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活页规范训练 Word版含解析(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活页规范训练 Word版含解析(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7 07:48:36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突兀(wù)      骊山(lì)
殆尽(dài) 廊腰缦回(màn)
B.珠砾(lì) 迤逦(lǐ)
涨腻(nì) 倚叠如山(dié)
C.摽掠(piào) 仓庾(yǔ)
宝鼎(dǐnɡ) 胜负之数(shù)
D.极妍(yán) 媸(chī)
闲暇(xiá) 朝歌夜弦(xuán)
解析 A项中“骊”应读lí;C项中“摽”应读piāo;D项中“弦”应读“xián”。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 B项,都解释为“这样”。A项,①开始,②才;C项,①统一,②数词;D项,①喜爱,②爱护。
答案 B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不敢言而敢怒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 ①助词,“的”;②代词,“这些东西”;③连词,表承接关系;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 B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骊山北构而西折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 D项中的“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杀尽。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解析 A项,一旦,古义: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今义: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B项,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能够。C项,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筹划、计划或组织。
答案 D
二、阅读精练(33分)
(一)阅读《阿房宫赋》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解析 其他都为助词,的。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其它都为判断句的标志。
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炬:火把。
解析 炬:燃烧,放火。
答案 D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2)假使秦国也能爱护六国的老百姓,就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亡(他们的)族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后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唐才子传·杜牧》)
【注】 ①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
属文:阅读分析文章。
B.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
谒:拜见。
C.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
扬眉扺掌:眉飞色舞,拍掌称快。
D.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易:改动。
解析 属文:写文章。
答案 A
12.对下列加点的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个“以”用法相同,两个“所”用法不同
B.两个“以”用法相同,两个“所”用法也相同
C.两个“以”用法不同,两个“所”用法相同
D.两个“以”用法不同,两个“所”用法也不同
解析 以:因为/把;所:与后面动词组成名词性词语。
答案 C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东都。
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推荐了他,让他参加了正科考试。
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因其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和杜甫的风格相似,被后人称为“小杜”。
解析 “一起推荐了他”理解不对,是吴武陵向崔郾推荐了杜牧。
答案 B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时主司侍郎为崔郾。(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王佐才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识者以拟杜甫。(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时主司侍郎是崔郾。
(2)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3)认识他的人都把他比做杜甫。
【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开始时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流落到东都,当时主司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崔郾推荐说:“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敢不尽力作点贡献!前几日偶尔见十几个文士,眉飞色舞,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看后,是进士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趁机拿出文章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给他第一名!”崔郾说:“已经有别人了。”(吴武陵)说:“不行,就给第五名。还不行的话,就把赋还给我!”言辞面容很严肃。崔郾说:“许多人都说杜牧行为自由,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后来又举荐贤良才参加正科。沈传师上表请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迁为侍御史,多次升迁为左补阙,曾担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后来升中书舍人。杜牧刚直有奇节,敢议论国家大事,指陈利弊特别中肯。死时五十岁,死前自己撰写墓志,焚烧了所写的许多文章。因他诗情豪迈,语言率直惊人。认识他的人都把他比做杜甫,故称“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三、语言表达(7分)
15.依照画线句,续写一句话,要求与画线句句式一致,语意连贯。(4分)
读杜牧的诗,像欣赏一件古玩,既有爽目清新的情趣,又有古朴凝重的风貌。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显现的隽永灵秀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该深入了解杜牧及其诗作,写出喜欢的理由,并且还要对应画线句前的句子的含意,保持与画线句的句式一致。
答案 (示例)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沉思。
16.下面是某校宣传栏上的一段以“感恩”为主题的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3分)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面对“感恩”这个话题,我们认为——
感恩把和谐的门推开了,和谐则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生活到处都是和谐的乐章。
感恩把幸福的门推开了,幸福则把未来的门推开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恩把温暖的门推开了,温暖则把情感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水流的声音,情感到处都是温暖的节拍。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此题是一个嵌入式仿写题,仿写时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第(1)处基本的形式是“只要你用心倾听……的声音,……到处都是……”。第(2)处基本的形式是“感恩把……的门推开了,……则把……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的声音,……到处都是……”。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第(2)句中第一个省略号与第二个省略号的内容是相同的,且最后一个省略号的定语部分与第一个省略号的内容相照应;二是注意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答案 (1)只要你用心倾听鸟鸣的声音 未来到处都是幸福的旋律
