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第一课时
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感受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
学习目标
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 长诗《毁灭》,散文《春》《匆匆》《背影》,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写作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幽僻
蓊蓊郁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颤动
霎时
酣眠
参差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船棹
敛裾
鹢首
櫂
生字词
pì
wěng
duó
mí
niǎo nuó
chàn
shà
hān
cēn cī
qiào léng
fàn ē
yuàn
zhào
jū
yì
zhào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文眼和作者夜游荷塘的路线,用波浪线画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5分钟)
学习任务: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回家
小路
月色
荷塘周围的树
荷塘
1
所见之景
1.心里颇不宁静
2.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3.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不宁静
悠闲自在
淡淡的喜悦
绵绵愁绪
失望
不宁静
情感变化句子
想起荷塘
荷塘路上
荷塘月色
惦着江南
内外结构
①心不宁静
②寻找宁静
③受用宁静
④仍不宁静
明线:行踪变化
暗线:情感变化
思考:文章按照什的线索来写?
结合上图,请给课文分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缘由,不宁静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得宁静
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寻宁静
第四部分(7-10):忆江南旧俗,失宁静
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知人论世
作业布置:
找出描写荷塘月色美景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配乐朗读(找配乐)
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对比)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小组讨论,共同探究:
品味第四自然段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知识积累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素淡 宁静)
月下的荷塘
总结
拟人
通感
比喻 拟人
比喻
舞女的裙
紧紧挨着的荷叶
袅娜地开着的
羞涩地打着朵儿
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写作特点
(1)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用几个词概括夜晚月光的特点呢,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描绘月色呢?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品味第五自然段
景物:
朦胧、淡雅
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
特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洗:
泻:
浮:
笼:
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课堂小练笔
以《雨中校园》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句子。
要求:1.运用修辞手法 2.抓住景物特点3.1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作业布置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第三课时
问题探究
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排遣忧愁。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解脱,就想靠来解脱,用古时采莲的欢乐有趣,来反衬自己的忧愁。
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明确:“这”指流水。这句话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要究其深味,就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表现了作者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彻底掂着江南了”? “这”是指什么?
明确:①引用《采莲赋》,意在写出古时采莲的欢乐情景,表达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借用来表达什么思乡之情。
3.作者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作用?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无福消受
《采莲赋》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认为:人生失意,抑郁惆怅,面对当时纷杂的时代不禁感到伤心失落。而荷塘中的青蛙如同快乐的天使,流离于世俗之外,只知道欢声叫嚷,一派纷繁热闹,不需要顾及什么烦恼。作者深深地羡慕它们,但终究自己还是自己,还是要面对现实,那些快乐与梦想远远不属于自己。
5.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荷塘月色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文章主旨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
④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作业布置
完成《自主能力测评》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