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诲人不倦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通“智”
B.有教无类 类:种类,类别
C.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厌:满足
D.述而不作,言而好古 作:创作,创造
解析 C项厌:厌烦。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亦有异闻乎 异闻:特别的听闻
B.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喜欢文学
C.予欲无言 无言:不再有所言说
D.由也兼人 兼人: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
解析 B项文学:文献。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为“熟悉文化典籍”。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兼词,之乎;B项疑问代词,什
么;C项用在主谓之间,助词/他,代词;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3分)
A.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B.告诸往而知来者
C.由也兼人,故退之 D.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解析 A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往”“来”,动词用作名词;C
项“退”,使动用法。
答案 D
5.名句填空。(3分)
(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
(2)抑为之不厌,____________,则可谓云尔已矣。
(3)子夏问曰:“‘____________,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答案 (1)习相远也 (2)诲人不倦 (3)巧笑倩兮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鲤趋而过庭 趋:小步快走
B.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远:离开,不偏爱
C.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盼:张望
D.赤也惑,敢问 惑:感到困惑
解析 C项盼:黑白分明。
答案 C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D项无以:没有用来……的。A项而: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
递进,并且。B项其:副词,表揣测,大概/副词,表希望,一定。C项之:
代词,它/助词,音节衬字,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 D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亢通过和伯鱼谈话,不仅了解了《诗》、礼的作用,而且还感受到了孔
子的伟大人格,因此内心充满了喜悦。
B.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孔子把这一道理告诉子夏后,
他立即有所领悟,受到了孔子的称赞。
C.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D.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
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
解析 “孔子把这一道理告诉子夏”错。根据原文可知,孔子并没有直接把这
一道理告诉子夏,只是讲了“绘事后素”,结果子夏自己领悟到了这一道理。
答案 B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还比不上贫穷却很快乐,富有却谦逊好礼。
(2)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史记·孔子世家》)
【注】 本文段记述孔子与弟子陷陈、蔡的故事。故事中的孔子虽陷困境仍能诵弦歌不衰,并对其持怨言的弟子批评教育,显示了孔子对自己政治主张的执著。子路等三人对孔子所问的回答,表明身处逆境对孔子主张的理解程度,三人虽师从一人,但由于出身、经历、修养不同,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阐述也不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贡色作 作:改变
B.子路愠见 愠:恼怒
C.意者吾未仁邪 意:意见
D.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顺:合乎人意
解析 C项意:动词,“想必”“猜想”。
答案 C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②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③于是乃相与发徒役
A.①指责,非难 ②掌权,当权 ③共同,一起
B.①讽刺,揭露 ②管事 ③互相
C.①讥讽,抨击 ②管事 ③共同,一起
D.①讥讽,揭露 ②掌权,当权 ③互相
答案 A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病”,名词“疾病”,用作动词,“生病”;动词,“担心”“忧
虑”。B项“然后”,都是“然后”的意思。C项“而”,连词,译为“来”;
连词,译为“就”。D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出;
用于提前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可不译出。
答案 B
13.对于孔子对待三个学生的态度,看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热情赞扬了颜回,批评了子路和子贡,相形之下,对子贡批评得更严
厉。
B.孔子热情赞扬了颜回,批评了子路和子贡,相形之下,对子路批评得更严
厉。
C.孔子对三个学生都作了批评,只是对颜回批评得很含蓄。
D.孔子对子路、子贡的批评态度相同,对颜回作了含蓄的赞扬。
解析 B项对子路批评含蓄,对子贡批评更直接、严厉。C项对颜回不是批评
而是赞扬。D项对子路和子贡虽都是批评,但轻重不同,对颜回是直接的赞扬。
答案 A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2)《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
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3)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
能保证被世人接受。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非难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发兵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曲,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我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我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拜见。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拜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忧虑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忧虑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十二 高山仰止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简单,单纯
B.子路,行行如也 如:词尾,译为“……的样子”
C.予所否者,天厌之 厌:厌弃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由:途径
解析 A项简:大,指志大。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斐然成章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B.行行如也 行行如:刚强的样子
C.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大笑的样子
D.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
解析 C项莞尔:微笑的样子。
答案 C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介词,比/介词,在;B项代词,自己;C项语气词,表停顿;D
项代词,他。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4分)
A.无所取材 B.夫子之墙数仞
C.欲罢不能 D.无得而逾焉
解析 A项“材”通“哉”。
答案 A
5.名句填空。(4分)
(1)子曰:“由也升堂矣,____________。”
(2)夫子莞尔而笑,曰:“________________?”
