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政以德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论语(lùn) 仆人(pú) 何以伐为(wéi)
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
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
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
解析 A项“论”应读“lún”。C项“崩”应读“bēnɡ”。D项“敛”应读
“liǎn”。
答案 B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求!无乃尔是过与
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解析 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
项“与”通“欤”,语气词。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3分)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区别
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去:离开
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劝:努力
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若:像,如同
解析 A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项去:去掉。D项
若:指示代词,这。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子为政,焉用杀
A.(1)和(2)相同,(3)和(4)相同
B.(1)和(2)相同,(3)和(4)不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不同
解析 (1)于:在,介词。(2)于:向,介词。(3)焉:什么,代词。(4)焉:哪
里,副词。
答案 D
5.《论语》这部书是__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______时期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7分)
答案 儒家 春秋 思想 孔子 弟子 二十 政治 教育 文学 哲学
处身立世 《大学》 《中庸》 《孟子》
6.名句填空。(5分)
(1)____________,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
(3)________,则安之。
(4)_______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答案 (1)自古皆有死 (2)不患贫而患不安 (3)既来之
(4)其身正 不令而行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社稷之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将焉用彼相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龟玉毁于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进见 (2)这 (3)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4)匣子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来之,则安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
(2)君子痛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
(3)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9.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和子路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子路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
的做法,可他们并没有劝阻。
(2)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孔子世家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注]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 粥:通“鬻”,贩卖。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
C.三日不听政
D.则吾犹可以止
解析 下人:处于人之下,即礼贤下士。
答案 A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焉:兼词,于此,于彼。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
承接,不译。C项乎:介词,表处所,在/介词,表比较,比。D项以:介词,
表原因,因/连词,表目的,来。
答案 A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途不拾遗
A.驴不胜怒,蹄之
B.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六王毕,四海一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A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C项是形
容词活用为动词。D项是数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
13.下面对文章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
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提出不同
意见,齐国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先送女乐和纹马给鲁国。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
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
是怪罪他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解析 A项中“孔子没有……下人也会高贵”错。
答案 A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
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
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有司
求情送礼,鲁国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门人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种说法。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有司求情送礼,鲁国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都穿上华丽的衣服,而且会跳《康乐》舞,还有身带花纹的马三十匹,一并送给鲁国国君。齐国先把女乐和纹马彩车安置在鲁城南边的高门外。季桓子身穿便服多次去偷看,打算接受,就告诉国君外出巡游,以此为名,整天在城南观赏齐国的美女、纹马,连国家的政事都不想了。子路见此情形,说:“先生,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孔子说:“鲁国如今就要郊祭,假如能按礼法把祭肉分给大夫,那么我们还可以留下来。”季桓子终于接受了齐国送来的美女,一连三天不问政务;郊祭结束,又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在屯地住宿过夜。鲁国的师己赶来送行,说:“先生是没有罪过的。”孔子说:“我唱首歌行吗?”于是唱道:“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赶走;亲近那些妇人,可以使国破家亡。悠闲啊悠闲啊,我只有这样安度岁月!”师己返回,桓子问:“孔子说了些什么?”师己照实告诉。桓子长叹一声说:“先生是怪罪我接受齐国那一群女乐的缘故啊!”
