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语 文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 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 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 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 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 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 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 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 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 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 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 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 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 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 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 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亲缘 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 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 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 00 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 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 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 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 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 00 后世代的年龄增长, 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 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D.可以预期 00 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 体格局”。
B. “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系的 依赖成反比。
C.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挤占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青少年中出现“断亲”现象的 一个重要原因。
D.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全社会都必须重视“亲 缘唤醒”。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 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 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 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江浙一带有的地方在富裕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的亲缘交往。可见经济发达、 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 “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 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百 合 花(节选)
茹志鹃
1946 年的中秋。
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被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 个女同志,团长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两边地里的秋庄稼,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湿 润的香味。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摞下几丈远。等我紧赶慢赶快要走近他 时,他又噔噔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儿,他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背向着我。我着恼地带着反抗情绪走 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他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害他出了这 一头大汗。
我们到了包扎所,得知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得向老百姓去 借。所以我请了通讯员,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儿,我手里抱得满满的,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向里“大姐、大嫂”地喊。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 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 等。我又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 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 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那 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这条被子是那位年轻媳妇唯一的嫁妆。通讯员皱起了眉:“把人家结婚被子借来了,多不合适呀!……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摸出两个馒头,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 开饭啦!”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攻击,要付出多 大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慰劳了我们几个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 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 “月亮堂堂,敲锣买糖……”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 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 污泥血迹。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 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 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 灰黄。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一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这位 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位同志叫我们 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 “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 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 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 人的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老百姓死封建”,语言描写,既表现通讯员因未借到被子而不满于老百姓的保守,也为他 后来得知事情真相而自责、不安作了铺垫。
B.小说对新媳妇神态、动作的描写极其传神。“不笑”“瞅着”既写出了新媳妇对共产党的敬 意,又活画出她借与不借被子的矛盾心理。
C.插叙“我”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以想象再现家乡的习俗、童谣,营造和平生活的美好氛围,既增加了小说的抒情性,又衬托了战争的残酷。
D.以第一人称写人叙事,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子、献被子 等情节自然地衔接起来,使小说结构谨严有序。
7.关于小说结尾几段中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表现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她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擦身子,一改先前的忸怩羞涩,可见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已不重要, 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意识占了上风。
