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杜甫传》一代诗圣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了解熟悉杜甫完整的人生,为读懂杜甫诗歌奠基。
学习杜甫坎坷逆境中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
如何理解杜甫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理解杜甫自身困境中始终如一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师:冯至在写完《杜甫传》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只希望这幅画像使人一望便知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的。这几天,我们一起将杜甫的一生进行了梳理,不知道同学们对杜甫哪一段人生时期最有感触?
请大胆、自信地介绍冯至笔下杜甫的形象,并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明:第一空填自己的感受,第二空师生共同梳理杜甫人生四个阶段)
我最_____杜甫_____时期的人生经历?
①读书、游历
②困守长安
③流亡、为官
④漂泊西南(PPT显示)
生1:我羡慕杜甫读书、游历时期的人生经历。他们家族世代为官,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他不必忧心衣食住行,而且他们家的人享有一些特权,比如免除徭役、免收租税,有了这些条件,杜甫在青年时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钱到吴越之地、齐赵之地漫游,他开阔了眼界,结交了朋友。
师: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他漫游时期的生活特点吗?
生1:自由自在,豪放洒脱,浪漫。
师:和他比较,你现在的生活如何?
生1:不自由,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很枯燥。(全班笑)
生2:我也羡慕,羡慕他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白。他和偶像一起求仙、访道,不像我们现在一天到晚被关在学校里,不是上课就是做作业!(全班笑)
师:杜甫在诗中曾经形容过这段生活,你能回忆起那两句诗吗?
生2:“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师:这和我们印象中的忧国忧民形象完全不同啊!请同学继续来谈自己的感受。
生3:我同情他在长安求官的经历。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杜甫求官很不顺利,他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很羡慕像李白那样自由而浪漫的生活,但同时又想做官。
师:确实,求官很艰难。你能具体说说当时求官时他遇到了哪些挫折吗?
生3:参加了朝廷的一次特考,结果那次特考无一人录取,杜甫很受伤。
师:这件事是谁在从中作梗?
生3:应该是李林甫。后来唐玄宗举行盛典,杜甫又献上三篇《大礼赋》,他被皇帝赞赏。玄宗命宰相考试杜甫的文章,可考试后又是长期地等待,他依然没有求得官职。
师:这又是谁在从中作梗?
生3:还是李林甫。
师:两次打击,杜甫很受伤,他是不是从此就停止求官了呢?
生4:没有。后来他又进了两篇赋——《封西岳赋》和《雕赋》,仍旧是表达要做官。他还投诗给那些他并不十分尊重的权要,请求他们引荐。
生5:我和上面同学观点不太一样,我不是同情,我讨厌他求官时的阿谀奉承。作为一个“奉儒守官”家庭出身的人,应该要有点骨气,不能为了求官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了。
师:你非常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有勇气。老师为你这份勇气点赞!除了同情、讨厌,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6:我敬佩杜甫,因为在困守长安时期,他对政治有自己清醒的认识,他也慢慢接近了底层百姓。他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还有批评杨氏姊妹的《丽人行》。他通过这些诗在批评统治者。
师:大胆地用诗作批评统治者,所以你敬佩他,很好。还有没有同学也是敬佩的?
生7:我也敬佩他。后来朝廷终于让杜甫当河西尉,他不愿就任,因为他的朋友高适曾经在做县尉时常常迫不得已要去鞭打老百姓,杜甫绝对不愿去做鞭打百姓的事情。
生8:杜甫是忠于君王的,因为他把自己比作葵藿,君王是太阳,向日葵永远都朝着太阳。在这个时期,他还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赴奉先咏怀》,里面有一句揭露社会贫富悬殊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他并不因为忠君而不替百姓呼喊,该说的时候他还是大声疾呼,所以我很敬佩他。
生9:我是同情杜甫,同情他流亡、为官时期。安史叛乱爆发,他逃难,雷雨天气不断,路上泥泞不堪,他们摘野果吃,没有地方躲雨,就在树枝下躲雨,真的很可怜。
师:逃难时他陷在了乱草堆中,差一点性命不保,多亏他的侄儿回头找他,才把他救了起来。逃难途中,他和一般的百姓一样,确实很可怜。
生10:我佩服他,佩服他自己生活艰难,做官做得也很不顺利,但是却能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到的人间悲剧写下来,写成了“三吏”“三别”。
生11:我同情他,但也替他感到欣慰。杜甫虽然做官了,做左拾遗,但皇帝并不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谏官,杜甫因为替房琯说了一些话,惹怒了皇帝,后来就被贬出长安,到华州做司功参军。当时他内心是很凄凉的,诗人的从政之路是不幸的,这个国家也是不幸的,但对于一个爱百姓的诗人来说,如果没有这些经历的话,也就写不出伟大的诗歌了。
师:说得太好了,国家不幸诗家幸!大家有没有发现,随着仕途的不顺,杜甫内心的冲突有什么变化吗?