二 克己复礼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B.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D.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解析 A项中“监”通“鉴”,借鉴;C项中“错”通“措”,放置;D项中
“希”通“稀”,少。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有事,弟子服其劳
C.有酒食,先生馔
D.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解析 D项“然后”古今同义。A项以为:此处为“让……做”,今义为“认
为”。B项弟子:此处为“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今义指“学生”。C
项先生:此处为“年长者”,今义指“老师”。
答案 D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有是哉,子之迂也
A.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B.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D.临之以庄,则敬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A、D两项均为代词;C项为结
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A.是社稷之臣也
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C.曾是以为孝乎
D.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解析 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判断句;B项为主谓倒装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
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 A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郁郁乎文哉 文:文采
B.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不议:无可非议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错:错误
D.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老师
解析 A项中“文”,完美;C项中“错”通“措”,放置;D项中“先生”,
年长者。
答案 B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诸”,之乎/之于;B项“是”,均为代词,这;C项“于”,
在/对于;D项“云”,助词,用在重复的同一词语的后面/说。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三年不为乐,乐必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谷既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夫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期已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废弛 (2)登,谷物登场 (3)穿 (4)太,甚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满
一年也就可以结束了。
(2)而君子守丧的时候,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也不觉
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颜回攫其甑
孔子穷乎陈、蔡①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②,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③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注】 ①陈、蔡:春秋时的陈国、蔡国。②选间:一会儿。③煤炱:烟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攫:抓取
B.谒孔子而进食 谒:请
C.向者煤炱入甑中 向:向来
D.而心犹不足恃 恃:依据
解析 “向”应该是先前的意思。
答案 C
10.下列选项中“而”字的意思、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颜回索米,得而爨之
B.攫其甑中而食之
C.谒孔子而进食
D.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
解析 此项表示轻微的转折,其他三项均为承接关系。
答案 D
1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孔子穷乎陈、蔡之间”中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复前行,欲穷其林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解析 都是走投无路。
答案 D
12.孔子由误会到理解颜回的过程,给人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命题,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眼见者可能并不为实”,你或许见到了现在的事情、事物,而事情本
身的发展你也许并不清楚。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
己“亲眼所见”来给一个人下结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佯为不见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2)(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
也不可以相信。
【参考译文】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儿。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三 待贾而沽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兹:这里
B.从者见之 见:看见
C.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期月:满一月,整一月
D.求善贾而沽诸 沽:买
解析 B项“见”,使得以进见;C项“期月”,月份周而复始,即一年;D
项“沽”,卖。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C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于:介词,在/介词,
引出宾语,不译。B项也: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不译。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5分)
A.公山弗扰以费畔
B.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C.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解析 A项“畔”通“叛”,反叛;B项“知”通“智”,聪明;C项“时”
通“伺”,伺察。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5分)
A.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B.岁不我与
C.佛肸召,子欲往
D.其愚不可及也
解析 A、D项均为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省略句。
答案 AD
5.名句填空。(6分)
(1)邦有道,____________,耻也;邦无道,____________,耻也。
(2)其知可及也,__________。
(3)君子之至于斯也,________________。
(4)不曰坚乎,____________;不曰白乎,____________。
答案 (1)贫且贱焉 富且贵焉 (2)其愚不可及也
(3)吾未尝不得见也 (4)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
子曰:“诺,吾将仕矣。”
6.从选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归”通“馈”,赠 (2)“时”通“伺”,伺察
(3)“涂”通“途”,道路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
(2)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任凭自己的国家混乱不已,能够说是仁吗?
(3)日月流逝,年岁不等我们啊。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 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子伯夷列传第一》)
【注】 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D.余甚或焉 或:通“惑”
解析 B项“宗”应是“以……为宗主”“归顺”的意思,“天下宗周”是天
下都归顺周朝的意思。
答案 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
第一个“若”是“至于”的意思,第二个“若”是“比得上”的意思;C项第
一个“且”是“况且”的意思,第二个“且”是“尚且”的意思;D项第一个
“其”是代词,那;第二个“其”是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答案 A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5分)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
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
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
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 从文章来看①③④都不能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用
排除法可选出答案。
答案 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
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
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
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
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解析 从原文内容来看,文中并没有“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
极避世行为”的意思,故应选A项。
答案 A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气少了。”“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把君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去投靠他。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于是扶起他们并让他们离去。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在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蕨来充饥。用残暴的统治代替残暴的统治,还不知道那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从这些可以看出,这是怨天呢?还是不怨天呢?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算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养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连穿的都没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危害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残暴恶毒,放肆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至于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享之不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就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思想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事。”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寻求得到,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寻求不到,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到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世道都混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是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时间:45分钟 分值: 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沐浴而朝
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C.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析 A项沐浴:现指洗澡,古代“沐”指洗头,“浴”指洗澡,本文指斋戒。