(3)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答案 (1)未入于室也 (2)割鸡焉用牛刀 (3)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升:登上
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诱:诱导
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由:缘由
D.多见其不知量也 多:只,只是
解析 C项由:途径。
答案 C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B项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A项奚:副词,怎么/代词,什
么。C项以:介词,用/介词,因。D项虽:连词,表假设,即使、纵然/连词,
表转折,虽然。
答案 B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使得其他弟子不再尊重子路,孔子看到后,立即对子路
的技艺客观地进行了评价,既有所肯定又指出了不足,使得大家改变了对
子路的看法。
B.子游在武城实施礼乐教化,孔子认为有些大材小用,感到好笑,可是当子
游说明了原因后,孔子立即对他加以肯定。
C.孔子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言传”,而且重“身教”;在教学过程
中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
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
D.“子之武城”一文,既诙谐又严肃。孔子平日的风趣,子游的笃信师道,
师生间的和悦宛然可见。标志着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
熟。
解析 A项“使得大家改变了对子路的看法”原文没有提到;C项“使每一个
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原文没有依据;D项“标志着
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熟”错。
答案 B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虽
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2)人纵使想自绝于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月亮又会有什么损害呢?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10.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 赋:征收赋税
B.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臧:以为善
C.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 暗:黑暗
D.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 与:赞成,拥护
解析 C项暗:愚昧不明。
答案 C
1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两个“非”字不同,两个“莫”字相同
B.两个“非”字不同,两个“莫”字也不同
C.两个“非”字相同,两个“莫”字不同
D.两个“非”字相同,两个“莫”字也相同
解析 非:形容词,错误的,不对的/副词,不一样。莫:都是代词,没有谁,
没有什么。
答案 A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4分)
A.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
B.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
C.况和非以长恶乎
D.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
解析 D项是意动用法,其余是使动用法。
答案 D
13.下列说法与子思的意见不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 )(4分)
A.用人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B.国君要明察是非,不听谄言。
C.对不察是非、不明事理、高高在上的君臣,百姓是不会赞成的。
D.不能妄自尊大,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解析 D项没有谈及“学习别人的长处”。
答案 D
14.下列说法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分)
A.苟变有将才,但因为做小吏时偷吃了别人两个鸡蛋,被卫侯弃而不用。
B.子思为说服卫侯,用木匠取材作类比,希望卫侯取长弃短。
C.卫侯听取了子思的意见,任用苟变为将。
D.子思认为卫国将一天不如一天,其理由是卫侯喜欢听好话而他的臣子喜欢
阿谀奉承。
解析 C项卫侯并未任用苟变为将。
答案 C
【参考译文】
子思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率领五百辆兵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小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乱之世,正要收罗勇猛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也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愚昧;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愚昧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赞成的。长期这样不停止,国家就不像国家了。”
子思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事出有因。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纠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纠正他们的错误。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圣母,乌鸦雌雄谁能分辨?’不也像你们这样的君臣吗?”