(2)感恩把真诚的门推开了 真诚则把心灵的门推开了
只要你用心倾听虫鸣的声音 心灵到处都是真诚的音符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纶巾(ɡuān)      羸弱(yínɡ)
金戈(ɡē) 舞榭歌台(xiè)
B.烽火(fēnɡ) 劲敌(jìn)
管辖(xiá) 酹江月(lèi)
C.英发(fā) 华发(fà)
强虏(lǔ) 封狼居胥(xū)
D.穿空(kōnɡ) 佛狸祠(bì)
间隔(jiān) 寻常巷陌(mò)
解析 A项,羸léi;B项,劲jìnɡ;D项,间jiàn。
答案 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烽火扬州路 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 ①句“风流”为形容词,是“英俊、杰出”的意思;②句为名词,指“流风余韵”。③句“路”为宋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于现在的“省”;④句指“人生之路”。
答案 C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大江东去 B.灰飞烟灭
C.可怜焦土 D.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4.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各句中没有颠倒的一句是 (  )
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A项,“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B项,“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C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
答案 D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强虏灰飞烟灭 (2)赢得仓皇北顾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4)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二、阅读精练(30分)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6~8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因为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时年过半百,不但无建树,反而被贬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7.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阕对周瑜英雄业绩的描写,既激起了他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既表现了他对英雄的仰慕,又包含了个人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8.对于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试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尾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人们一旦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作者仍具有追求功业的豪迈情怀。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9~10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9.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环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阕中写蝙蝠跳舞、破纸自语,赋予蝙蝠、破纸以人的情态,是拟人手法,而这些很显然表现了作者居住环境的恶劣。
答案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了一种荒凉、凄冷的环境。
10.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及作者的情况来综合考虑。
答案 词人一生为国事奔波,直至暮年,尽管身处这种凄凉的环境中,但从梦中醒来,想到的仍是万里江山,表现出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11~12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上阕重在写景。词人集中描写了初春的景象。春天来临,黄莺婉转啼鸣;微雨润滑如酥,给人轻柔舒适的感觉;最惹人喜爱的是初生的青草,远远望去一层淡淡的嫩绿,走近去看,却几乎看不到春草的踪影。这些景物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上阕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运用贴切自然,不露痕迹。下阕重在抒情。词人触景生情,感慨“花不看开人易老”,美景易逝,年华易老。但词人并未由此而消沉,反而更加萌生了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案 第11题,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第12题,上片通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三、语言表达(10分)
13.仿照下面的示例,选取苏轼或辛弃疾作点评。(句式基本一致即可)(4分)
示例: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挫折在他的人生征程上左右相伴,但他在挫折中实现了生命的涅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点评时首先要引用该历史人物的名言,其次点评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可联系人物的主要经历。
答案 (示例)苏轼:樽酒酹江月,雕弓射天狼。苦难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如影随形,但他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超越。
14.下面是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写的推荐语,请你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语言有文采,不必拘泥于所给例句的形式,要突出该词的特点,不少于50字。(6分)
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晓畅易懂;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情感真挚。一首《声声慢》,道出了人间多少愁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幅气吞万里的江山图景,一部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它用窥民疾苦的目光取景,用浩然正气构图,用报国热情调色,再用如画的语言将其装裱得浑然天成!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笑吟吟(yīn)荣誉(yù)绿呢台布(ní) 咔叽制服(kǎ)
B.马厩(jiù) 摄影(niè) 名驹(jū) 哔叽军服(bì)
C.翘首(qiào) 勋绶(xūn) 驻屯军(tún) 一瘸一拐(qué)
D.签字(qiān) 气氛(fēn) 天理昭彰(zhāo) 厥功甚伟(jué)
解析 A项,“吟”应读“yín”;B项,“摄”应读“shè”;C项,“翘”应读“qiáo”。
答案 D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典礼 白浪如炼 千姿百态 五光十色
B.寒喧 目不暇接 不可一世 天网恢恢
C.羡慕 郑重其事 流血成人 曾几何时
D.呜咽 庄严肃穆 普天同庆 情不自禁