B项滔滔:现指水大的样子,本文形容动乱。C项丈人:现指妻子的父亲,
文指年长的男子。D项五谷:都指五种农作物,具体种类说法有所不同。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过:拜访
B.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挽回
C.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改革
D.植其杖而芸 植:立
解析 过:经过。
答案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4分)
A.止子路宿 B.欲洁其身
C.见其二子焉 D.子路从而后
解析 D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①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②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③不得与之言
④丘不与易也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连词,因为;②介词,与、跟;③介词,跟、同;④动词,参与。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B.果哉!末之难矣
C.子路行,以告
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解析 C项是省略句,A、B、D三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C
6.名句填空。(2分)
(1)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
(2)____________,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答案 (1)往者不可谏
(2)鸟兽不可与同群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则:连词,表已然,已经/连词,表承接,那么。B项以:介词,
表工具,用/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C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
表修饰。D项焉:都是句末语气词,不译。
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4分)
A.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B.止子路宿
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D.见其二子焉
解析 C项“仕”:做官,名词用作动词。A、B、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荷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但他避世隐居,
对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
极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
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
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这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解析 C项中“可是对……赞赏的”错。
答案 C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2)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解析 C项“过”的意思是超过。
答案 C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D项两个“非”都是动词,“非难”“指责”的意思。A项两个“见”
字,前者是介词,表示被动;后者是动词,看见。B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
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者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C项两个“而”字,
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 D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分)
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
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
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之)为师
D.夫子讥之,(夫人)是吾师也
解析 “夫人”应改为“夫子”。
答案 D
14.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 ( )(4分)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
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①见景公不见晏子,暗含孔子认为晏子为人不好。④怀疑儒生,暗含对
孔子的批评。⑥孔子道歉,去拜见晏子的行为,暗含对晏子的尊重。②是孔子
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辩解。⑤是孔子自责时说
的话。这三句都不符合要求。
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
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
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
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见晏子,表现出
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为大家风范。
解析 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武断地说晏子“心胸不够宽
广”。此外,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
“疑”不是“非难”,而是“怀疑”。
答案 C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时,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渔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 ,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语: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于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作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作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他是我的老师啊。”通过自己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孔子亲自去拜见他。
五 仁者爱人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通“悌”,敬爱兄长。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对人尽心竭力。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事:事情。
D.愿无伐善 伐:夸。
解析 C项事:止,仅。
答案 C
2.对下面两组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4分)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③子食于有
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
“在”。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4分)
A.尧舜其犹病诸 B.己欲立而立人
C.老者安之 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解析 A项“病”,名词用作动词,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使动用法,
使……立;C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4分)
A.非尔所及也
B.固相师之道也
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D.席也
解析 A、B、D三项都是判断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C
5.名句填空。(4分)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______________。
(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________________。
(3)夫仁者,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敝之而无憾。
答案 (1)泛爱众而亲仁 (2)吾亦欲无加诸人 (3)己欲立而立人 (4)愿车马
衣轻裘与朋友共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4分)
(1)管仲相桓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匡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其被发左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辅佐 (2)完全 (3)通“披”,披散 (4)无
7.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何谓也 B.甚矣吾衰也
C.子将奚先 D.未之有也
解析 例句与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
答案 B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
(2)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常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解析 B项“课”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才/却。B项就。C项用/趁机。D项连词,来/介词,引出
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
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
才。
解析 B项因果关系不正确。
答案 B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大抵”,大概。“所以……者”,……的人。“复”,再。“学”,
学校。(2)“喜且幸”,高兴并且庆幸。“不吾继”,不能继承我。“本”,
推究。
答案 (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
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参考译文】
天下不可以一天没有政治教化,因此学校不可以一日不存在于天下。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于是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如果)有一天成为公卿大夫百官的后备人才,那么他们的能力品行都已经过鉴定。而那些备选的士人,他们的业务能力也不过是平时所见所闻罢了,不用等到经历后才能胜任。
后代不再实行井田之法,于是学校也有的存在有的废弃。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授文字章句而已。等到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祭祀孔子于天下。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使之这样的。
如今天子即位若干年,很(重视)整治法度,革除弊端的地方。在这时,学校又逐渐兴建起来,可还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不能有学校,那里还是像以前一样作为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县令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后来林君肇来了,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虽然这样,我的在这里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君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
林君当然是一个好县令,而慈溪是小县,无珍奇物产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纯一而不杂乱;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行为谨慎而容易治理。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杜君,越地的隐士,他的品行学识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有好县令,又有适合做老师的人做老师,并且有美好纯正容易治理的风俗,有美茂易成的人才,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教化即将推行,好的风俗也即将形成。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