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魏晋之际,是一个美的、自觉的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意味,魏晋文人所持有的崇尚自然、风流自赏、不慕功利、纵情任性、潇洒飘逸的风度。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魏晋风度。通过“魏晋风度”,我们可以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仍、名士崛起的时代。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
南北经济逐渐平衡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文化认同日趋强烈
为统一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一、于动荡中一统:政权更迭
二、于曲折中发展:江南开发
三、于冲突中交往:民族交融
本课框架
于动荡中统一
—— 政权更迭
一、于动荡中一统:政权更迭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
五胡内迁
3、东晋的政治制度
东晋的建立
门阀士族政治
4、十六国的概况
5、南朝
6、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7、北魏兴起
8、北朝兴起与结束
1、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势图
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
时 间:220-265
魏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吴
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蜀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西晋
十六国
南北朝
东晋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争
一、于动荡中一统:政权更迭
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一、政权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西晋形势图
263年
266年
280年
291-306年
316年
司马昭灭蜀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晋武帝死后,
八王之乱
西晋被内迁
匈奴贵族所灭
三国
十六国
南北朝
东晋
西晋
(1)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示意图
这场内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西晋统治分崩离析。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五胡趁虚而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危害:
根源:
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王国军队。
“何不食肉糜”是晋惠帝执政时期的一个典故。指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出自原文"何不食肉糜 "其蒙蔽皆此类也。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
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很少有与他相当的。
王恺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用铁制的如意击打珊瑚树,随手敲下去,珊瑚树立刻碎了。王恺之后感到很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说:“这不值得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的高度有三尺四尺,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耀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石崇斗富
何不食肉糜
(2)五胡内迁
A.激化了民族矛盾。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胡内迁示意图
A.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B.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C.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
C.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原因:
②影响: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之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建立了数个与南方汉族对峙的非汉族政权,长期以来史称“五胡乱华”。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其实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①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气魄;(民族性格)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丰富文化)
③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经济交流)
④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中西交流)
⑤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等。(影响后世)
根据材料并结合北魏历史,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一、政权更迭
3、东晋的政治制度
(1)东晋的建立
建立者:司马睿
都 城:建康
时 间:317-420
匈奴贵族刘曜军队攻破晋都,俘虏晋帝,使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
三国
西晋
十六国
南北朝
(2)门阀士族政治——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
3、东晋的政治制度
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社会生活上:
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特点:
王与马共天下
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个性鲜明,特行独立;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
②经济原因:
③政治原因:④制度保障: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土地兼并严重,庄园经济盛行。
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九品中正制。
一、政权更迭
4、十六国的概况
东晋与十六国形势图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三国
西晋
东晋
南北朝
5、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之内,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之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六朝古都:?)
建立者:刘裕
时 间:420
宋
从东晋到陈朝,疆域步步紧缩,到陈朝疆域退居长江以南,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一、政权更迭
6、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1)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下半叶
(2)淝水之战:383年
结果:
东晋打败前秦
失败原因:
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
影响:
前秦迅速崩溃,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再次加剧,北方陷入分裂。
东晋前秦形势图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这一阶段,北方少数民族尚未充分交融
7、北魏兴起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一、政权更迭
8、北朝兴起与结束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581年,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长达数百年分裂割据局面。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空框架)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220-280)
(317-420)
(前秦统一北方)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东汉
蜀
魏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三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宋
齐
梁
陈
隋
隋朝统一
于曲折中发展
—— 江南开发
【学思之窗】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树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北农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人口南迁
社会安定
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自然条件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政府重视
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二、于曲折中发展:江南开发
2、江南开发表现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种植双季稻,推广小麦
东晋青瓷羊尊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灌钢法
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品增加
手工业各行业均有明显进步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南宋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开始正式南移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步骤
3、意义
①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亦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
②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为后来隋唐经济的繁荣奠定一定基础。
于冲突中交往
—— 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含义
一是:一些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逐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形成另外一种民族的现象和过程。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之间最终完全融为一体,导致民族过程终结,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
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整理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三、于冲突中交往: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
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大事记
时期 民族交融大事记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朝
政权封建化(表格中哪两项有体现?)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①民族对立
②民族差异缩小
③民族交融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趋势:
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人口南迁
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方式:民族迁徙、战争、友好交往、汉化改革、和亲会盟、边境贸易、国家统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主持改革。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节选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①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②有利条件——北魏前期汉化改革的奠基
③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④推动力——统治者改变落后现状,学习汉文化的决心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政
治
经济
文化
整顿吏治
行三长制
迁都洛阳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均田制
租调制
说汉话,改汉姓
穿汉服,通汉婚
尊孔子,习汉礼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
为何要迁都洛阳?
政治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合作;平城鲜卑贵族元老集中,民族隔阂。
经济
平城僻处塞上,经济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人口增加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
临近北边强敌柔然,很不安全。
地理
对中原来说,平城地理位置较远。
(3)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积极
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1
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3
改革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社会经济
政权性质
民族交融
(3)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
2
3
全面汉化的倾向,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摒弃了本民族勇武质朴的尚武精神,削弱北魏的军事实力
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少数民族军人(六镇)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灭亡。
消极
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受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等涌向,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现象,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减弱。
局部统一的出现,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如北方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方的宋、齐、梁、陈)
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长期分裂格局混战使人民渴望统一,为结束分裂局面,统治阶级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
政权更迭的特征:
特征一:政权更迭频繁,具有反复性、曲折性
特征二: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课堂探究
罗马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
——《中外历史纲要下》
思考“罗马之后再无罗马,而秦汉之后却有隋唐”?
①局部统一的尝试;
②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民族大融合;
④大一统的思想观念……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于动荡中一统:
政权更迭
三国鼎立之势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民族交融大事记
重点突破
课堂小结
南北朝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融
难点突破
于曲折中发展:
江南开发
于冲突中交往:
民族交融
东晋与十六国
原因
意义
内涵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北魏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