十三 沂水春风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在家里
B.吾与点也 与:赞成
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义
D.愿为小相焉 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
解析 A项居:闲居,平常。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D项都是第二人称代词;A项语气助词,表反诘/音节助词,表停顿;B
项因为/用,把;C项表反问语气/同介词“于”。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3分)
A.孰能为之大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解析 A项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司仪。B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D
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与“不吾知也”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不患人之不己知
C.无乃尔是过与 D.沛公安在
解析 A项是介词结构后置,B、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与所给例句相同。
答案 A
5.名句填空(12分)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而归。”
答案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
比及三年 ` 比:比较
B.异乎三子者之 撰 撰:述
何伤乎 伤:妨害
C.吾与点也 与:赞成
宗庙会同 会:指诸侯会盟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孰能为之大 孰:谁
解析 A项比:等到。
答案 A
7.下列“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如其礼乐,以(连词,相当于“而”)俟君子
B.毋吾以(因为)也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把)师旅
解析 C项以:用。
答案 C
8.下列对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五十或六十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解析 D项之:你们。
答案 D
9.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
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
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
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
解析 不是含蓄隐讳,是直接说出。
答案 D
(2)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 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
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 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
答案 D
(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解析 A项应该是“谦虚谨慎”。
答案 A
(4)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
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
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
D.大国风情,盛世缩影
答案 A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孔子曰:“大道①之行也,与三代②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③,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 ①大道:原始社会大同的准则。②三代:夏、商、周。
③分:职务。
【文旨提示】 本文节选自《礼记·礼运》。孔子在这里为人们设计了两个社会模式:一是大同,一是小康。大同,是纯理想社会,小康是以“礼”为纲纪的社会。“礼”是孔子认为指导社会的最高纲领,离开“礼”,小康社会也将不保。孔子是第一个使用“天下为公”的人,这四个字给后人留下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选贤与能 ②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A.①和,同 ②慎,小心
B.①推荐 ②认真执行
C.①赞同 ②谨慎遵从
D.①和,同 ②认真执行
解析 ①句中“与”读作yù,动词,根据句意,从本义“授予”中引申为“推
荐”。②句中“谨”,译作本义“谨慎小心”,或“谨慎遵从”似乎也可以,
但却不符文意。孔子在这段文章里,不是要人们对“礼”表面上谨慎、小心、
遵从,而是要人们在行动上认真执行。
答案 B
1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 ②
A.“亲”与“刑”相同,“正”与“著”不同
B.“亲”与“刑”相同,“正”与“著”也相同
C.“亲”与“刑”不同,“正”与“著”也不同
D.“亲”与“刑”不同,“正”与“著”相同
解析 ①中“亲”,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其亲为亲。“刑”,名词,用作
意动词,“以其仁为刑”。②中“正”,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君臣正”;
“著”,形容词,显露的意思,用作使动词,“使过失昭彰”。
答案 B
12.对“故外户而不闭”的正确翻译是 ( )(3分)
A.所以外面的窗户不关上
B.所以外面的门不关上
C.所以外面的门窗可以不关上
D.所以从外面合上门却不插上
解析 A、B、C项把“外”译为方位名词“外面”,不妥,应译作动词“从
外面关上”。“而”是转折词“却”,A、B、C项没译出,所以不符文意。
“夜不闭户”,并非说晚上不关门,而是“合上门,不插上门栓”。
答案 D
13.对“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的正确翻译是 ( )(3分)
A.如果有不执行“礼”的,有职位的就被罢免,百姓把统治者不用“礼”的
行为当做祸害。
B.如果有不从这些做起的,当官的就主动离去,众人把统治者不从这些做起
当祸害。
C.如果有不执行“礼”的,当官的就要让他离去,百姓也认为他是祸害。
D.如果有不从这些做起的,有职位的就被迫离去,众人认为他是祸害。
解析 “由此”译作“从这些”,语意含混。“这些”指代不明。结合原文,自
“此六君子者”开始到本句,孔子一直谈的是“礼”,本句是前几句的结语,
所以译文应明确译出“礼”的字样。“不由此”即“不执行”“礼”。“去”的本
义是“离开”,然而,对应下文的“殃”字,不管是“主动离开”,还是“被迫
离去”,都不如译作“罢免”“革除”更为准确。
答案 A
14.孔子认为,出现“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3分)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C.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解析 B、C、D三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
答案 A
【参考译文】