生12:我摘录了冯至在书中说的一段话——“在这中间一个正直的诗人自然要感到极大的矛盾:若是强调人民的痛苦,反对兵役,就无法抵御胡人;但是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下到了难以担受的地步,他又不能闭上眼睛不看,堵住嘴不说”。我觉得杜甫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了剧烈的冲突。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这也许就是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的痛苦吧!
生13:我是可怜杜甫,主要是他漂泊西南初期,特别在秦州,山川艰险,到同谷时,他都在挖野菜,有时连野菜都挖不到,孩子们饿得嗷嗷叫,我想作为父亲的杜甫心里痛苦但又无奈吧。
师:漂泊时期,他的生活有没有短暂的安定时期?
生13:在成都草堂时,他的生活相对安定下来。
师:草堂时期的杜甫有没有完全沉浸于自然风光之中?
生13:没有。
师: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13: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还在忧虑别人的生活。
师:同学们初中学过这首诗,大家一起来背一下最后的几句(师生齐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是啊,杜甫自己遮身之所尚且不能保全,可他却还想着天下人,这样的诗篇难道不是人类情感高贵的表现吗?
师:还有同学要说说自己的感受的吗?
生14:我同情他,但也很敬佩他。他晚年病魔缠身,耳聋了,眼睛也看不清了,但他看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和从前一样的清晰。他自身过得艰难到已经无处容身,后来只能将船当作自己的家,死后家人也无力安葬。但他依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在诗人的岗位上奋斗着。他有着伟大的奉献精神,为国为民,可以牺牲自己,“忧国忧民”这四个字,可以最贴切地诠释他的一生。
师:经历了59载的风雨岁月,杜甫最后在湘江的一艘小船上与世长辞,在去世之前,他还在写诗,关心时局,心忧苍生。“忧国忧民”,杜甫当之无愧!
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非常棒!老师读了这本书后,也有很多感受,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师:刚才有同学说讨厌杜甫求官时的那种没有骨气,当然同学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我们只是谈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老师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求官就相当于今天的求职,找工作很艰难的。当年我找工作时去招聘会上投简历,满怀期待地将简历投出,招聘会散场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简历被扔进了垃圾筒,我当时心情很沮丧。所以,求职的艰辛唯有经历过后才能体会。我想,冯至先生说杜甫“不择手段”,说他“积极地营谋”,这其中也有杜甫的无奈和辛酸吧。“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在诠释这种辛酸吧。
师:其实在古代,“守官”与“奉儒”本是相依相存,要想行大道于天下,除做官为政外别无他途。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凤凰是儒家传说中的瑞鸟,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杜甫常常自比凤凰,表明了他与儒家之间密切的关系。在同谷时他写过一首名为《凤凰台》的寓言诗,他说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把心当作“竹实”,把血当作“醴泉”,去饲养凤雏,一旦把它养大了,它便会口衔瑞图,飞入长安,“再光中兴业”了。
师:他个人的美好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看到过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所以他对儒家的政治理想深信不疑,而对破坏那个盛世的乱臣贼子是极其仇恨的。
师:总之,不管是家族的影响,还是他个人的理想,在杜甫的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深深烙痕。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了做官,有很多行为是有些庸俗的,但我相信,他的理想并不庸俗。
师:杜甫求官时内心也是矛盾的,他非常向往李白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他又为什么没有选择李白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呢?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与杜甫,一个选择逃避现实,一个选择正视现实。逃避现实,自然可以轻松自在,但他的人生份量也许就轻了;正视现实,选择入世,承担责任,他的人生份量自然就重了。不是有句话说,你以为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别人在负重前行吗?
