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
齐齐哈尔市重点中学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评分细则
第I卷 选择题
1、【答案】B
【详解】遗存分布广泛,各种区域间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为后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
格局奠定了基础,故选 B项;遗存分布零散,不同文化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孤立的,
排除 A项;遗存分布不均,各种文化都有其特色,黄河文化只是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
文化,但并不是唯一代表,排除 D项;遗存分布多区域性,因为是新石器时代,是并行萌
发和发展的,此时并不能体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征,排除 C项。故选 B项。
2、【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要拍摄关于水稻起源的专题片”
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最
早的水稻种植遗迹,D项正确;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都不符合题意,排
除 A项、B项和 C项。故选 D项。
3、【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对同姓、异形诸侯国国君的称呼有所不同,“伯父”与“伯舅”、“叔父”与“叔
舅”的对应,体现了血缘的亲疏,以此来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政治联姻”
一般是指分属不同集团,为了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这与材料不符,排除 C项;法家思
想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B项; 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尚未出现,排除 D项。故选 A
项。
4、【答案】C
【详解】根据“封弟叔振铎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阳、陈留,二十余世为宋所灭”可看出周武
王对弟弟进行了分封,所以材料所述的是分封制,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分封制,而非世
1
袭制、宗法制和井田制,排除 ABD项。故选 C项。
5、【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军功的强调与奖赏,也在于其作为区
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军功爵
制推动了大批的庶族地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这批庶族地主不光只有华夏族,也包括非华
夏族,这体现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民族的融合,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法
律制度的问题,A选项排除;贵族等级特权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D选项属于
军功爵制的短期影响,排除。
6、【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皇帝的命令形式不同,但是具有绝对权威,这体现了皇帝独
尊的特征,A正确;皇权专制强调的是皇帝独揽大权,排除 B;题干内容与皇位传承以及皇
权来源无关,排除 C、D。
7、【答案】B
【详解】由材料中“汉代没有皇子建藩后反叛在位父亲的例子”“宗藩叛乱的多为堂兄弟”可知,
汉代郡国并行制下,藩王与皇帝的血缘亲疏影响到王国对中央政权的效忠程度,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D项。故选 B项。
8、【答案】D
【详解】通过材料“复弛商贾之律”“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 D项正确;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在汉
武帝之前,排除 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商业市场秩序,排除 C项;“解除了”过于绝对,排
除 B项。故选 D项。
9、【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推恩令...封地...”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颁
布“推恩令”,C项正确;汉文帝、汉景帝、汉元帝时期没有颁布“推恩令”,排除 A项、B项
和 D项。故选 C项。
2
10、【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信奉道家的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休养
生息的政策,这体现了道家的调剂作用,与题干主旨相吻合,故选 A;西汉中期国力逐渐强
盛,故 B说法错误;西汉中期统治者积极有为,加强中央集权,体现了法家的支持作用,
而非儒家文饰作用,故排除 C;重农抑商的政策,不能体现法家支持政治的作用,故排除 D。
11、【答案】B
【详解】自三国起,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均以江南地区为统治中心,它们对江南
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B项正确 ;南北政权的对峙和竞争易导致社会
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 A项;丝绸之路以长安、洛阳等北方城市为起点,对北方经
济的积极影响更显著,排除 D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故选 B项。
12、【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可知,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是中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汉族劳动人民农牧
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
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止
涉及农业,还有畜牧业、食品的加工与贮藏等,排除 AC项;题干没有体现《齐民要术》的编
著方法,没有体现总结性,排除 B项。故选 D项。
13、【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代江都郡的设置,意在防止地方官员利用长江天险
与运河通道割据自守,A项正确;行省制度出现在元代,排除 B项;江都郡的设置打破了
山川形便原则,具有典型的“犬牙交错”特征,排除 C项;材料与市镇经济兴起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项。
14、【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杨国忠把持朝政,官员选拔任用不经过门下省审核,这说明当时
中枢运行机制遭到破坏,D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 A项;材料内容与科举制无关,
3
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到君权受到制约,排除 C项。故选 D项。
15、【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①嫡长子继承制、何尊、共和行政,属于西周时期。②中朝、盐铁官
营、董仲舒,属于汉武帝时期。③三家分晋、圆形方孔钱、李悝变法,属于战国时期。④
曲辕犁、“天可汗”、《职贡题》,属于唐代。按朝代顺序是①③②④,C项正确.
