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2活页 Word版含解析(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2活页 Word版含解析(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7 08:40:00

内容文字预览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B.五十而知天命
C.可谓好学也已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解析 C项,“已”通“矣”。A、B、D三项均无通假字。
答案 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 长:总是。
解析 B项,“无施劳”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的意思。施,表白。
答案 B
3.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仁者乐山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知者乐水 D.饭疏食、饮水
解析 D项,“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余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D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可谓好学也已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解析 C项,“一日”古义为“一旦”,表假设;今义是“一天”。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焉”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助词,表陈述语气。A项,兼词,“于是、于之”;B项,代词,“它”;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C
6.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7.默写出下列名句。(4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2)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8.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愿闻子之志       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
C.回虽不敏 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既:已经。
解析 C项,“敏”应为“聪敏,聪明”。
答案 C
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代词,指“车马衣轻裘”;②助词,的。B项,都是语气助词;C项,都是代词;D项,都表示转折关系。
答案 A
10.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 (3分)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 ⑤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⑥是对年轻人的告诫。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 C
11.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解析 C项,理解错误,“‘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的“一日”不是“瞬间”的意思,而是假设关系的连词,“一旦”。
答案 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三句话翻译的重点都是文言实词,注意“敝”“安”“信”“怀”“敏”“事”“斯”等词的含义。
答案 (1)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破了、坏了,我也不感到遗憾。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养护。
(3)我颜回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照你的说法实践吧!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3~17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言而可以兴邦    兴:使……兴盛。
B.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善:善良。
C.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丧:亡。
D.为君难,为臣不易 为:做。
解析 B项,“善”是“正确”的意思。
答案 B
14.下列加点字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而:连词,表假设。
B.泉涓涓而始流 而:连词,表修饰。
C.就有道而正焉 而:连词,表顺承。
D.敏于事而慎于言 而:连词,表并列。
解析 A项,“而”连词,表顺承。
答案 A
1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B.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C.敏于事而慎于言
D.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解析 C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C
1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倘若了解为君之难,那不近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2)我对做国君不觉得有什么快乐,唯一感到快乐的是我说话没有人敢违抗。
17.孔子认为一句话可以亡国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国君说错话,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反对。
【参考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 “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边界。
B.故令有所属 属:依从。
C.见素抱朴 见:看见。
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
解析 C项,见:显露、表现。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4分)
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
解析 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道可道,非常道
B.有,名万物之母
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解析 A项,“非常”在文中的意思是“不是永恒”。C项,“音声”在文中是两个词,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叫做音;简单的发音叫做声。D项,“坚强”在文中的意思是“坚固”。
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①无,名天地之始 ②同谓之玄 ③玄之又玄 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⑤行不言之教 ⑥莫之能胜 ⑦弱之胜强 ⑧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⑧/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⑦/③④/⑧ 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解析 ①⑤助词,的;②⑥代词,它;③④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助词,无实在意义。
答案 A
5.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4分)
A.名可名,非常名
B.有,名万物之母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解析 D项,为省略句,应补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其余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 D
6.默写出下列名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答案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是以圣人云 是以:因此。
B.受国之垢 垢:污垢。
C.是谓社稷主 社稷:指国家。
D.受国不祥 不祥:灾祸。
解析 B项,垢:耻辱。
答案 B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③其无以易之
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代指水柔弱的本性;④结构助词,的。
答案 A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这一章,老子以水为例,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B.老子赞美水具有强大的能量,却甘愿居卑处下的品德。
C.老子希望执政者能尚柔、居下,而且能受垢、受不祥,这样做才能有国、有天下。
D.本章中,老子感叹大道之不行,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柔能克刚的道理。
解析 D项,文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人皆知此理,只是无人肯施行罢了。
答案 D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却没有人照此去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其用不弊       弊:衰败。
B.大盈若冲 冲:空虚,不完满。
C.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恃:依仗,依赖。
D.损不足以奉有余 奉:供养。
解析 C项,“恃”应为“居功”的意思。
答案 C