解析 A项,炼—练;B项,喧—暄;C项,人—仁。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但是,在全舰________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2)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________,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
(3)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色军服……澳洲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真是________,目不暇接。
A.庄重 安闲 琳琅满目  B.庄严 安闲 五光十色
C.庄重 安然 五光十色  D.庄严 安然 琳琅满目
解析 “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意思,比“庄重”更符合当时的气氛。“安闲”比“安然”更能表现出美国作为这次仪式的主人的悠闲姿态。“琳琅满目”多用来形容工艺美术品等,不合语境。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爱晚亭依山傍水,四周风光旖旎,吸引着无数游客徜徉其间,酝酿出不少有趣的故事。
B.冰雪灾害算什么!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C.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了这份家业。
D.美国师出无名的伊拉克战争,造成10万平民死于非命,也让1 700多名美国大兵丧生异域。
解析 B项,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A项,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C项,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D项,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申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答案 B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校领导对“减负”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全体教师对教委的有关规定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B.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
C.足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球迷揭发少数裁判的黑哨假哨的丑恶现象。
D.达尔文学说认为,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出现的。
解析 A项,删去第二个“对”,“全体教师”移到“引起了”后,“足够”改为“高度”;C项,“揭发”后加“的”;D项,递进颠倒,关联词搭配不当。
答案 B
二、阅读精练(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时整,麦克阿瑟、尼米兹和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麦克阿瑟走到扩音器前,尼米兹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器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抵抗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站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支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西藩。他一共用了6支笔签字。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现在,中华民国代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签字。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6.作者为什么要从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的讲话中直接引述“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这一句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抓住重要的信息来表达。
答案 就这个受降仪式而言,这一句话是最重要的信息;“命令”“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等词语最能体现盟军的最后胜利和日本的彻底失败,充分显示出正义力量的威严。
7.文中三个“9·18”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文章的内容结合历史史实理解。
答案 前一个指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后两个指日本人对我们的侵略欺凌。
8.重光葵“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签字,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两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表现中又有什么共同的心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结合两个人的身份,挖掘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答案 这两个细节生动地显示出重光葵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签字落笔以前的故作矜持,“看”是完全多余的,投降书在签字仪式前看过,再看或者是摆一摆身份,或者是想镇静一下,以免失态。梅津美治郎的动作中表明他想赶快结束这使自己尴尬的场面。不同的行为表现了日本代表不愿面对而又不得不面对最终彻底失败的复杂心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永恒的瞬间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纪实
数千人的会场一片肃静,千万双眼睛神情专注,亿万颗激动的心倾听着时间的脚步走向那庄严的一刻,走向那永恒的瞬间……
——1999年12月20日零点。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庄严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由翠绿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相伴,在6 000平方米的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徐徐升起。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绿色地毯铺就的交接仪式现场,弧形排列的坐席与主席台对应,构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身着深色西服,站立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44岁的何厚铧也是一身深色西服,站在主礼台上。这位澳门历史上第一次由澳门人自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从此肩负起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的历史重任。从他坚毅的目光里,人们看到了自信,也看到了澳门的美好未来。
在主礼台的另一侧,桑帕约总统等葡萄牙主要代表也同样在向两面鲜艳的旗帜行注目礼。昔日的澳门是在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情况下,被葡萄牙逐步占领的。葡萄牙曾委任过127任澳门总督。这一切,此刻都成为历史。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着那亲切的旗帜,85岁的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双眼噙满了泪花。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到澳门,面对“谁敢亲共,‘万人坑’就是归宿”的恫吓,杜岚毅然买回红布做成国旗,在新中国诞生的当天将它升起在校园里。今天,已届耄耋的她终于见证了澳门历史掀开新的一页。激动与感慨,欣慰与自豪,全部写在她饱经沧桑的脸上。