16、【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陕西的兽首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器物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来往”的重要见证,印证丝绸之路促进
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没有对比,故无法得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
这一结论,排除 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项;根据材料判断不出该兽首玛瑙
杯是否为官营手工业生产,排除 B项。故选 D项。
17、【答案】A
【详解】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
提高,故选 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坊市管理问题,排除 C;D与材料
信息无关,排除。
18、【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时,不敢以正常的样式
和笔墨,表明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B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下,中书省和门下
省的权力低于皇权,排除 A项;唐中宗越过中书、门下封官,不能说明皇权有所弱化,排
除 C项;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D项。故选 B项。
19、【答案】D
【详解】材料中认为是君主理智地处理国家事务,都需要臣僚的参与。尤其是重大事务的
决策,皇帝与宰执近臣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集体商议是经常的事,这体现了理性的精神,
D项正确;监察机构的多元化、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与材料的意思不符,排除 A、B项;
材料中体现了中央问题,没有涉及地方的信息,排除 C项。故选 D项。
4
20、【答案】C
【详解】表格列举出吕瑞、毕士安和寇准都属于书生气,老成持重,说明政治相对保守,C
正确;表格难以说明重文轻武的格局,A错误;理学兴起北宋时期,表格难以体现,B错误;
科举制度材料体现不出,D错误。
21、【答案】B
【详解】各行省具体负责“军国重事”的平章政事为皇帝特旨任命的从一品官员,而且是两人,
反映出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项正确;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元朝官僚体制“严密”和“决策高效”,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
现“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C项错误。
22、【答案】D
【详解】材料是在强调南宋时期,江南一带成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区域与广大北方
移民的参与密不可分,即北民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故 D正确;材料说的是南方经济发
展的原因,故 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未说明北方经济相对落后,故 B错误;材料强
调的是北方移民对南方经济开发的积极作用,不是强调北人南迁的数量,C项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
23、【答案】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地方的州县数量不断增加,这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
强,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B排除。故选 C。
24、【答案】A
【详解】材料是对元朝行省制的描述,这一制度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具有重大作用,A正确,D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错在“均衡发展”,排除。故选 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5
25.【答案】(10分)
(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4分)
(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1分)
(3)史实:“百家争鸣”。(1分)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2分) 法家提倡法治、
实行君主集权制度等(要求两个学派,各举一个例子,即可) (2分)
26.【答案】(14分)
(1)途径:祖源认同(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4分)
(2)背景: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侨人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
央统治。(6分)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兵源;缓和了社
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答出二点即
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答案】
(1)标准:汉朝以德行为标准(孝廉);魏晋以门第为标准(出身);唐朝以考试成绩为
标准(能力)。(3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
育的普及和繁荣;促进阶层流动等。(三点 6分)
(3)认识:人才选拔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选拔标准不能过于单一,通过综合指标
确定人才的取舍;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两点即可 5分)
28、【答案】(14分)
(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面
向市民生活);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出现奢侈消费之
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等。(任意四点 8分)
(2)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
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等。(任意三点 6分)
6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
齐齐哈尔市重点中学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第 I 卷 选择题
注意: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 24 题,每题 2 分,满分 48 分。
1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该图可以得知 ( )
A .遗存分布零散,不同文化间彼此孤立多元
B .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化发展基础
C .遗存分布叠加,体现了中华文化多脉相承
D .遗存分布不均,黄河文化成为是唯一代表
2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 用稻米,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如果我国要拍摄关于水稻起源的 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仰韶文化遗址 D .河姆渡文化遗址
3 、《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1 页 共 11 页
异姓小邦,则曰叔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密切 B .法家思想的发展
C .西周以政治联姻巩固统治 D .儒家思想的影响
4 、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阳、陈留,二十余世为宋所灭。与材料所述密切相 关的制度是 (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井田制
5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军功的强调与奖赏,也在于其作为区 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实际上,这就涉及了秦在非华夏地区 的政治统治。从历史深远影响的角度看,秦朝的这种做法体现出 (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倾向
B .贵族等级特权被政府废除
C .中央集权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推动
D .军功爵提高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
6 、中国古代,皇帝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 旨、策、制、诏、诰、戒、朱批 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这主要体现了 ( )
A .皇帝独尊 B .皇权专制 C .皇位世袭 D .君权神授
7 、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没有皇子建藩后反叛在位父亲的例子。汉初文帝、景帝、武帝三代, 宗藩叛乱的多为堂兄弟。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 .传统忠君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B .政治稳定与血缘亲疏有关
C .传统的血缘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D .王国问题威胁着中央集权
8 、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 ,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 利相倾” 。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
A .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 .解除了国家威胁
C .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 D .加强了经济控制
9 、如图漫画反映了汉代一位皇帝的治国措施,他是 ( )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2 页 共 11 页
A .汉文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元帝
10 、史学界认为:古代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 治, 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西汉时期能够论证该观点的是 ( )
A .前期无为而治,体现了道家的调剂作用
B .中期衰弱变有为,体现法家的支持作用
C .中期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儒家文治作用
D .后期重农抑商,体现了法家的支持作用
11 、秦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总体上仍强于南方; 但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 .南北政权对峙与竞争 B .江南经济的开发
C .南方丰富的人力资源 D .丝绸之路的开辟
12 、《齐民要术》的记载中包括田地的耕作技术,种子的选择保藏,各类粮食作物、瓜果蔬菜、 花草树木的栽培种植,马牛羊猪的畜养及疾病防治,酒、酱、醋、豆豉、肉脯、饴糖等的制作, 还包括烹任技术、食品加工,笔墨、胶、染料、护肤用品等的制作。据此可知 ( )
A .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多种经营
B .《齐民要术》是农业生产经验的记录
C .我国古代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D .《齐民要术》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13 、 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3 页 共 11 页
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 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 )
