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6-10篇 Word版含解析(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6-10篇 Word版含解析(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7 08:23:27

文档简介

十 学以致其道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
B.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聪明
C.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俭:约束
D.事君能致其身 致:奉献,献出
解析 B项敏:勤勉。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分别为语气词,表判断/代词,“……
的人”。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D项均为语气词“了”。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4分)
A.诲女知之乎
B.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C.就有道而正焉
D.今也则亡
解析 A项“女”通“汝”。B项“与”通“欤”。D项“亡”通“无”。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4分)
A.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C.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D.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析 A项“是”为代词,“也”表停顿。
答案 A
5.名句填空。(8分)
(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3)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今之学者为人 (2)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3)博学而笃志 切
问而近思 (4)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情:诚,真诚
B.不迁怒,不贰过 贰:重复出现
C.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敬:尊敬
D.求之与?抑与之与 抑:还是
解析 C项敬:慎重。
答案 C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D项于:介词,向。A项则: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发现,原来
是。B项其:代词,那里的/代词,我。C项者:代词,……的/代词,……的
人。
答案 D
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樊迟是小人。由此可以
看出,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
其相对的合理性。
B.在回答哀公的问话时,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在孔子对颜回的
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
不重知识的传授,只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C.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为人处世的品格。孔子
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他具有温和、善良、恭敬、
谦谨、礼让的道德品格。
D.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以
至于有人对他是否真的懂礼产生怀疑。这恰好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
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解析 B项“不重知识的传授,只重道德情操的培养”错,孔子既重知识的传
授,更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答案 B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子女来投靠了,哪用得
着亲自种庄稼呢?
(2)先生的这种求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 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解析 过:犯错误。
答案 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第一个“者”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者”,“……的人”。
B项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项第一个“以”表的,
来;第二个“以”,因为。D项均为副词,将要。
答案 D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4分)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 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答案 B
1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
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
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
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鸣金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求救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分、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在名分上守信用,那么群臣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归附。”
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让吴起先回家。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等曾子的妻子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醉了酒,就错误地敲打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喝醉了酒和身边左右的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就要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重复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卫嗣公派人装扮成客商通过关口上的集市,管理关市的官吏刁难他,他就用金贿赂了关吏,这样,关吏才放他过关。嗣公对关吏说:“某时有个客商经过你的地方,给了你金,你才放他走的。”关吏因而非常害怕,认为嗣公明察。

六 君子之风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君子义以为质     质:根本,基础
B.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陋:破旧
C.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愤:因困惑不能解除而感到憋闷
D.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修饰。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 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
解析 B项陋:狭窄。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B项“为”:前者,语气
助词,表反问;后者,动词,“作为”。C项“之”:前者,代词,代“胳膊”;
后者,助词,“的”。D项“而”:前者,表转折,“却”;后者,表原因,
“因而”。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3分)
A.饭疏食,饮水
B.而耻恶衣恶食者
C.贤哉,回也
D.曲肱而枕之
解析 A项“饭”:名词作动词,吃。B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项“曲”:使动用法,“使……弯曲”。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与“贤哉,回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甚矣吾衰也
B.岁不我与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D.非尔所及也
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主谓倒装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
句;D项为判断句。
答案 A
5.名句填空。(15分)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3)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2)君子喻于义 (3)乐以忘忧 不知
老之将至云尔 (4)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5)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乐 仁者寿 (6)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志于道,据于德          据:拥有。