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站在主席台上,神情庄重。两年多前,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的主席台上,他见证了香港的回归,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在时间的交接点上,霍英东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是激动、兴奋:“在亲身参与香港回归祖国的全过程后,又出席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我感到十分荣幸。看到五星红旗在澳门冉冉升起,我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此时此刻,在澳门,在香港,在台湾,在祖国内地,在世界各个角落,亿万民众在见证这世纪之交的盛典,亿万颗华夏儿女的心和着铿锵的旋律在为这块新生的土地祝福。
零时零分46秒,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国旗升至高8.28米的旗杆顶端,澳门特区区旗也升至旗杆顶端。这一时间虽短,却浓缩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奋斗不屈的历史。神圣的旗帜上,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创未来的坚强意志。统一大业已进入又一个发展阶段的中华民族,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必将迎来祖国统一的辉煌明天!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如春潮奔涌。
瞬间虽短却永恒。摄像机的镜头在聚焦,照相机的灯光在闪烁,便携电脑的键盘在跳动……来自世界各地的3 500多名记者迅速将这一盛况传向五大洲,将这一庄严时刻载入史册。
千秋伟业,后继有人。零点4分,国家主席江泽民稳步走到讲台前,郑重宣布,澳门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他表示:坚信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同胞一定能够把澳门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
这是跨世纪共和国领导者的庄严承诺,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暗夜将尽,曙光初现。走过漫漫长途的澳门,在新的千年来临前夕,洗尽历史风尘,迈进新纪元。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永恒的瞬间”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瞬间”是指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时间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区区旗升旗时间只不过46秒;“永恒”是指这一瞬间意义重大:澳门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华民族迈向实现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10.“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这一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强调国旗升起的过程,强化了文章的现场感,从整体上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是内容转换的外在标志,深化了回归主题。
11.这是一篇特写,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内容,请结合实例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通过选取葡萄牙的占领历史、现场人物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感受,表现了澳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场感,使文章体现了继往开来的含义和活力。
三、语言表达(8分)
12.仿照例句,从下面给出的事物中任选一个,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有寓意的句子。(4分)
例:白雪
正面:不论别人以何种目光对待它,它总是露出清纯的笑脸。
反面:总是爱用洁白的面具去掩饰人间的丑恶。
选择事物:月亮、天平、火柴、彩虹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作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13.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4分)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答案 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 从巴金学得博爱的情怀 王维《观猎》的意气风发 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签字(qiān)  舷梯(xuán)  勋绶(xūn shòu)
B.亚裔(yì) 顷刻(qǐng) 昭彰(zhāo zhāng)
C.虔诚(qiān) 归咎(jiù) 沦陷(lún xiàn)
D.翘首(qiào) 赎罪(shú) 无辜(gū)
解析 A项,“舷”应读“xián”;C项,“虔”应读“qián”;D项,“翘”应读“qiáo”。
答案 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连带 肃穆  凛洌 问心无愧
B.祈悼 纳粹  谢罪 沉痛哀悼
C.索赔 后裔  涵盖 记念碑
D.和谐 撰写  模拟 肃穆垂首
解析 A项,洌—冽;B项,悼—祷;C项,记—纪。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目前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________着学术界,一些学者忘记了学术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2)日本政界的右翼分子妄图________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3)要把打击各类刑事犯罪、________职务犯罪,纳入保市场、促发展的大局中。
A.侵袭 窜改 遏制   B.侵蚀 篡改 扼制
C.侵袭 窜改 扼制   D.侵蚀 篡改 遏制
解析 “侵蚀”,指逐渐侵害使变坏,“侵袭”,侵入而袭击,此处有使变坏之意,故用“侵蚀”;“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理论、政策等),“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这里的改动是虚假的,故用“篡改”;“遏制”,制止,“扼制”,用力掐住,这里显然应用“遏制”。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为应对金融危机,英、法等国大幅削减包括养老金、失业补贴等在内的社会福利,致使贫困人口的生活雪上加霜,而新增的失业人口更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B.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在接待访日南京代表团时称“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事。对此,很多日本人坚决反对,不赞一词。
C.在楼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出奇制胜、不断超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D.这件事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向张局长讲清楚其中的利弊得失,请他改弦易辙,同意我们的方案,使这项利于百姓的工程早日竣工。
解析 B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这里被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编这套教材的目的是检讨加拿大在二次大战亚太战区中应负的历史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B.卫生部专家组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该患者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
C.“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特点。
D.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解析 A项“避免”和后面的“不再”构成了双重否定,使句意表达出现错误。C项的问题是前后缺乏逻辑关系,本应说“讲座”给“我帮助”的原因,却说了“讲座”的优点所在。D项“中旬”所指时间范围本来就比较宽泛,后面再用“前后”就显得累赘,应删去“前后”。
答案 B
