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五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共 30 题,每一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B C D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D D D D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C D D C A C A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非选择题总共 40 分)
31.【答案】(12分)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分)创新: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
(4分)
(2)作用: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
正;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每点1分,任选五点得5分)
32.【答案】(12 分)
(1)表现:农业为主,农工商发展的基本格局;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
提高;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
展。(4分)
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
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朝政权重视农
业。(4分)
(2)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促进工商业市镇的
密集;促进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4分)
33.【答案】(16 分)
(1)表现:实行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统一文字。(3分)
举措:设立五经博士,独尊儒学;(1分)
时代精神:“大一统”思想的认同。(1分)
(2)特点:空前辽阔(1分) 创新:实行行省制度;驿站制度;设直属中央的宣政院
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经
略台湾(每点1分 任选三点得3分)
(3)举措: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等法律;
实行金瓶掣签;中央设置理藩院。(每点1分 任选四点得4分)
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稳定和巩固,成为亚洲东部
最大的国家。(3分)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 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五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1.有研究者认为,“距今 5000 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开始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以下能够实证这一结论的考古发现是( )
A. 河姆渡文化 B . 龙山文化 C . 红山文化 D . 良渚文化
2.2022 年北京冬奥会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何尊。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 122 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表明()
A .“中国”一词历史悠久 B . 西周已建立大一统国家
C . 中国自古就是天下中心 D. 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
3.东周时期“游说之风盛行,论辩之士雄起,讲演之学开辟”,形成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百家争鸣时代。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③使儒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A.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下列各项体现这一举措的是( )
A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最早出现于秦朝 B. 官员世代沿袭
C.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削弱了中央集权
6.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 . ② C. ③ D. ④
7.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孔子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形成儒家经典
②唐朝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③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许多科技成果
④明朝徐光启著述的《农政全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
A.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③④
8.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前秦 B . ②——西晋 C . ③——梁 D. ④——后汉
9.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较之南朝政权,更具有政治复兴动量,多民族国家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下列制度中属于北朝首创的是( )
A.九品中正制 B. 均田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猛安谋克制
10.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 B . 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D. 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11. 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 B . 阻碍了南北经济交流
C. 有利于隋朝实现统一 D. 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
12..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13.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
A.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 . 宦官势力消亡
C . 朝廷政治危机严重 D. 宰相权力膨胀
14.唐文宗时,中书门下专门向皇帝奏请,要求刺史凡离任一月后,委派各州上佐,即长史、别驾或司马、录事参军,“各下诸县,取耆老、百姓等状”,即听取乡族势力对离任刺史工作的反映。这一举措( )
A.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 强化了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C . 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D. 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15.下图是宋代的宗教摩崖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的一部分,虽然其中含有轮回、罪业等宗教内容,但也有颂扬父母恩德、教化儿女孝顺的内容。据此可知()
A.儒道佛三教融合发展趋势 B . 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
C . 理学价值观念被普遍认同 D. 佛教受儒学影响而世俗化
16.有学者在评论某税制时说:“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项中对这一税制的内容表述有误的是( )
A.取消了租庸调制度 B . 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C.按照田亩缴纳地税 D. 一年分春季和冬季两次征税
17.有学者认为:“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
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初年,为了防止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采取的措施有( )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 ②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④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A.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8.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和议确定了南宋与金的划界,南宋与金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与金的分界线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 . ② C . ③ D. ④
19.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四等人制” B . 西夏——南、北面官制
C . 金朝——猛安谋克制 D. 蒙古——八旗制度
20.元世祖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还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 . 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 . 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D. 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21.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设立中朝 B . 废除宰相 C . 设置内阁 D . 宦官专权
22. 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 )
A. 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C . 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B . 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D. 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23. 有位思想家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是( )
A. 王守仁 B . 顾炎武 C . 黄宗羲 D . 王夫之
24. 下图为某几个朝代的中枢机构简化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25. 清朝前期的一百多年间,经济恢复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并巩固。这一现象历史上称之为( )
A .“文景之治” B .“开元盛世” C .“大定之治” D .“康乾盛世”
26. 雍正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一制度( )
A.导致了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 . 体现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规范
C . 弱化了宦官的权力 D.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7.1757 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做法()
A. 规范了中外贸易 B . 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C . 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 D. 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28.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其历史背景是( )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 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取胜
C . 中国边疆渡过了危机 D. 总理衙门设立增强了国防意识
29. 马勇在《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中说:“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该学者认为()
A.温情敬意是历史基本史观 B . 李鸿章是反思甲午战争第一人
C . 民族危机引发了民族觉醒 D. 甲午战争让中国彻底摆脱沉沦
30.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金融体系以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的,并非政府直接投入。而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 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虽然打着股份公司的旗号,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此学者旨在( )
A.说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B .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
C.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
D.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
非选择题部分
3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材料一
武帝以后,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孝廉,多在郎署供职,由郎迁为尚书、侍中、侍御史,或外迁县令长尉,再迁为刺史、太守。
——田余庆《秦汉史》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人物几乎垄断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及中书省中书舍人以上的显要官职。在选官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官职 的清浊、升迁之迟速,完全看门第是上品还是卑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这种制度可以说是一种最淡化个人与其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必须由文章来集中表现,由此,“以文取人”就有了绝对、完全的意义。宋代还采取了禁“公荐”、禁座主与门生建立密切关系和举行殿试等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人格淡化、面对天子、 取士之途趋一、考试内容趋一的种种发展,都意味着这种制度越来越以一种尽量客观、中立、平等的标准来对待所有投考者。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的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7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积极作用。(5 分)
32.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更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此期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 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方。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 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4 分)
33. 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16 分):
材料一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 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 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 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元朝形势图》
材料三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 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 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5 分)
(2)观察《元朝形势图》,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并说出元朝为巩固疆域的大一统进行的制度创新。(4 分)
(3)结合所学简述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西藏地区治理的主要举措,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