材料一
西周时期 ,由于是以周王朝为核心的部族联盟灭掉了商朝 ,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不同 ,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国 ,屏藩周室”为核心的分封思想 。全国各地被成百上千个邦国 所分割 ,他们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共主—周天子 ,可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 ,兵役、劳 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 。 而秦末汉初之时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 ,则是主张分封制、郡县制 并存的一种政权构建方式 。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的邦国那样保持行政上的独立完整 性 ,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权的干预与制约 。此外 ,新型分封思想主张下的诸侯分封仅 限于同姓子弟 ,而西周时期旧的分封思想则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功臣、先代贵族后裔 。几十 年后 ,“七国之乱”爆发 ,分封的诸侯国由此经历了大的转变。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 5页(共 6页)】 23017A
材料二
《史记 .秦本纪》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 ,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 ,号为始皇帝。,其国家 的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 ,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 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 ,这是一种"中央二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 。全国境 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 ,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 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 。郡县控制了地方 ,有利于集权和统一。
二摘编自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 。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郡县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 (10分)
32.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20分)
材料一
唐代的租庸调制直接继承于隋代的赋役制度 ,然而就其渊源来说却是对魏晋以来赋税 制度的总结 。在西晋至唐的赋役制度变迁中 ,调的征收由计户评资征收演变为计丁征收 ,租 的征收由计亩征收演变成计丁征收 ,至唐初租庸调都统一 于计丁征收 ,既易于实施又兼顾了 公平 ,可以持续稳定的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
二摘编自王政 李金兰《论唐代租庸调制度优势之形成》
材料二
随着大批农民或因逃避租庸调而成为流民 ,或因为躲避兵役而逃之 ,使得唐政府所掌握 的人口越来越少 ,赋税来源逐渐枯竭 。安史之乱爆发后 ,为了平定叛乱并维持政府的正常运 转 ,唐政府新增加了很多新的税收项目 ,从而形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的混乱局面 。到 了唐 德宗建中元年(780) ,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 ,地税是 履亩征税 ,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 ,分夏秋两次征税 ,此为两税法。
二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及其意义 。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并指出两税法与租庸调相比 的新变化 。 (12分)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 6页(共 6页)】 23017A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汶口文化中的大墓和小墓,在规模、葬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说明当时社会的
贫富差距已经出现,这体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原始社会,社会经
济繁荣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周建立了礼乐制度,排除B项,“手工技艺高超”不是材料主旨,也不符合史
实,排除C项。
2.B根据材料信息“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中间为公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
为井田制,其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井田制出现在奴隶社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逐渐瓦解,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排除C项: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材料没有反映出井田制遭到破坏,且分封制最终瓦解是在秦灭六国,
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后,排除D项。
3.D由图可知,诸夏国家与诸夏国家的战争占比超过了一半,其次是诸夏国家与夷狄国家之间的战争,再次
是夷狄国家与夷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虽造成了社会动荡,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迁徙和接触,这
有助于中原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故选D项。春秋战国属于东周时期,排除A项;争霸兼并战争使诸
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加快统一的进程,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秦国实力的变化,排除C项。
4,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直接损害了旧
贵族的利益,故A项正确。BCD三项没有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均排除
5.C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统治者的言行举止是百姓效仿的对象,其行为示范在治国理政中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为政者应当爱民、惠民,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教育思想和伦理观念,排除A、B两项:“无为而
治”的政治主张是道家的思想,排除D项。
6.A材料中“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
犯同罪”等体现的是对官员行政的规范,故选A项。材料与国家财产、控制民众、法律权威无关,排除B、C和
D三项。
7.D由“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等可知,陈涉、吴广起义得到了广泛响应,故选D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六国贵族和对郡县制的排斥,排除A、B两项;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主要源于秦朝
的律法严苛和暴政,排除C项。
8.C材料中“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可以看出时间是在西汉时期,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西汉时出现了西域地区的物产,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又受到欢迎,这说明了中西方经济文化有所交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301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