B.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耻:以……为耻辱。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堪:经受得住。
D.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厉:严厉。
解析 A项据:执守。
答案 A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矣:语气词,了。A项哉: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吗/语气词,表
疑问语气,呢。B项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不译/语气词,表判断,
不译。D项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
答案 C
8.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
面均衡的发展。
B.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
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德问题。
C.颜回的“不改其乐”,表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孔子主要通过对颜回的
赞扬,告诫后人要有一种精神,要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
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
D.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用不着修饰外在形式。但
子贡反对这种说法,认为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
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解析 C项“孔子主要通过对颜回的赞扬,告诫后人要有一种精神,要能够为
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原文中没有依
据。
答案 C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害怕失掉,那就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了。
(2)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
如此而已。
(3)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行了,哪里用得着文饰呢?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0.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白州缓其狱        狱:案件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D.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克:能够
解析 贷:宽恕。
答案 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遇事敢言的一组是 (  )(3分)
①白州缓其狱
②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是皇帝对辅臣说的话。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被人指认为凶手,赌徒服
罪,但薛奎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这体现薛奎断案
明察。
B.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
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这体现薛奎体察百姓
疾苦。
C.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
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这说明薛奎深得百姓爱戴。
D.他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弃养自己母亲的不孝儿,要他好好供养母亲;对于
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这体现薛奎为政恩
威并用。
解析 赌徒并非身着血衣,而是衣服上沾染上了血迹;赌徒是严刑审讯后屈意
招认的,并非“被人指认为凶手”,也没有“服罪”。
答案 A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
(2)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就说:“是因
为贫穷没有办法赡养。”
【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夫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夫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夫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一年之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就说:“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赡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召入朝任龙图阁学士,后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薛奎说:“在善始善终的问题上,不仅仅是臣下没有做到。”并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应答,皇上同意他的话。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喝得大醉。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七 求诸己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不舍昼夜           舍:停止
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少,小
C.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
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
解析 B项文:文饰,掩盖。
答案 B
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  )(4分)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④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他”“他的”。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4分)
A.君取于吴,为同姓
B.非不说子之道
C.孙以出之
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解析 A项“取”通“娶”。B项“说”通“悦”。C项“孙”通“逊”。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学之不讲
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D.子将奚先
解析 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
答案 C
5.名句填空。(6分)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过也,____________;更也,
__________。”
答案 (1)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2)逝者如斯夫 (3)如日月之食焉 人皆
见之 人皆仰之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可使治其赋也        赋:赋税
B.百乘之家 家:大夫的封地
C.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说:称赞
D.君子亦党乎 党:结党
解析 A项赋:兵赋,这里泛指军政。C项说:通“悦”,喜欢。D项党:偏
袒,包庇。
答案 B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D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A项所以:用来……的/……的原因。B
项其:代词,他/代词,我。C项与:介词,和/动词,交好,结交。
答案 D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名望,有没有官职,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要有
学识,有修养,有才能,能够胜任各种工作。这说明了孔子在人生追求中
重真才实学而淡泊名利。
B.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时,认为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
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管理外交。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
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都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C.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
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
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作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D.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是孔子
