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如何适应新高考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使用新高考全国I卷。因此,我结合近三年全国卷古诗阅读,从试题、学生作答情况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例说试题,明确方向
关联教材
显性关联,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
2021年新高考I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试题关联教材课文《琵琶行》。在选择题中考查“一衣带水”的典故,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直指用典这一抒情手法。
在关于“知人论世”的要点上,在《寄江州白司马》的鉴赏题中问“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中“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及“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这一答案紧扣白居易生平阶段特点。
2020年全国I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 》 ,试题关联教材课文《登高》,在选择题中考查情感内涵,“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与“艰难苦恨”的情感内核相关,是国家命运与个人际遇的两重情感。
潜在关联,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
高中教材课文选有“劳动话题”及《陈情表》,在2022年新高考I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答案示例2:“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答案示例3:“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间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学生对“劳动”及“孝”的话题非常熟悉。在2020年新高考I卷的古代诗歌阅读《赠别郑炼赴襄阳 》的设问“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中,可见古诗题材的观照。离别诗的经典例文《长亭送别》在教材中发挥着“这一篇”独特的价值。分析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有所发现,“山”的意象在离别诗中的作用是学生必备的审美体验,和“青山隔送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近三年古诗题目的分析中,可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四层”要求:坚持学科特色,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新变,体现出对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和追求。试题命制加强教考衔接,深化基础性考查,引导中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探索题型创新,引导考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二、现实作答,问题归因
(2022年)古代诗歌阅读(《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高三学生典型答案:
答题亮点:
主观题,条理清晰,有采分意识。
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①思维能力上,理解存在偏差。在诗歌阅读中缺少主动思考的意识,停留在格式化、套路化的思维定势中。
②文化积淀上,缺乏阅读体验。古代文化传统上,话语体系建立不足。
③解决问题上,学与用不灵活。基础知识积累的厚重上不够,形成素养层次水平有限。
三、转变观念,寻求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核心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答题的水准。教师应反思问题根源。
(一)训练思维 强化基础
1.通过已知选项,搭建思维支架。
2021年新高考I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的主观题“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这个主观题的问法比较新颖。认真研读客观题的选项,可以提取出有效得分点。由D选项中的“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可以搭建鉴赏支架,梳理出该诗的情感基调——鼓励白居易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丧失了信心。联系小注②和③,推出主观题答案的得分点。因此,从已知选项搭建主观题答案的支架,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聚焦比较阅读,培养思辨能力。
“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也是全国卷古诗阅读中一种新的命题方式。
以上主观题,与教材背诵篇目进行语言风格比较,使学生置身于“群文”进行迁移和整合;直接给出两首诗(词),针对思想情感、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还有内部意象与人物之间的求同比较。可见比较型试题的创新性、灵活性,在古诗文阅读中我们要有所聚焦。
3.精选综合练习,提倡活学活用。
例如新高考I卷古诗的寄赠对象是白居易,就要做到让学生对“江州司马青衫湿”印象深刻,才能为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在新课学习阶段要注重奠定基础,使学生顺利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联想和迁移,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到以下关注:关注语用、培养思维、感知审美、传承文化。
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跟踪训练中,选择兼顾以上综合能力的练习题目:
紧贴文本语境设计真实情境,着眼“文本内容”“文眼主旨”“文本形式”“语文要素”等。“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的,真实学习必须要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如今,情境任务型试题已经成为常态,常常通过设置情境解决任务,不再直接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真正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去模式化、去套路化答题。
(一)活动任务 策略进阶
古诗阅读教学要力求落实“真实情境”的核心目标,即用实践活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可以迁移的“真实能力”。这种能力是真实的,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语文课堂上的真实问题,还要能解决与之相关的真实生活问题,尊重学生初读的感知,让阅读真正的发生,让思辨能力在对比中形成。
1.改变只教字词、落实翻译的单纯做法。
如,在教学古诗单元时,我们在古诗的文化常识这一知识点的落实上,可以引入古人投“名刺”的文化常识,以作业形式,让学生积累及创作。
2.加强品读与欣赏的实践活动。
如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声声慢》联读中,以品读“悲愁”比较内容情感的不同、手法的不同,再用作业对鉴赏能力进行反馈巩固,以“扩写训练”这一文字运用表达形式,综合性地完成古诗阅读教学任务。同时落实好单元写作任务,如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文学评论。
3.贯彻“实”“新”“美”“活”“丰”的教学原则。
形式上进阶。学习古代诗歌单元,不妨让爱好诵读的学生编排诵读表演,让喜欢美术的学生有美的融合。如,有侧重地落实“直观教学原则”,在板书上求新求美求丰,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能力上进阶。培养学生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细腻研读与提取的能力。如在古诗单元教学中,可插入诗人传记的文言文阅读训练。我们选取了《宋史·苏轼传》《宋史·辛弃疾列传》《新唐书·白居易传》《金石录后序》《笺注陶渊明集》《唐才子传·李白传》等研读。
剖析全国高考诗歌阅读鉴赏试题,可以管窥并探寻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考核评价理念。研究近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发现愈来愈弱化对诗歌修辞技巧的考查,更加注重对文本对诗歌本身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考查体现了教考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有所凸显。因此,考教学评统一,提升语文素养是教学关键。我们要关联教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依标考查,引导教学应教尽教;创新形式,减少机械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