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传,和睦相处,就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以后大道消逝不见了,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各人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财物只想放到自己家里私用,自己的能力也只用来为自己效劳。天下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当作礼,把城郭护城河当作赖以防守的坚固工事,把礼义当作行事的准则,用来使君臣关系正常,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来建立法律制度,建立有关土地和住处的制度。把有勇有谋的当作贤人,立功做事,只是为了自己,不为他人,所以阴谋诡计因此而盛行,战乱也因此爆发。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不是对礼认真执行,用礼来表彰他们(民)做对了的事,用礼来成全他们(民)讲信用的事,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合于仁的行为定为法规,提倡不争,用礼指示给人民要有常规。如果有不执行“礼”的,有官职的就被罢免,百姓把统治者不用“礼”的行为当做祸害。这就是所说的小康社会。
十四 中庸之道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到达
B.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适:亲近
C.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遵循,遵从
D.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解析 A项至: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代词, “……的人”;A项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词,表疑问;
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D项助词,表停顿/语气词,表判断。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4分)
A.无适也,无莫也 B.乡原,德之贼也
C.然则师愈与 D.不得中行而与之
解析 A项中“莫”通“漠”;B项中“原”通“愿”;C项中“与”通
“欤”。
答案 D
4.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博我以文 B.孰能为之大
C.曾皙后 D.风乎舞雩
解析 B项与题干中的“狂狷”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狂狷:狂放的人,狷
介的人。大:大司仪。A项博:形容词用作动词,丰富。C项后:名词用作动
词,留在后面。D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答案 B
5.名句填空。(4分)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
(2)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____________。”
答案 (1)小人同而不和 (2)其不善者恶之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不得中行而与之 与:跟从
B.小大由之 由:遵从
C.乡原,德之贼也 贼:盗贼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讪:讥笑
解析 A项与:交往。C项贼:损害。D项讪:毁谤。
答案 B
7.关于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1)不得中行而与之 礼之用,和为贵
(2)狂者进取 恶称人之恶者
A.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之”不同,两个“者”相同
C.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不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解析 之:代词,代指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结构助词,的。者:辅助性代
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的人。
答案 B
8.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这两种人的作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
B.“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既
指处事的调和、协调,也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
C.孔子认为,被乡民视为忠厚老实的人,只会妨碍中庸之道的实行,因此应
对他们给予否定。
D.子贡和孔子所厌恶的人尽管不尽相同,可是这些人都是不合“礼”“义”
的要求,违背了中庸之道的人。
解析 A项“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错。B项“其中‘礼’是目的,
‘和’是手段”错,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C项孔子否定的是那些表面上忠厚
老实,实际上与坏人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
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样做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
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
(2)憎恶把剽窃别人的见解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知谦退当作勇敢的人,憎
恶把揭发别人当作直率的人。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曰:“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歔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曰:“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帝日:“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曰:“王爵既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一不收责 责:责罚
B.悉委诸弟 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 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 收:逮捕
解析 同“债”,债务,欠的钱财。
答案 A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 ( )(4分)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解析 ②是王弘对答的话;④是说王弘一举一动都是讲究礼仪的,⑤是说王弘
清正廉洁的。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
弘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
人撰写诗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歔欷,王
弘却没有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
在他看来,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解析 说“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理解错误。彭
城王对王弘的表现是不理解,而宋文帝认为,贤者的心境不可测度,很体谅王
弘的做法。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弘当时还处在守丧期间,却独自一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
哭泣,议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
(2)王昙首既是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梁,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
这是什么缘故呢?
