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铷
1.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文化至少包含东北地区、长江下游、黄河上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等五个各自
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玉器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玉文化的源头。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A.体现了玉文化地域性特点突出
B.提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例证
长
C.促进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形成
D.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
2.夏网格纹鼎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于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
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也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该鼎成为镇馆之宝的原因是其
猫
总
毁
A.见证了青铜时代的开始
B.材质和政治文化的特征
C.造型美体现的技术水平
D.结束了石器时代的历史
3.有学者说:“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同姓宗亲为主,加上重要的姻亲、功臣,沿着周人的东、北、南三个方
向,占据交通津要和重要农业生产地区。这些移民将周人的礼乐文化和生产方式传播开来。”该学者意
在说明早期的分封制
A.以姬姓的王族成员为主
B.与古代宗法制度关系密切
C.促进了周朝文化的传播
D.实现了古代首次人口迁移
4.玉器最初的功能体现在宗教文化方面,是人与神沟通的载体;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宗教色彩大为衰减,
在管子、孔子、屈原等人的话语中,玉与君子之德联系起来,成为人格符号和精神象征。促进玉器功能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中央集权理论的建立
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历史试卷(共6页)第1页
5.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有以青铜材料
制造的九鼎八簋(g)(天子的规制)和编钟、编磬为主的礼乐器等。这表明该时期
()
A.传统礼乐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B.湖北开始纳入中央版图
C.礼乐制度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D.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顶峰
6.根据《里耶秦简牍校释》中的记载,工作考核为最后一等的官吏、因身体有病患三个月以上不能正常办
公的官吏、有过错被免职或者被废黜的官吏,都要被派到六国旧地去任职。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直接激化了秦末社会矛盾
C.促进了官员良性施政形成
D.反映了旧地官吏地位低下
7.在汉长安城内共发掘了50座窑址,其中37座位于汉长安城西北角的“西市”及其附近。根据窑址内的
遗存判断,33座为烧制陶俑的窑,4座为铸铁窑。另外,在相家巷村附近还发现大量铸造五铢钱的陶
范。据此可以推断,西市附近的手工业
()
横门
9-1gr9-8储
Y26,27
东
了43-48
陶俑签址T722而
1=
¥12
市
陶俑与
,28-30址
陶器密址
治俦遗址
1241
四市
Y25-123
汉长安城西北部于工亚区密址示意图
A.满足了东市和西市的市场需要
B.绝大部分为官营的手工业
C.促进了长安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奠定了首都地区经济地位
8.《齐民要术》记载了6世纪时的肥料种类有人的粪尿,牛、羊、猪等畜粪以及蚕矢、缫蛹汁、兽骨灰、草木
灰、陈墙土等。还介绍了一种制作堆肥的方法一踏粪。对基肥和追肥的施用方法也作了具体的叙
述。这一状况反映了
A,系统施肥理论的形成
B.中国最早的农书开始编写
C.北方农业技术的发展
D.北方的民族交融局面出现
9.与官学类似,隋朝的私学教育内容也是以经学为主,其教学内容不仅蕴含着历史教育,而且从事私学教
育的人博涉经史。由此可知,隋朝的教育
()
A.直接推动科举考试的发展
B.有助于儒学统治地位加强
C.促进了三教合流局面出现
D.促进了私人修史的新发展
10.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打破了以门第和军功为主的选官标准,采取了通过才能选拔青年才俊参与新政
权管理的制度。隋文帝的改革
()
A.结束了士族参政的机会
B.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巩固
C.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D.巩固了隋朝的持久统治
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高一历史试卷(共6页)第2页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玉文化多源头,相互影响,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玉文化上的体现,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后半部分矛盾;C项与“新石器时代”不符;D项错在玉文化起源不能代表中华文明起源。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突出该鼎是青铜材质;体现了王权礼制萌生,这是王权文化形成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A项发生在商朝;C项与材料角度无关;D项与史实不符,春秋战国时期,石器时代历史基本终结。
3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西周分封制下,移民促进了礼乐文化和生产方式传播,即促进了周朝文化的传播,故答案为C项;A项以偏概全;B项与材料角度无关;D项错在“首次”。
4答案:A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玉器功能的变化,从体现宗教文化到成为人格符号和精神象征,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对人的重视加强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角度无关;C项与材料角度无关;D项与材料角度无关。
