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2
唐太宗
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
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
作者介绍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解题
谏 劝谏 ;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
“谤”是公开指责,
“诽”是背地里议论,
“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背景
【读准字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
夫(fú)在殷(yīn)忧
必浚其泉源(jùn)
虑壅蔽(yōng)
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塞(sè)流
臣闻求木之 长者,必固 其 根本;
之:结构助词,取独 生长,指长得好 使动,使…牢固 同义复指,“树根”
欲 流 之 远者,必 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泉流,名词 流的长远。形作动 疏通水道
必积其 德 义。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
德行和道义 转折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 治,
转折 转折 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 况 于明哲乎!
极愚昧无知的人 递进 何况 明智的人
人君 当 神器 之重, 居 域中 之大,
掌握帝王的重权 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
当:主持、掌握 “当国者” 神器:帝位 域中:天地间
将 崇 极天之峻,永保 无疆 之休,
就要 推崇 天之极处,指皇权 喜庆、福禄 “休戚相关”,戚:悲哀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考虑 戒奢侈,行节俭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 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这 转折 堵塞 判断句标志
思考题: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
正
排比句
排比句
【段落小结】
凡百 元首,承天 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景:大 深深忧虑 治国之道
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
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意为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
在殷忧,必竭诚以 待 下;既得志,则纵情 以 傲 物。
而,表修饰 下属 已经成功 而,表并列 看不起别人
竭诚则 吴 越 为 一体,傲物则 骨肉 为 行路。
吴国、越国,春秋时敌对的两个诸侯国 整体 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 苟 免 而不 怀仁,
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同“震”,威吓 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
貌 恭 而不 心服。 怨 不在 大,可畏 惟 人;
表面上,名作状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
载舟 覆舟, 所宜深慎。 奔车 朽索,
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
其可忽乎!
难道可以疏忽大意吗
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 )
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_______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 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段落小结】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思考题:
2、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
君 人 者, 诚 能 见 可欲 则 思知足以自戒,
做国君,名作动 人:百姓 表假设,果真能够看见贪图的东西, 来 警戒自己
将有作 则思 知止 以 安人,念高危 则 思 谦冲以自牧,
建造、兴建 使百姓安宁,使动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惧 满 溢 则思 江海 下 百川,
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江海居于百川之下,居于……之下
乐 盘游 则 思 三驱 以 为 度
游乐。指田猎,盘:快乐 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 壅 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意志松懈 敬:慎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 采纳臣下的意见
想 谗邪 则 思 正身 以 黜 恶,
担心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端正自身,使动 排斥 奸恶小人,形作名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 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 错误地奖赏 施行刑罚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光大九德的修养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 播 其 惠,
竭尽 竭尽 广施,扩大 仁爱、宽厚
信者 效 其 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 豫游之乐,
诚信的人奉献他们的忠诚 奔驰效力 尽情享受 出游,游乐
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为“游”
可以 养 松乔之寿, 鸣琴 垂拱, 不言而化。
颐养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 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 不用说什么就得到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
使动,使...劳,使...苦 管理 役使、劳损 毁坏、减损 无为之治
之大道哉?
大道理、指最高境界
问题思考
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2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人尽其能 垂拱而治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小结:整体思路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浚源
二.
总结历史
引出警告
提出十思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三.
居安思危
一.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 理清思路
知识积累
一、【写作特点】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1、论证方法
2.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本文虽不在四六句式上加以雕琢,但大量运用铺陈排比、对称语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写“十思”,运用排比,贯穿到底;“十思”后的总结之语,又用了对偶和排比。
同时,本文又用散文笔法,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等句,使行文摇曳生姿,别有一番情趣。
1、.通假释义。
①振之以威怒 ( )
②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
“振”同“震”,威吓
“无”同“毋”,不要
二、【汉语知识】
2.古今异义。
① 必固其根本
②凡百元首
③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古义:指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⑤ 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3.一词多义。
能克终者盖寡 ( )
既克,公问其故 ( )
克己奉公 ( )
克
动词,能够
动词,战胜,打败
动词,克制,约束
必竭诚以待下 ( )
诚能见可欲 ( )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
顾
名词,诚心
连词,表示假设,如果,果真
副词,确实
信者效其忠 ( )
愿陛下亲之信之 ( )
信手拈来 ( )
信
必固其根本 ( )
则智者尽其谋 ( )
知其不可 ( )
其
形容词,诚信
动词,信任
副词,随便
代词,它的
代词,他们的
代词,这,那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
戒 奢以俭 ( )
则思知足以自戒 ( )
则思三驱以为度 ( )
虽董之以严刑 ( )
以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
臣 闻求木之长者 ( )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
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代指天下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把
介词,用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
蟹六跪而二螯 ( )
而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4.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必浚其泉源 ( )
而况于明哲乎 ( )
永保无疆之休( )
虽董之以严刑 ( )
其可忽乎 ( )
则思谦冲而自牧( )
则思正身以黜恶 ( )
动词,疏通水道
名词,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名词,喜庆,福禄
动词,督察
动词,轻视,怠慢
动词,养
动词,排斥
简能而任之 ( )
鸣琴垂拱[ ]
代下司职 ( )
亏无为之大道哉( )
能克终者盖寡 ( )
动词,选拔
动词,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
动词,管理
语气词,表反问
副词,大概
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貌恭而不心服 ( )
( )
则思江海下百川 ( )
貌: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
心: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2)动词的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居域中之大( )
则思正身以黜恶( )
( )
择善而从之 (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用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恶小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
不念居安思危( )
( )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
安:形容词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
危: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难的形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
(2)省略句
则思三驱以为度 ( )
终苟免而不怀仁 ( )
(3)状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
……者也,表判断
省略“以”的宾语“之”
句首省略主语“民众”
“以严刑”“以威怒”后置
直接表判断
(4)定语后置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5)固定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
“重”“大”形容词作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人君当重之神器,居大之域中,)
“岂……乎”意为:难道是……吗
7.文化知识。
1. 吴越 指江东地区,即今江苏南、浙江。因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吴国和越国而得名。
2. 君王的称谓
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万岁: 本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后用于祝颂帝王。后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就成为帝王的代称。
陛下: 陛,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向皇帝进言时不能直呼皇帝,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后用陛下代称皇帝。
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的,故称天子。
圣驾: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圣驾”代称皇帝。
殿下: 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王侯或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殿下”。
8.成语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谢谢同学们聆听!
课后注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