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甚至超趣了西方”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面对悲剧,如果说‘绝望中英雄般的呐威’堪称是西方逾越悲痛
的一种手段,那么东方应对悲剧时的‘恒定'姿态也是一种良药”,但没有说哪种态度更好。)
2.A(“叶芝直言《天青石雕》是他所作的最好的作品”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叶芝直言‘这首诗几乎是近年来
所作的最好的作品”。)
3.D(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阐述了“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展览中,很多中国的绘画、陶瓷、玉雕和书法,都以极高
的地位吸引着观众”。A项,体现的是博物馆为吸引游客采取的一些措施:B项,体现的是中外文化的一些相
似之处;C项,体现的是博物馆进行的一些文化创新行为;D项,体现了中国瓷器在西方吸引了一些观众,符
合文章倒数第二段的观点。)
4,①运用引用论证:如直接引用傅浩先生的观点“叶芝既肯定西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英勇,也向往东方艺术对待
悲剧的超然态度”,对《天青石雕》进行评价;②运用举例论证:列举斯奈德、济慈等来论述“面对蕴含异域文化
的艺术品,诗人们很容易睹物思‘情”。(每点2分,意对即可)
5.①《天青石雕融入了中国山水画的特性:石头、裂缝、凹陷、河道、雪崩、小凉亭、隐士、弟子与长腿鸟等,描写
具体可感,成为“自然”以及美丽画面的一部分。②城天青石雕》蕴涵道家思想:李子树和樱枝,改变了周围冷
酷的环境和现实,三个中国人虽然身处“悲剧化的场景”,仍能处之淡然与超然。与上一节仙鹤的经典象征呼
应,它期待修仙、飞升,以打破现实的束缚和肉身的局限,获得长寿乃至永恒,这些都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每
点2分,意对即可)
6.D(“隐含了对父亲偏爱二姐的行为的不满”于文无据。)
7.B(“说明之前二姐寒暑假出去玩,就是在为这次请假去参军做铺垫”过度解读,二姐之前的出去玩并不就是为
参军做铺垫。)
8.①喜欢打猎,对生活具有热情:没有战争的父亲常去打猎,喜欢枪响和硝烟味:②关爱孩子:担心二姐的将来,
为二姐提前做好规划:③具有军人的血性、原则性强:母亲提议让二姐回来,但父亲坚决反对让二姐当逃兵。
(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通过“我”进行叙述,仿佛二姐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与二姐及其他人物共同构成小说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从“我”
的视角揭示二姐参军的过程;③丰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通过“我”的内心活动,如“我真的有
些崇拜二姐了”,体现二姐的英勇形象,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为: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
文章。)
11.A(“指科举考试中考取状元”错误,中第指中选,即科举考试及格。)
12.D(“房琯因为犯罪牵累了萤廷兰,萤廷兰被罢黜宰相职务”不符原文,原文“以客董廷兰,罢宰相”意思是说
房琯因招董廷兰为门客,被罢黜宰相。)
13.(1)杜甫,字子美,年轻时贫困不能依靠己力而有作为,离家出游吴越、齐赵之间。(“少”“自振”“客”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2)当时到处有寇诚掠夺,杜甫的家人寄住在酃州,长年艰难贫困,幼弱的家人甚至饿死,因此朝廷允许杜甫
自行前去探家。(“所在”“寓”“省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第一问:①杜甫见严武,有时杜甫不带头巾,而且性情狭隘急躁狂诞做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辱骂严
武;②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内心对杜甫非常怨恨。(2分,的情给分)第二问: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了
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数,严武才作罢。(1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贫图不能依靠己力而有作为,离家出游吴越、齐赵之间。李邕惊叹他的才器,主动前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1215D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日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題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三单元、《劝学》、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石雕、山水画等中国艺术品在海外有许多欣赏爱好者。对
文化交融现象极为敏感的英美诗人常常透过本土语境去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应该说,他
们在文化交融过程中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威廉·叶芝钟爱中国的“天青石雕”。70岁生日时,叶芝收到一块中国乾隆年间的天青石
雕。面对友人赠送的礼物,他灵感迸发,一年后发表了一首题为《天青石雕》的诗歌。中国学者
早已经从这首诗探知叶芝与东方的关系。面对这尊展示悲剧、艺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关系的
艺术品,《叶芝诗集》译者傅浩先生认为“叶芝既肯定西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英勇,也向往东方艺术
对待悲剧的超然态度”;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先生认为“《天青石雕》是一首以文字为载体,蕴涵
了浓厚道家思想的典型的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读画诗”。
在《致多萝西·威尔斯利论诗书信集》中,叶芝直言“这首诗几乎是近年来所作的最好的作
品”。是什么使这位引领20世纪英语诗坛的爱尔兰诗人如此评价这首诗?这与当时叶芝所处
的时局和艺术的功能关系密切,正如张跃军先生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硝烟四起的欧洲,人
类文明再次面临崩溃的边缘,叶芝尝试着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西方现代社会的出路。”面对动荡的
局面时,社会通常召唤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将人们带出困境,这就解释了为何叶芝首先在本
诗中去勾勒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典型人物:“所有人在扮演各自的悲剧,/有阔步向前的哈姆雷特,
有李尔,/那是奥菲利亚,那是考娣莉;/可是,若终场来到,/大布即将落幕,/若配得上剧中的显
要角色,/就不会说台词时哭泣。/他们懂哈姆雷特和李尔的快乐;快乐改变着所有的恐惧。/所
有人都曾追求、发现和丧失快乐;/谢幕;极乐之光照进头顶:/悲剧达到极致。”由此可见,在危难
时刻叶芝仰仗西方的悲剧艺术去弥合人类的悲伤。
面对悲剧,如果说“绝望中英雄般的呐喊”堪称是西方逾越悲痛的一种手段,那么东方应对
悲剧时的“恒定”姿态也是一种良药,这正是诗人在规察这尊中国石雕时获得的感悟。在这块石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2312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