5答案:C 解析:材料突出的是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礼器,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故答案为C项;A项与“天子的规制”矛盾;B项材料未涉及;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6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官吏考核中最后一等的或患病三月以上不能正常办公的或犯错的官员要派到六国旧地任职,体现了秦朝对这些官员的控制严密,反映了这些地方官员地位低,故答案为D项;这一做法无法体现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是惩处这些官员,A项错误;B项错误,秦朝暴政激化了秦末社会矛盾;C项与史实相反。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发现大量铸造五铢钱的陶范”可以判定这是官营手工业,故答案为B项。官营手工业产品不进入市场,故A、C、D三项排除。
8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齐民要术》记载了6世纪时北方农业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系统性的施肥理论不是材料主题,故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但不是最早的农书,故排除B项;民族交融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隋朝官学与私学都突出了对经学和儒家经典的重视,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和道教,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科举制打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突出人才的文化素养和能力,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形成,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B项本身错误,科举制考试的内容中儒家文化占比重很大;D项错在“持久统治”。
11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宋代设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后,要求对来华的商人进行热情款待,这是重视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项出现于西汉;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在程度上,禁绝不符合史实。
12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自南宋到晚清大多数史学家和思想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进行否定,这与理学中强调仁政息息相关,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
13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西夏的户籍信息中很多家庭是由不同民族的人员组成,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体现;B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材料未体现。
14.答案:B 解析:文帝是谥号;汉高祖、唐太宗、明成祖是庙号,所以答案为B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这一制度加强了对各地的有效控制,中央集权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侧重于影响;C项不是主要目的;D项不是主观意图。
16答案:D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有三点,一是秦朝前没有丞相制度;二是秦朝丞相导致秦朝灭亡;三是汉唐宋时期的丞相弊大于利;三点都突出了一个目的,废除丞相是合理合法的,故答案为D项;在材料中没有丞相制度衰亡的信息,A项错误;秦朝灭亡原因是暴政,不是丞相制度,对汉唐宋丞相的评价也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承认有贤相存在相矛盾。
17参考答案:(1)标准:孝廉。(2分)
积极意义:是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思想的体现,有助于官员文化素养和品质的提升,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4分)
(2)新发展:取消资格限制,分级考试,大规模录取任用。(3分)
(3)特点;规模小,按民族分类分配名额实行分卷考试。(2分)
认识:有助于政权巩固和民族交融;科举制实行过程中具有严重不公平性,不利于社会稳定;分科考试影响后世。(3分)
18参考答案:(1)内涵:关心、尊重、忠诚他人。(2分)
(2)特点:综合多家思想形成,有制约皇权的目的。(2分)
影响:儒学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分)
(3)认识:朱熹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这一主张有约束统治阶级、要求其实行仁政的目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护民利;不可能在专制社会里得到真切落实。(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19参考答案:(1)目的: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管理,巩固统一。(3分)
影响:促进了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4分)
(2)变化:由隋朝的侧倒的人字形发展为近乎南北一条线(2分),运河中心由洛阳变为大都(2分)。
原因: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有助于实现南粮北运;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3分)
20参考答案:主题:唐朝婚姻体现了唐朝社会的开放性。(2分)
论证:1体现了女性有择婿权;2体现了民间女性的择婿权;3体现了唐朝法律允许成年男子有择偶权;4体现了帝王及家族婚姻自主权;5体现了女性有离婚权。(提出任意四点论据即可得8分)
这些事例体现了唐朝在婚姻方面,特别是女性的婚姻方面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与唐朝对外开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活跃等因素有关。(2分)
(本示例仅作参考,主题明确,史实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述符合逻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