B. “一针一针地缝”“依然”“还是”,在这沉默得近乎执拗的行为里,既有痛惜、伤心,也 暗含着借被子时给他钉子碰的自责、懊悔。
C. “劈手夺过被子”“气汹汹地嚷”,新媳妇对卫生员意气用事、使小性子,这种非理性的情 绪化的外在表现恰恰说明她内心的痛苦无法遏抑。
D.她把自己的唯一嫁妆——有着喜庆色彩的枣红色被子,用来包裹战士遗体,这加重了事件的 悲剧色彩,体现了作者“以乐写哀”的美学追求。
8.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除了让“布片”这个细节反复出现外,还借助不同的小意象来取得独特的 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逐一分析。(6 分)
9.李关元在《论茹志鹃的创作》中写道:“《百合花》请英雄走下了神坛。”请结合小说内容,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曰:
“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注】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 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倩使暂行, 符到十日装束。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
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 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 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 召刘康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
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 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不能战,遂溃,魏人 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注】芮芮,柔然的别称,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
B.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
C.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
D.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庚午,此处指干支纪日中的庚午日,其前一天是己巳日,后一天是辛未日
B.会,适逢,恰巧;与“会当临绝顶”(杜甫《望岳》)中的“会”字同义。
C.控弦,本意指拉弓、持弓,文中借指士兵。控弦百万,说明佛狸兵力雄厚。
D.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之后,沈庆之以敌我实 力悬殊为由,劝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
B.王玄谟虽兵多器良,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听部 众和钟离太守垣护之的劝谏,最终兵败溃逃。
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 中他被流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
D.魏主拓跋焘抵达瓜步渡口,并且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准备逃跑; 到了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才撤兵北归。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⑵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13.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宋文帝北伐失利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采 桑 女
唐彦谦①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②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③,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③里胥,古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状写得活灵活现。
B.颈联将“去岁”与“今岁”进行对比,暗示今年因倒春寒,养蚕的收成可能不好。
C.尾联诗人著一“愁”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D.全诗围绕诗题展开,形象形神兼备,语言质朴生动,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15.采桑女为什么“泪如雨”?作者在这首诗中揭露了怎样的社会问题?(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劝学》中,荀子以“ ▲ , ▲ ”为喻,从反面强调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的道理。
⑵《师说》中,韩愈用“ ▲ , ▲ ?”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向谁学习与对方的年龄大小无关。
⑶《鹊桥仙》中,“ ▲ , ▲ ”两句,既形象勾勒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短暂相会的场景,又热情讴歌了他们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 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 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排外性,同时具有强烈的稳定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8.下列民俗俚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缩性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 分)
A.同道相合,同行相顾。 B.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C.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D.姑舅亲,是嫡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其修改正确。(3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1 小题,5 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5 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出荀子《劝学篇》。“跬步”用来形容十分微小的距离。古 人将人在行走时抬起一次脚称为“跬”, ①,因此跬为半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而言,荀子 的理论更注重后天教化对人的影响,主张“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认为 ② ,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此,荀子提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即想成为有修为的君子、圣人,就必须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实现从量变 到质变的转化。在这一点上,荀子 ③ ,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诸如“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点,强调不断积累与勤奋学习。
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 1 小题,5 分)
22. 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揭示的中国“乡土社会”的 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五、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的意义在于成长,成长之路上总会有各种“遇见”。生命之所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就是因为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常常会不期而遇;也许就那么一刻,你因为所遇见的人、事、 物,便产生了某种想法或行动,进而让你走出不一样的轨迹,形成不一样的境遇,甚至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叙述、描写合乎生活的真实。②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③不少于 800 字。
如东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㈠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3 分)D(言过其实。材料二最后一段说“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2.(3 分)D(错在“现实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 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末尾“这种心理也……,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 要,或许更重要”,谈的是主观认知,并非社会现实;“或许”更是指出这只是一种推测)