师:冯至先生在全传的结尾说:这是一个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但是,历经岁月的磨洗,今天,我们敬佩他的这份忧国忧民的精神,我们给予他最崇高的赞美!他自己的一生是个悲剧,但他依然爱人民爱祖国,这难道不是很伟大吗?
师板书:悲剧 爱人民爱祖国 伟大
师:这是冯至在1941年写的关于杜甫的一首诗。(师生共读此诗)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
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有健儿的死伤
天边有明星的陨落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
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
(原载1941年6月16日《文艺月刊》战时特刊)(PPT显示)
师:“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杜甫,“诗圣”之名当之无愧。同学们,请你们也试着用诗歌来写一写杜甫,来表达你对杜甫的一份情感。
师:有同学愿意分享吗?
生15:
困守长安十几载
饱经风霜入苦海
却如葵藿仍向阳
一心一意为君王
生16:
生在奉儒守官家
死在湘江漂泊舟
有心问民疾与苦
别过天涯留下形
生17:
少年的你,意气风华;
中年的你,心怀郁结;
晚年的你,鬓白心恨。
生前的你,无功无名;
死后的你,“诗圣”加身。
巍然看定四周的你,
这个世界对你几曾沉默。
只因——
你是你,忧国忧民的你!
杜甫,我敬你!
生18:
莫学诗圣光万丈
谁人知其身后伤
半生仕途不得志
半生战乱日消瘦
弃官漂泊知民苦
“三吏”“三别”催人泪
奈何世间万般苦
万般无奈又何如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交流到这儿,课后我们再互相欣赏和交流。
师:读《杜甫传》的时候,老师在想,中国文学史上有那么多的人物,冯至为何挑选了杜甫来研究呢?他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杜甫研究的呢?带着这样一份好奇心,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师:原来冯至研究杜甫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开始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冯至也在逃难。他当时在吴淞口处理完工作后,跳上了一只黄浦江上的小船,小船在日本军舰的中间穿过。后来,他带着妻子女儿辗转逃难到昆明。逃难的途中,他的妻子得了一场大病,曾十天十夜不省人事。他还收到家中来信,得知父亲在北平病逝。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冯至随身带着一本袖珍本的《杜甫诗选集》,他翻来覆去地读,还写了一首诗:
赣中绝句四首
冯至
携妻抱女流离日,
始信少陵句句真。
不识诗中尽血泪,
十年佯作太平人。
(1938年1月)(PPT显示)
师:冯至在西南联大时研究杜甫,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纸张缺乏,他就利用选修他课程的学生的“选习学程单”的背面制作了几百张研究杜甫的分类卡片,这种卡片现在还保留有98张。
师:在抗战的岁月里,是不是只有冯至在研究杜甫、阅读杜甫的诗歌呢?不是的。抗战时期,老舍在一次讲话中说自己人在四川,家在河北,当时的心情可以用杜甫的哪两句诗来表达?
生(齐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还有闻一多先生,钱钟书先生,他们都在读杜诗。离乱的抗战时期,在生与死、荣与辱、血与肉的考验下,人们与杜甫异代而心通,杜甫成了抗战时期广大民众的代言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共鸣”。
师:可是今天,战争离我们很遥远,贫穷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杜诗,还要去读《杜甫传》呢?
师:这是冯姚平所编冯至的诗集《悲欢的形体》,诗集的前面有黄灿然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一九八九年,我陷入生命的黑暗期。偶尔在书店买到一本旧版的《杜甫传》,主要是为了作者冯至。回家便一口气读完。在杜甫的苦难面前,我的绝望变成一种羞愧……冯至塑造的苦难而伟大,或者说苦难铸就伟大的杜甫形象,却是只有他的文字和他倾注在杜甫身上的深刻了解与同情才能做到的。(屏幕PPT显示)
师:我自己读高中时,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舍弃了自己喜欢的文科,而报了理科。当时每天要刷很多物理、化学、生物题,而这些科目又不是我自己擅长的科目,当时就觉得人生痛苦到了极点。但是,读了《杜甫传》,我觉得我那点痛苦算得了什么呢?同学们的人生中也许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如果你也有绝望的时候,那就请你回忆一下你曾读过的《杜甫传》吧!
师:最后用冯至的一句诗与大家共勉: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屏幕PPT显示)
希望通过这次的阅读和学习,我们能从杜甫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