二、阅读精练(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勃兰特1973年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当时采取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的感受。他说:“我明确区分罪过和责任。我问心无愧,而且我认为把纳粹的罪过归咎于我国人民和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公平的,罪过只能由希特勒等发动二战的战犯去承担。尽管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但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我也感到有连带责任。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我更感到自己有替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的社会责任。那天早晨醒来时,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能只限于给纪念碑献一个花圈。我本能地预感到将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就是下意识吧!”
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曾经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德国还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建立由2 700根方柱组成的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
(本报综合北京电)
6.“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种心理基于勃兰特怎样的心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勃兰特的举动来自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 “我更感到自己有替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的社会责任”,“觉得自己不能只限于给纪念碑献一个花圈”。在这种心情促动下,使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
7.“我本能地预感到将有意外的事情发生”,这里“意外的事情”指什么事?为什么说这是“意外的事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意外的事情”是指不在计划、安排之中的事情。从文章前后文来看,那天早晨,勃兰特“突然双腿下跪”,显然不是事先计划、安排好的,那就是指他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认罪赎罪。
答案 “意外的事情”指自己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认罪赎罪。因为事先并没有这样的安排,是他自己临时决定的行为,所以说是意外的。
8.对勃兰特下跪这一做法,文中用了“出人意料”“下意识”等词语来表述,你是怎么看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从勃兰特的内心世界去看,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
答案 这说明勃兰特的行动是情不自禁的,而不是逢场作戏。进一步说明德国的赎罪是真诚的,他们敢于正视历史,敢于承担责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经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容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
实际上,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文明的竞争史。竞争一方面是创造,另一方面是去除:经受竞争的磨炼便可以向前推进,创造新的文明成果;未经历竞争的磨炼或未能经受竞争考验的,便成为僵化的过去,成为去除的对象。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明意味着挑战与应战!翻开人类的历史,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这样的心态,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二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又看别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的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不懂历史,就不懂现在;看不懂历史,就看不懂现在。我们如今已经有开放的心态,懂得要张大眼睛来看别人;但不看别人的过去就等于不看别人的现在,看不懂别人的过去也就看不懂别人的现在。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我还愿意使用另外一个比喻: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听懂历史说话是一种巨大的才智,但是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
当然,要真正让每一个人懂得历史的重要性,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我们要长期坚持历史教育,恢复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正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9.文中“环境的封闭”和“心态的封闭”分别指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环境的封闭”“心态的封闭”文中有解说,稍加概括整理即可,区别应从“环境”“心态”的不同来分析。
答案 “环境的封闭”是指把自己与外界相隔绝,远离竞争;“心态的封闭”则是指身处竞争的环境中却无视竞争。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把自己封闭在竞争之外的环境中,后者是虽在竞争的环境之中,却不去看竞争的现实。
10.第二段中引用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文明意味着挑战与应战!”应如何理解这句话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本段“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文明的竞争史。竞争一方面是创造,另一方面是去除”入手去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各种挑战,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在应战的过程中发展。
11.第五段中引用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具有非常丰富的含意,请分析一下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句话重点谈的是“历史”和“当代史”的关系。而下文中谈的就是二者的关系,明白了这些,该句意思就清楚了。
答案 强调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中的因果关系,即现在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习历史,看到过去,有利于我们认识现在。
12.第六段中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这个比喻是在强调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涉及的句子是使用比喻修辞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在这句话前面已交代了“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句话和“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人有可能成功”相联系,作者的意图就出来了。
答案 这个比喻是在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借鉴意义。(如果能从历史中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一种伟大的智慧。)
三、语言表达(8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内容将得出的结论写在横线上。(不超过25字)(4分)