在“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
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
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
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解析 A项中“孔子……淡泊名利”错。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力量不够的人,会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
限,原地不动。
(2)我真幸运,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 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解析 D项委:致送,交给。
答案 D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介词,被/动词,拜见;B项停止/副词,太;C项代词,他(晏婴)/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均为副词,才。
答案 D
1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4分)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解析 A项补出的应为“百姓”。
答案 A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  )(4分)
①遂分家粟于氓。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④公
出舍,损肉撤酒。⑤三日,吏告毕上。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解析 ②百姓的心理。④景公的行为。⑤官吏汇报情况。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解析 B项“从谏如流”不当。
答案 B
【参考译文】
景公时,连绵之雨下了十七天。景公日夜不停地饮酒。晏子请求分发粮食给百姓,请示了多次,但景公没有答应他。景公命令柏遽到各地巡查,让那些善于唱歌的人到宫中。晏子听说后,很不高兴,就把自己家中的粮食分给百姓,把盛粮食的器具放在田间的小路上,步行去见景公说:“大雨下了十七天了,毁坏屋室数十处,挨饿的贫民有数家,老弱的百姓,受冻没有衣服,挨饿的没有糟糠,艰难地无路可走,四下里无处倾诉。但您不抚恤他们,整天饮酒,让宫中快乐不停。马吃官府的粮食,狗也吃得饱饱的,宫中妻妾有充足的米肉。狗马妻妾,不也太优厚了吗?贫穷百姓,不也太轻微了吗?因此乡里穷困而无处倾诉,就不会喜欢国君;人民挨饿而无处诉说,就不会喜欢国君。我晏婴随同百官,致使百姓挨饿受穷而无处倾诉,让国君沉湎于欢乐而不抚恤百姓,是晏婴的大罪啊。”叩首拜了两拜,请求让自己离开,就转身而去。
景公随后跟随着他,一同走在路上但没有赶上他。命令加快速度追到晏子家中,没有找到晏子。晏子家的粮食全分给了百姓,盛米的器具放在了路边。景公驱车追赶,在大路上赶上了晏子。景公下车跟晏子说:“我有罪,你背弃我不管,我就不能约束好自己,难道你不顾念国家百姓吗?希望你心中还存有我。请让我拿出国家的粮食财物,发放给百姓,至于多少轻重,只听任你的命令。”就在路上叩拜晏子。晏子才返回。他命人访察百姓,家有布缕之源而没有粮食的,让他们有整月的供应;没有来源的,让他们有一年的粮食;没有积蓄的百姓,发给他们柴禾,让他们结束久雨之灾。让柏遽巡视百姓,发现屋室不能抵御雨灾的,给他们银两。访问百姓缺少财物的情况,三天完成。拖后的,如果百姓没有财用就要担当罪过。
景公走出屋子,撤掉酒肉。三天后,巡吏把情况全部上报:贫民一万七千家,用掉粮食九十七万钟,木柴一万三千车;房子毁坏的有两千七百家,用掉银两三千。景公从这以后在宫室内节省饮食,不弹琴瑟,不摆设钟鼓。晏子让景公身边那些用歌舞让国君快乐的人离开宫室。
八 周而不比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君子周而不比    比:以利合,可解释为“勾结”
B.朋友数,斯疏矣 数:多,指朋友数量多
C.好行小慧,难矣哉 慧:聪明
D.君子以文会友 文:文章学问
解析 B项数:shuò,频繁。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 “焉”: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B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C项
均为“就”“那么”。D项均为“用”。
答案 A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形容词活用的一项是 (  )(4分)
A.君子周而不比
B.友直,友谅
C.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D.老者安之
解析 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义合”。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
人”。C项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安逸”。
答案 C
4.下列各句句式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  )(4分)
A.君子不以言举人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人焉廋哉 D.何以报德
解析 B项“薄责于人”为“于人薄责”。A项为一般句式。C项为宾语前置
句。D项为介宾前置句。
答案 B
5.名句填空。(6分)
(1)子曰:“____________,能恶人。”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游曰:“事君数,________;________,斯疏矣。”
答案 (1)唯仁者能好人 (2)友直 友谅 友多闻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3)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4)斯辱矣 朋友数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观其所由          由:原因
B.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谅:谅解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责罚
D.不可则止 可:认可,听从
解析 A项由:经由,经历。B项谅:信。C项责:要求。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B
项焉:代词,哪里/语气助词,不译。C项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
语气助词,表停顿,相当于“啊”。D项则:连词,表承接,就/副词,加强
语气,形成判断,相当于“就是”。
答案 A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孔子交友的原则和方法的一组是(  )(4分)
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③躬自厚而薄责
于人 ④朋友数,斯疏矣 ⑤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⑥君子以文会友,以
友辅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解析 ①说的是如何观察判断人,②说的是朋友的类别,⑥说的是交友的原则
和目的,并且这是曾子的观点。
答案 C
9.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
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
得了的。
B.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
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责己严,待人宽,这正是孔子“孝弟”思想的反映。
C.朋友之间应讲求“诚信”。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
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如果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D.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
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解析 B项中“责己严,待人宽”应是孔子“忠恕”的思想反映。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
交朋友,便有害了。
(2)服侍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 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选自《孔子家语》)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厄于陈蔡           厄:穷困,灾难
B.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 赍:携带
C.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 说:陈述,解说
D.其未得也,患弗得之 患:担忧,忧虑
解析 C项中“说”通“悦”,高兴。
答案 C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D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其:代词,他/代词,
修行。B项然:动词,表示应答时肯定对方,是的/代词,这样。C项以:介
词,把/介词,因。
答案 D
1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颜回在做饭的时候,见到灰尘落入饭中,便把粘着灰尘的米粒拣出来吃了。
B.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便把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报告给孔子,并讲了颜回的
