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1、通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目录
戊戌维新变法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加深
壹
[戊戌维新变法]
本课大历史背景:
1、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民族危机加剧。
3、巨额赔款,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2、洋务运动失败,学习器物富国强兵之路破灭
当时的中国(大清国)该如何应对?
“千年变局” “千年危局”?
戊戌变法运动(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 (民族资产阶级)
“由上而下的近代化改革”
——卜正民、罗威廉《哈佛中国史》06册214页
材料: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材料:
康有为
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教材历史纵横、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其思想特点又是什么?
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托古改制、中西结合)
原因:①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一、戊戌变法运动
1、背景:
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共鸣。
2、序幕:
公车上书
3、高潮:
百日维新
标志:
内容:
(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任用维新人士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设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局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裁撤驿站,
文教 开办新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派人出国留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精炼陆军,改实洋操、实行征兵制等 裁撤绿营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
(百日维新中未涉及,太激进)
4.失败: 戊戌政变
慈禧囚禁光绪皇帝,康梁出逃海外;
戊戌六君子被杀, 措施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维新变法运动有何意义
材料: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增强军事实力
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3)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维新派
顽固派
VS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无兵无权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人少势微
势力强大
大权在握
材料: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
6、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守旧势力在中国则相对较强大。
2.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
3.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4.缺乏从政经验,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
启示/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练一练
1、 (2019·全国Ⅱ卷)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D
C
练一练
3、“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 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B. 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C. 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并取得成功 D. 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4. (2019高二下·覃塘月考) 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认为:“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义,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这反映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 )
A .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B .借西方政治学说弘扬传统文化
C .对儒家思想全盘肯定
D .对西方政治学说全盘肯定
D
A
贰
[义和团运动]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二、义和团运动——下层的革命
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民愤。
1、原因
4、如何定性、评价“义和团运动”?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
性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3、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2、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的态度?
评价: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愚昧 迷信)
最恶洋货,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
——中国史学会《义和团》
1.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A
A
叁
[八国联军侵华]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①1900年6月10日,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②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③1900年6月21日,慈禧向各国“宣战”;
④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
⑤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
针对皇城内外之危急,南方各省又是如何做的呢?
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肆
[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的加深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李鸿章、奕劻)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阅读教材找出其内容并分析其危害
《辛丑条约》的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军队驻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③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 (2020·浙江模拟) 近代中国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签订后( )
A .多口通商,闭关政策被打破 B .邓世昌等人进行了英勇抵抗
C .列强开始在华掀起瓜分狂潮 D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2、《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A 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 B 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 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 D 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
C
A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继续探索出路,挽救民族危亡
侵略加剧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上层的改良)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下层的革命)
刺激
小结:
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东南互保
失败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挽救民族危亡斗争
维新变法运动
阶级属性:资产阶级
目的: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
救国方案:发展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新式学堂。
评价: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义和团运动
阶级属性:农民阶级
救国方案:扶清灭洋
评价: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民族危机的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
内容:惩办“首祸诸臣”、赔款、划定使馆区、派兵驻守要地、
禁止成立反帝斗争组织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板书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