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学习目标:认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新变化;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认识社会的新变化。
一、二
三
四
农工商业——发展与繁荣
经济格局——重心南移
宋代社会——新变化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种植: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种植:宋朝开始,元朝逐渐普遍
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农业有显著进步
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
任务:结合教材,梳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发展成就。
课堂小练
1.(2020·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材料: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
——摘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经济作物:内地棉花种植始于宋代,元代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官窑青釉弦纹瓶
定窑孩儿枕
钧窑天蓝釉紫斑碗
哥窑青釉鱼耳炉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印刷业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文化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在宋代,印刷业遍及全国,形成了开封、杭州成都、建阳、江西等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官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从事印书活动,民间印刷更是空前活跃。印本书成为商品,书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 摘编自石永强《古代印书机构》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关系
商品
商品
原料
生产力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相关史料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驼队:
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外来商品,海外贸易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运钞车:
货币需求量大、铜钱笨重
相关史料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外卖
茶坊
美容店
酒楼
修车店
饮料店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成就 具体表现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边境贸易
海外贸易
货币流通
城市兴盛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市场:打破时空限制;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重要城市:宋东京、临安;元大都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任务:结合教材,梳理宋元时期商业、城市繁荣的具体表现。
内陆贸易的活跃:榷场互市
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开发与民族交融
外部贸易
海外贸易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重要财源
外部贸易
1、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 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2、南宋政府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有亏蕃商者,皆重置其罪。”这些规定
A.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增进了宋辽两国的友谊
C.大大推动了纸币的普及 D.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A
D
城市发展: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经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②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③政府对市不再直接监管。
材料1: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 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据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等整理
材料2: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占道经营:
打破空间限制
栀子灯与灯箱:
打破时间限制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
三、经济格局——重心南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三、经济格局——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①交通:海上交通运输改善,海上贸易繁荣。如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漕运),开通海运。
②人口: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比重不断增长。
③文化:文化重心南移。如北宋推行南北分卷制度。
④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
⑤环境:南方过度开发,环境破坏。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北宋进士9630人来源
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济重心南移使文化重心南移
当堂巩固
1. (2015年全国文综课标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 (2015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材料2:宋朝大臣蔡襄在《端明集》中感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只求资财,随其贫富。”
1、门第观念的淡化
材料1:(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
——《隋唐嘉话》
婚姻不问阀阅
四、宋代社会——新变化
取士不问家世
材料一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唐律疏议 名例律》
材料二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宰相陈执中家中婢女迎儿离奇死去,法医检验发现死者身上伤痕累累。御史赵抃弹劾宰相陈执中,仁宗命令嘉庆院调查。最终,至和二年(1055)陈执中罢相。若此事发生在宋徽宗年间,陈执中与其宠妾张氏犯的是死罪。
(注:宰相陈执中:参知政事陈恕之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
御史赵抃:年少时成为孤儿,生活贫苦,由长兄抚养,景祐元年(1034年)登进士第。) ——马端临《文献通考》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三 《宋史》记载:宋仁宗诏令: 依旧条,客户不可以随时起移,只有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往往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 从今而后,客户起议,“须每年收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不再要求获得主人给予的凭由,如遇“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相关史料
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不抑兼并、管理放松
四、宋代社会——新变化
1、门第观念的淡化,平民社会的到来。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四、宋代社会新变化——社会流动
新变化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思考: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二)原因:
1、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唯物史观
(一)表现
经济新变化
农业、制瓷业
矿冶业、印刷业
商业、城市
经济重心的南移
社会新变化
科举变革
阶层流动
辽宋夏金元
课堂小结
平民化 平等化 自由化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