2011年9月至10月中美韩日四国青少年研究机构共同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者在四国分别抽取了普通高中在校生若干名,对他们的国家意识、生活意识、留学意识、课余生活、国民印象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就其中某些调查数据来看,79.4%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80.7%的中国高中生表示“若国家遇到危机,愿为国家做任何事”,分别比美国、韩国和日本高出24.7、35.4和50.9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能力层级为D。要整体把握文段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研究者虽然进行了多项问卷调查,但只显示“国家意识”这一项数据,通过数据比较即可概括出正确答案。
答案 中国高中生的国家意识在四国青少年中最强。
14.下面是一场主题为“勿忘国耻”的晚会上两名主持人的串台词,请根据语境,填出横线处的内容,要求不得少于50字。(4分)
主持人甲: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当时的联邦德国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禁令在场的许多人感动落泪。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非但没有因为下跪而丢丝毫脸面,反而使德国人赢得了世界的谅解和尊重。
主持人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日本政府对亚洲人民的态度,一位韩国老妇人愤恨地喊道:“50多年前你们污辱了我的身体,今天你们还要污辱我的灵魂吗?”
答案 (示例)这不能不使我们联想起曾经对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侵略者,多少年来他们对中国人民谢罪了吗?他们参拜靖国神社,敬拜战犯的灵位,公然为侵略战争辩解!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 A项,①读“shù”,②读“shuò”;B项,①读“pù”,②读“bào”;C项,①②都读“sànɡ”;D项,①读“shí”,②读“sì”。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 A项,“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忧患。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以前假使。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及,等到。
解析 C项,速:招致。
答案 C
4.下面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题干和D项的“于”都表示比较,可译为“比”。A项,引出对象,不译;B项,到;C项,在。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理固宜然”中的“理”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
A.日削月割 B.会盟而谋弱秦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始速祸焉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B项,使动用法,使……弱。C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D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招致。
答案 A
二、阅读精练(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割占。
解析 D项,“革灭”是“消灭”的意思。
答案 D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用法上相同的两项是 (  )(3分)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解析 “日”“月”“下”都是名词作状语,“礼”是名词作动词,“礼待”,“小”“大”是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BC
8.对下面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D.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解析 两个“其”分别代“他们”和“赵国”;两个“之”,第一个是代词,代“秦军”,第二个是助词,可译为“的”。
答案 C
9.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2)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3)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出身:挺身而出。
B.韩、魏塞秦之冲 塞:冲锋,攻击。
C.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休息:休养生息。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弃绝。
解析 B项,“塞”为“阻隔”。
答案 B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以二国委秦
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
B.①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②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C.①而蔽山东之诸侯
②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D.①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②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解析 A项,①应付、对付;②抛弃。B项,①缘故;②所以。C项,①遮蔽、掩护;②阻挡。D项,都是“抵挡”的意思。
答案 D
12.苏氏父子二人同题作文,可谓千古佳话。同是分析战国时六国被秦消灭的原因,但又观点不一。(请用原文的话作答)(4分)
(1)苏洵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辙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3.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2)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参考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责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它,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三、语言表达(8分)
14.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解析 本题采用仿写的形式,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把握语意以及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答案 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有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15.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协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分)
安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
安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我有一些书,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晴:好的,我出个小节目。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同学们交谈运用口语,使用商量的口气,根据上下文推断内容。
答案 (示例)(1)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2)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3)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4)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他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