3.(3 分)B
4.(4 分)首先谈及当前社会亲戚关系式微的现状(1 分),并简要阐释了“断亲”的含义(1 分);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1 分),最后就“断亲”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1 分)。
5.(4 分)①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使广大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与亲戚交往。②引导年轻人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改掉交往惰性,多与亲戚交流。③珍视春节、清明等传统节假日,利用 这些节假日进行走亲访友、祭祀祖先等活动,增进亲戚间感情。④社会各方加大有关家族、亲缘交 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亲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此答案第①、②两点, 是针对材料所涉及的原因提出对策;③、④两点,是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展开的。若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答出一点,1 分;两点,3 分;三点,4 分)
㈡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3 分)A(“不满”错,“铺垫”应为“伏笔”)
7.(3 分)C(“意气用事、使小性子”错)
8.(6 分)①野菊花。在枪筒里插上野菊花,表现年轻的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这样的生命消逝反衬战争毁灭生命和美好的残酷。②馒头。把馒头放在路边石头上给我开饭,既表现出通讯员对同志的细致关怀,又刻画出他单纯、羞涩(怕跟女性接触)的性格。③满月。天边涌起满月, 让我既爱且恨。用这个意象引起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表达“我”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对总攻中战友安危的担忧。(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6 分)①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合花》没有把英雄塑造成高高在上、无所不能(高大全)的“神”
(形象),而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②首先,主人公通讯员虽然英勇,但小说却用更多篇幅突出他的单纯、稚嫩、羞涩、富有人情味,把他塑造成一个普通人、普通战士。③其次,没有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未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更多地将他置于日常生活场景中去,通过“送我” “借被”等生活化情节来展现人物风貌。(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㈠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B
11.(3 分)B
12.(3 分)B (“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强加因果)
13.⑴(4 分)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
评分建议:每句 1 分。若“临河”句前缺失主语,此句的 1 分不可赋予;若整句译文不通畅,
在分句赋分基础上,扣 1 分。
⑵(4 分)现在军民劳苦怨怒,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夫(或:国家)忧患,是我的过错。
评分建议:“不得无惭”句前主语、“贻”、“过”、判断句,各 1 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
在踩点赋分基础上,扣 1 分。
14.(3 分)①自负而不听劝谏。②实力不足却仓促出征。③用人不当。(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宋文帝打算讨伐北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劝谏说:“我们是步兵,对方是骑兵,这情形我们敌不过对方。”文帝说:“胡虏所依仗的只是马。等到冬初,我们各城的防守相互连接, 胡虏的骑兵越过黄河,就会成为俘虏。”秋季七月庚午日,宋文帝下诏说:“近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的困苦危急,踮起脚盼望我们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军。柔然也派密使,远道而来献上诚心,发誓要同我们互相支援。收复中原的时机,正在今天。”当时, 军队大规模出动。因为兵力不足,就在青、冀、徐、豫、二兖这六州中采取每家三男抽一、五男抽二的政策把男丁全部抽调起来,派使者暂时实施(这个政策),(出征的)符信送达十天后即整装开拔。有关部门又奏报军用物资不充足,富裕民众凡家财满五十万钱的,僧人道姑凡资财满二十万的,一并出借四分之一(供朝廷军用),战事平息后就偿还。乙亥日,派王玄谟进军包围滑台。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乖戾爱好杀戮。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退兵逃走。魏军追击,王玄谟军被杀死一万多人,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此前,钟离太守垣护之听说魏军将到,派人飞马送信劝王玄谟急速攻打滑台。王玄谟不听从。萧斌派沈庆之带领五千人救援王玄谟。恰巧王玄谟逃了回来,萧斌准备斩杀王玄谟,沈庆之坚决地劝谏说:“拓跋焘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萧斌这才罢休。北魏永昌王拓跋仁进攻项城,将项城攻下。宋文帝害怕魏军到寿阳,征召刘康祖,让他回京。拓跋仁率八万骑兵在尉武追上了刘康祖。刘康祖有部众八千人,军中副将胡盛之打算依傍山中险要秘密行走到寿阳。刘康祖发怒说:“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在军中下令说:“回头观望的人斩首,掉转脚步的砍脚。”魏军从四面进攻,宋军将士都拼死作战。有支流箭射穿了刘康祖的脖子,他从马上坠落而死。其余部众不能再战,于是崩溃,魏军冲杀,将宋军几乎杀光。十二月庚午日,魏主拓跋焘到达瓜步,拆毁百姓房屋,砍伐芦苇做成筏子,声称要渡过长江。建康城内震惊恐惧,百姓都挑着担子等待逃跑。文帝登临石头城,面有忧色,对江湛说:“现在军民劳苦怨怒,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夫(或:国家)忧患,是我的过错。”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日, 魏军劫掠居民,焚毁百姓房屋后离去。
㈡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C(尾联“愁”的主体不是“诗人”而是采桑女。故“诗人著一‘愁’字,直抒胸臆”错)
16.(6 分)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一点,1 分;三点,4 分。意思对即可)社会问题:官府罔顾民命、横征暴敛(1 分), 百姓深受压榨、困苦不堪(1 分)。
㈢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6 分)⑴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⑵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⑶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评分建议:每空 1 分。若默写中,出现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及书写模糊不清等现象之一,
则该空的 1 分不可赋予。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8.(3分)B(指议论别人时总是吹毛求疵,说到自己时却样样都好。这是讲对人对己的不同态度。而“差 序格局”的伸缩性主要体现的是以“己”为中心的关系网络)
19.(3分)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或: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 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改对一处,1分)
20.(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差序格局比喻成壁垒,(1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在社会资源 配置与自由流动中的稳定性与排外性,(1分)使表达形象生动,易于理解。(1分)
21.(5 分)①抬起两次脚称为“步”(1 分) ②就先天的本性而言(或:就人的天性而言/就天生的性情而言)(2 分)③与孔子的理论(或:思想)一脉相承(或:如出一辙)(2 分)
四、整本书阅读(5 分)
22.(5 分)①以农业为生(或:乡下人离不了泥土);②聚居一处(或:聚村而居);③熟人社会;④ 人口不流动(或: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每点 1 分,答对四点 5 分)
五、写作(60 分)
23.参照近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等赋分;具体细则另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