坏话。
C.孔子不偏信子贡的一面之词,用巧妙的方法做了调查研究,弄清了事情的
真相。
D.颜回实事求是地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对颜回更加信任,孔子的弟子们对
颜回更加敬佩。
解析 B项“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错,原文中没有根据。
答案 B
【参考译文】
孔子在陈蔡边境遭受困厄,跟从的学生都七天没吃的了。子贡用带着的钱,偷偷出围,从当地人那儿买了一石米回来,颜回、仲由就在土屋之下做饭,有片黑灰尘掉进饭中,颜回拣出来吃了它。子贡从天井中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饿得偷吃了。进去问孔子说:“仁人廉士,穷困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什么仁义呢?”子贡说:“像颜回,他不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当然。”子贡把刚看见的告诉给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为仁很久了,即使你有这样的说法,我也不会怀疑他,或许一定另有缘故吧?你别张扬,我将问问他。”叫来颜回说:“昨晚我梦见先人了,也许他们要保佑我吧?把你做的饭拿来,我先祭祀一下。”颜回回答说:“刚才有片黑灰尘掉进饭中,想放着不管就不干净,想丢弃它又可惜,我就吃了它,(已经吃过的食物)不能用来祭祀了。”孔子说:“那好,我也要吃饭了。”颜回出去拿饭了,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止是今日了。”大家因此更佩服颜回。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没有啊。君子的修行啊,在没有做到的时候,欣喜满足于大道之意;在做到之后啊,又欣喜满足于实践着大道,所以终生都能喜悦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愁。小人就不这样,在没有做到的时候,害怕做不到;做到了之后呢,又害怕会失去它,所以啊,只有终生的忧虑愁苦,没有一天是快乐的啊。”
九 出辞气远鄙倍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侍于君子有三愆        愆:过失
B.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容貌:指仪容举止
C.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 草创:事业初创时
D.雍也仁而不佞 佞:有口才
解析 C项草创:写草稿。
答案 C
2.对下列两组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动词,做;②语气词,表反问;③动词,做,改作;
④动词,担任。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4分)
A.知者不失人 B.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C.孔子于乡党 D.非不说子之道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倍”通“背”。D项“说”通“悦”。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4分)
A.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B.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C.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D.揖巫马期而进之
解析 A项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少”。B项贵,形容词用作动词,
“重视”。D项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见”。
答案 C
5.名句填空。(5分)
(1)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________,鲜矣仁!”
答案 (1)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2)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 (3)巧言令色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贵:重视
B.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倍:通“背”,乖戾
C.夫子为卫君乎 为:当做,作为
D.便便言,唯谨尔 谨:恭敬,谨慎
解析 C项为:帮助。
答案 C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介词,
到/介词,从。C项焉:代词,相当于“之”/语气助词,了。D项如:形容词
词尾,相当于“然”/连词,表假设,如果。
答案 A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曾子在临死以前,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深深打动了孟敬子,使他最
终接受了自己的主张。
B.蘧伯玉是当时的贤者,还要经常反省自己。使者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后,
孔子在使者走后,不由得对此连声称赞。
C.卫国国君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
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子贡通过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赞扬与评价,了解了
孔子对此事最终的态度和看法。
D.孔子在乡里,在宗庙、朝廷之上,与下大夫言,与上大夫言,以及君主在
朝时的表现各不相同,说明孔子是一个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善变的人。
解析 A项“深深打动了孟敬子,使他最终接受了自己的主张”原文中没有根
据;B项“孔子在使者走后,不由得对此连声称赞”错,孔子称赞的是使者;
D项“说明孔子是一个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善变的人”错,孔子这样做是循
“礼”。
答案 C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7分)
(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
与与如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整肃仪容举止,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端庄脸色神情,就会近于诚
信;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
(2)(孔子)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温和欢悦的样子。跟上大夫说话,中和
正直的样子。君主在朝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郑重而又自然的样子。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列举
B.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授:授官
C.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D.皆令归治丧, 旋起复 起:起用
解析 授:交给。
答案 B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4分)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
③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⑥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 ③是勤于职守;⑥是说于谦的高尚品德。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于谦在宣德初年就受到皇帝重视,在成阝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
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
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及时批准。“三
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
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
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
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众朝臣围打王振党羽马顺致使局面混乱的事件时,果断地设法
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倚
重。
解析 D项“设法稳住了王振”错。
答案 D
13.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摇则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
南渡的情况吗?
(2)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也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
任。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摇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在朝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大家才安定下来。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有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作用!”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