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质量抽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质量抽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10:53:32

文档简介

2022年秋季高一年级阶段性质量抽测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
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
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
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
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生灵方面,
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
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
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
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
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
有之。这个分别最重要。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设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
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
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信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
白话者所标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
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栽。语言是
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
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
贯,但是只有意境仍不能成为诗,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
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到。
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里面都必须有它的特殊情趣。其实一
切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朱光潜的《诗论》说:诗歌先于文字,音乐舞蹈又先于诗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
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
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于此体系。后来诗歌也渐渐独立于
音乐,此时,人们更看重诗的意义。
诗的形式,也因为表达的需要从四言、五言、七言,不等字,渐次擅变。
蒋勋说:每一个新的文学形式的兴起,都是旧有的形式已到了煮峰,无更多的空间
可堪发展了,于是新的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诗的形式,从胡适之倡导的新文学革命开始,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胡适下
定决心全面使用白话文,提倡写白话诗,提议作诗如说话。关于白话诗该采用何种语
言他与好友梅觐庄、任叔求论战了无数次。
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做
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
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
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
话拆成几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妙在何处。
诗永远是最凝练的语言,除了灵感外,学会掌控和运用技巧也是必须的。正如《诗
论》说的:很多人的诗歌并无可读性。不如将这份灵感,去写篇散文,倒有可能是篇精
彩之作。
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黄冈市2022年秋季高一年级阶段性质量抽测
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诗歌、音乐、舞蹈具有共同的起源”错,应该是有“共同命脉”,“起源”有先后 。B项,张冠李戴,关系说反。C项,“不符合”“被所有人”等说法过于绝对。)
2.C(C项,“绿杨荫则持不同看法”错,他也反对,与朱光潜的观点基本一致。)
3.D(D项,两则材料强调诗歌要有节奏美和意境美,说现代人读卞之琳的诗,觉得“有点矫情”,与观点无关。)
4.联系:①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1分)
②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1分)
区别:①乐的节奏可谱,纯为形式的组合;诗的节奏不可谱;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1分)
②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既保留有音乐的节奏,又含有语言的节奏。(1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做诗如说话”的危险是可能将诗歌引入歧途,理由: ①情感角度:日常说话所吐露的情思多粗浅芜乱,需有所选择,入诗的情思比日常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②语言角度:日常说话比较随意,诗的语言要求精练传神、含蓄隽永,讲求意境,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③韵律角度:日常说话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诗歌比较讲求押韵、节奏等,要求韵律美。(每点2分,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B (B项,“表现了大姐夫贫穷而爱面子的特点”分析错误。大姐夫为妻子走娘家的精心准备礼物,表现了他的热情与实诚。)
7.D (D项,这句话理解太肤浅,这是作者的一句感叹,娘不是说不过女儿,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女心切,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满足女儿的心愿。)
8.多儿是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农村女青年形象。 ①美丽多情:多儿身材匀称,头发乌黑,提起婚事表现出温柔的羞涩,置办嫁妆时脸蛋红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②勤劳进步:多儿有自己的想法,置换织布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自己置办嫁妆,对待嫁妆的看法完全不同于母亲和姐姐们,思想进步。(两点每点3分,概括1分,解析2分)
(人物形象题型,应先概括再分析。“概括”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9.①人物形象充满了人情美,人性美。即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生活物质匮乏的时期,多儿和香雪、新媳妇儿身上的美好,呼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诗化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故事简单,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正月》有突出的意境营造,如,多儿织布时的美好画面,对小桃树被春风唤醒的刻画,有着诗情画意之美。③小说的语言明快,朴素自然,犹如一首散文诗。(共三点,每点2分)
(这道题目紧贴课本,第一单元的两篇小说均为诗体小说,学生们可以结合课堂上老师的对诗体小说的解读,结合文本从情节特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的角度解答此题)
10. C
11. A (“十五岁”错,应为二十岁)
12. C (“被除去了”错,应为“被授予”)
13.(1)(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恃才”1分,“推可”1分,“谑”1分,句意1分,共4分)
(2)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好”1分,“履”1分,“拔”1分,句意1分,共4分)
14.(1)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
(2)权贵诬陷白居易在母亲落井而死后,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答对1点2分,答对两点3分。)
15. A (视线“从低到高”错,应为“从高到低” )
16. 这首诗的诗眼是“悲”字(2分)。“悲”字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2分)。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2分)。
17.(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错一字,该小句不该分。共6分)
18.①心无旁骛:专心一意而无其他念头。②精益求精:形容追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③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一空1分)
19.(1)关联词缺失“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前加“都”,与“无论”搭配;(2)语序不当,将“知识型”放在“技能型”前面与“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对应。(每点2分)
20. ①运用古语,言简意赅,增强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②多用古语名言,还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③用古语名言来谈“工匠精神”,使论述更有力,更令人信服。(每点2分,能答出两点即可)
21.B(B项中“能力”与文中“能力”都是指经济上的支付水平。A项中“能力”指解题方面的水平能力,C项中“能力”指力气,D项中“能力”指管理团队的水平)
22.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确实对某些药物有反应 ③掏耳朵会引发很多问题
(①处后文“经常锻炼”和“避开高油脂类食物、烟酒”都是“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表现;②出从后文可以推断出前文与“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③处从“但”以及后文“出现真菌交叉感染现”可以推断出此处该填写掏耳朵有危害。)(每句2分,在不影响意思的情况下,允许个别词语有所不同。)
23.作文立意:紧扣“劳动幸福”“劳动光荣”这两点来立意,简析劳动的意义。
作文参考2022年高考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