A .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B .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C .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 .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14 、唐玄宗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召左相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 日而毕,曰:‘今左相、给事中(门下省官员) 俱在座,已过门下矣。'其间资格差缪众,无敢言者。
于是门下不复过官。”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 )
A .三省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 B .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
C .君主权力受到了极大制约 D .中枢运行机制遭破坏
15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
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 嫡长子继承制、何尊、共和行政
② 中朝、盐铁官营、董仲舒
③ 三家分晋、圆形方孔钱、李悝变法
④ 曲辕犁、“天可汗” 、《职贡题》
A .①②④③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16、如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 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 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 ( )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4 页 共 11 页
A .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
B .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
C .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
D .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7 、唐朝中期,商人在户籍管理上已经成为良人,开始脱离贱籍;两宋时期,商人和其他城市 居民一样被编入坊郭户的户籍,商人开始取得了国家“编户齐民”的资格。这反映出 ( )
A .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序 B .重农抑商政策走向瓦解
C .政府对坊市管理日益严密 D .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18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 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 ,这表明 ( )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
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唐朝中枢机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19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 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 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 )
A .监察机构的多元化 B .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 .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5 页 共 11 页
20 、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该材料表明 ( )
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 .理学兴起,重视自我内心反省
C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21 、元朝二品以上的官员“选自特旨” ,正三品至正七品官则由中书省“自除” 。而具体负责行省 “军国重事”的平章政事为从一品,而且是两人。据此可知,元朝 ( )
A .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D .严密的官僚体制保证决策高效
22 、南宋时期开始流行“天上天堂,地上苏杭”的谚语。地处江南的苏州、杭州两地,已成为当 时人们最为向往的富庶繁盛的都会。江南一带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夏九州之内经济最发达、文 化最先进的区域。这与广大北方移民的参与密不可分。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南宋时北方经济相对落后
C .南宋时大量北方人南迁 D .北民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23 、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时间 州 县
公元 960 年 111 638
公元 979 年 297 1860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6 页 共 11 页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
A .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D .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24 、下图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系,元代采用这种地方体制的作用是 ( )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有利于控制汉族人民反抗
C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D .削弱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第 II 卷 (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村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 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 。据许倬云统
计,春秋时期,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 1200 余次,和平期间78 年;战国时期,共计 战投 460 余次,和平期间 89 年。
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
(《孟子 · 万章下》) ,土地生产力增加,人口也大幅度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4 分)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7 页 共 11 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1 分)
(3)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是什么?试举出两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5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
材料一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 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 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 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材料二
东晋南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 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 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 ,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 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 。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 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 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 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 …“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 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摘编自雷震《黄、 白籍问题与“土断”》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草原民族对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4 分)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8 页 共 11 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10 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 …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 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 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 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 唯以居位为贵。
——摘编自《晋书》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 按科应诚,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 察举持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9 页 共 11 页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五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 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 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 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概括西汉、魏晋、唐朝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3 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中得到的认识。(5 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 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 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 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 。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 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 (坊) 制”,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10 页 共 11 页
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 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 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 变革, 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8 分)
(2)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6 分)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