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课题导入
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目标引领
1、 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2、 掌握苏联成立的时间和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3 、理解斯大林巩固统治的措施;
4、分析苏联模式的利弊。
独立自学
1、为了解决战后苏维埃俄国经济困难的局面,列宁采取什么政策?
2、该政策的内容、意义是什么?
3、苏联成立的时间?
4、斯大林是如何建设苏联的?
十月革命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
外国干涉军
祖国母亲发出号召
战时
共产主义
余粮收集制
(除口粮外,全部上交,支援前线)
取消自由贸易
(否定商品和市场)
配给制
(强制劳动,集中分配)
全部国有
(所有工厂归国有,单一公有制)
战士们凯旋而归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阅读表格,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打倒列宁
恢复沙皇”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乱,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2.首要任务:恢复经济
3.开始时间:
1921年
4.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p47 农业、商业、工业
部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允许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新经济政策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生产恢复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引导探究:
情景描绘: 苏俄内战时期,一位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不可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且农民余粮必须上缴。
(二、)苏联的成立
1.时间:
1922年
2.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白俄罗斯
3.“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苏 俄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 联
苏联国旗
1922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国徽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1917年—1922年)
苏联
(1922年—1991年)
俄罗斯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接替苏联领导人。
?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的愿望
社会主义工业化
名 称 开始实施的时间 主要任务或重点
“一五”计划
“二五”计划
1928年
1933年
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重点发展重工业。
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工业化宣传画
工业化期间建造炼钢炉
第聂伯河水电站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一 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的地位?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材料:1926年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国家很难收上来粮食。
材料:斯大林认为这是分散式的小农经营,无法利用大型工业动力造成的,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农业集体化运动
强迫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
国家性质: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3、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治体制。
思考
斯大林模式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利弊是什么?
引导探究:
材料一: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促进工业发展
工业、农业经济比例失调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材料二:
材料三: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绝
对垄断经济资源,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
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绝对地控制,必
然出现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的现象。斯
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弊端:
第一、农轻重比例失调;
第二、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四、经济效益低下。
积极作用:
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A、“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 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启示:
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
目标升华
措施 作用
列宁时期
经济方面
新经济政策
(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政治方面
成立苏联(1922)
加强了民族团结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斯大林时期
经济方面
推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政治方面
颁布了1936年宪法
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
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2、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
B
当堂诊学:
3.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 )A.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包括( )
①废除农奴制 ②领导十月革命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该成就的获得主要得益于(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6.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据此判断材料评价的是( )
A. 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 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 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D.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B
B
B
D
强化补清
背诵本节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