【参考译文】
王弘,字休元,是琅邪临沂人。他的曾祖父王导,官至晋朝的丞相。祖父王洽,官至中领军(官职名)。父亲王殉,官至司徒。王弘小的时候就很好学,以聪慧出名,他20岁时,当上了会稽王骠骑参军司马道子的参军主簿。他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他的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等到王殉逝世,王弘就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一概不收取债款。剩下的一些产业全部托付给他的弟弟们打理。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守丧的人都不能等到服丧期满就被征召,只有王弘多次被征召都不就职。桓玄攻克了建业,逮捕了司马道子交付廷尉审讯,很多大臣与官吏由于害怕受到牵连,都不敢前来看望送行。王弘当时还在守丧期间,却独自一个人在路旁跪拜送行,攀着囚车哭泣,评论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这种做法。
宋国建立,王弘任尚书仆射,掌管吏部,兼任彭城太守。后来迁任江州刺史。他减轻赋税和劳役,百姓感到安定。永初元年,王弘因为辅佐宋武帝登上帝位有功,被封为华容县公。永初三年入朝,晋升官号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帝在会同群臣饮宴时说:“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一群人都撰写诗文,想要极力称颂武帝的功德。王弘直率地回答说:“这就是所说的天命,想要寻求它得不到,想要推开它也推不去。”当时的人都称赞王弘的回答简要而周全。
王弘熟悉了解政务,注意各种事务,能根据情况斟酌处理,每每存有宽仁公允之心。等到他的弟弟王昙首去世,文帝痛惜伤心不已,见到王弘流涕欷歔,王弘只是露出端庄的神色而已。不久彭城王刘义康对文帝说:“王昙首既是王家之宝,又是国家栋梁,王弘的表情和应有的心境并不相符,这是什么缘故呢?”文帝回答说:“贤者的心境不可测度。”王弘竟能这样得到皇上的体谅。
王弘既是众人景仰的楷模,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法。他的举止动作和文书、写法,后人都一一效仿,称作王太保家法。王弘虽然曾经当过国家重臣,但从不营求财利,去世之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自从他担任吏部尚书及担任总录尚书事,负责铨选推举官员以后,将要把功名爵位封赠给人时,每每先斥责辱骂,然后再施行加官进爵之事,假如用笑脸相迎,欢声笑语,那个人一定什么都得不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皇上的封爵既然要赐给人,我又加以抚慰,那就成了与君王分享功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奸诈事奉君主。假如来求官的人本来就没有做官的机会,既然我没有办法给他们施加恩惠,又不稍微借助和颜悦色来安抚他们,那就会结成怨恨,这本是我鄙薄所不愿意做的事。”问的人听了心悦诚服。
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文章: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指所写的文章
B.慎终追远 远:远代的祖先
C.侮圣人之言 侮:轻慢
D.樊迟问知 知:通“智”,聪明
解析 文章:文献典籍。
答案 A
2.对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 ①连词,表顺接;②连词,表原因;③动词,参与;④连词,表并列。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3分)
A.焉能事鬼 B.慎终,追远
C.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D.子不语怪、力、乱、神
解析 A项中“事”: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远”: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
中“肆”:使动用法。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不属于古汉语固定句式的一句是 ( )(3分)
A.公伯寮其如命何 B.师与商也孰贤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解析 A项中“如……何”:“把……怎么样”。B项中“与……孰”:
“与……比,哪一个更”。C项中“无从”:“没有用来……的办法”。
答案 D
5.名句填空。(6分)
(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务民之义,______________,可谓知矣。”
(3)子曰:“君子有三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2)敬鬼神而远之
(3)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季路问事鬼神 事:服事
B.夫子固有惑志 惑志:困惑
C.道之将废也与 废:废止
D.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愬:进谗言
解析 惑志:怀疑之心。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于:介词,向、对/介
词,表被动。B项以:介词,把/介词,因。D项而:表递进,并且/表因果,
因而。
答案 C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来不相信世间有鬼神,也
反对别人信奉鬼神。他的这种思想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在当时具有着积极
的进步意义。
B.孔子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借以强调参加
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
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C.孔子认为“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
在天”。
D.子夏认为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会和
天下人相处和悦而融洽,那时虽无兄弟也如同有了兄弟。
解析 “从来不相信世间有鬼神”错,孔子是相信鬼神的,只是“不语”。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公伯寮,我的力量还能够让他陈尸街头。
(2)君子做事严肃而没有过失,待人庄重而合乎礼仪,那么普天下的人就都是
自己的好兄弟。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 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特恐死岭外 特:特别
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穷:困窘
C.畏其敏 畏:敬服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解析 “特”,只是。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乘月而归 吾从而师之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解析 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句中的“而”为连词,表修饰;
第二句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
第二句中“以”为介词,“凭”。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
答案 B
1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3分)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
是苏轼的心理。
答案 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
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
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
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
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
之弊;辞简意丰,文情酣畅。
解析 “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未否定;“废卷
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
答案 B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
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2)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3)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
上天呢!
【参考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被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意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多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