12.下列语句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其用不穷 其犹张弓欤
B.损不足以奉有余 欲以观其妙
C.功成而不处 生而不有
D.天之道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分别为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B项分别为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凭借。D项分别为助词,的;代词,它。
答案 C
13.下列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B.老子认为清净中和是天下的正道。这体现了老子与世无争的思想。
C.在老子看来,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打比方,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解析 D项,“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说法错误。原文说“人之道,则不然”。
答案 D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注意关键词 “躁”、“清静”、“正”的翻译,第(2)句重在“孰”“唯”句式的翻译。
答案 (1)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
(2)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
【参考译文】
最完善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有缺憾,但它的效用却不会破败。最圆满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是不完满的,但它的效用却是无穷竭的。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好像口笨的样子。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
天地运行的道理,不就好像弯弓一般吗?弓体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弦太长了,则剪去;弦太短了,则加以增补。天地运行的道理,是取多余的去补给不足的。人类则刚好相反,很多人的行为是夺取弱小不足的资源,去供养已经强大的(人)享用。有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所以圣人做成了什么(事)也不会把它作为(侵占财物的)的依恃(而是把它们施与需要的人),办事成功而不自居,不愿意故意凸显自己的贤能。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B.曷尝不法圣人哉
C.罔罟之所布
D.阖四竟之内
解析 A项中,“匮”同“柜”;C项中,“罔”同“网”;D项中,“竟”同“境”。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曷尝不法圣人哉 法:效法。
B.为之权衡以称之 权:秤锤。
C.则是重利盗跖也 重:重视。
D.削曾、史之行 削:减除。
解析 C项,重:增益。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3分)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盗亦有道乎
B.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是乃圣人之过也
C.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D.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殚残天下之圣法
解析 B项,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A项,助词,表疑问语气;C项,助词,表陈述语气;D项,助词,的。
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A.世俗之所谓至知者
B.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C.为之权衡以称之
D.灭文章,散五采
解析 A项“世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都指“世俗之人,一般人”。B项“不行”在文中的意思是“不能成为强盗”;C项“权衡”指“秤砣和秤杆”;D项“文章”指“文辞,文饰”。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3分)
A.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C.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D.天下未之有也
解析 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答案 D
6.默写。(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人者,人恒敬之。
答案 (1)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2)爱人者 人恒爱之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攘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示:显露。
B.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擿:扔掉。
C.殚残天下之圣法 殚:害怕。
D.则天下不铄矣 铄:炫耀。
解析 C项,“殚”的意思是“尽,全”。
答案 C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介词,表处所,从;②介词,表对象,向。B项,①副词,才;②判断,是。C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D项,都是代词,指“天下人”。
答案 D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庄子“绝圣弃知”主张的一项是 (  )(3分)
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②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③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
⑤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⑥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解析 ①是老子的观点,庄子在这里只是引用这种观点,是为了说明“仁义圣智”不能向别人显示。⑥是庄子展示的“绝圣弃知”的后理想社会,不属于其主张。
答案 B
10.下列有关文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庄子认为断绝圣人,摒弃智慧,社会就会安定,大盗就能中止;丢弃那些贵重的器物,不崇尚珠宝金玉,人们就不会偷盗。
B.庄子认为是斗斛、秤杆等量器的出现,造成了百姓的争斗,要解决这种争斗,最好的办法是“掊斗折衡”。
C.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和对为统治者服务的儒家的仇恨,明确提出要折断工倕的手指,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
D.庄子认为,天下出现邪恶的原因,在于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离朱之流炫耀自己的品德和智慧,迷乱了天下人。
解析 C项,表述错误,“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才对统治者和儒家仇恨在文中没有依据。庄子的思想是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的深刻认识,与自己所处的阶层无关。
答案 C
11.把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的重点在文言实词含义的把握,注意“殚”“残”“含”“知”“德”“僻”等词的含义。
答案 (1)尽皆摧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
(2)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偏离正道之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庄暴见孟子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②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③?”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④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⑤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 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庄子。②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③诸:相当于“之乎”。④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这里泛指音乐。⑤至于此极:到了极点。这里形容痛苦之极。⑥田猎:在野外打猎。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只是,不过。
B.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 举:举起。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孰:哪一个。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为王,称王。
解析 B项,应该解释为“全、都”。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暴未有以对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B.则齐其庶几乎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C.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万乘之国
D.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不远千里而来
解析 B项分别为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第三人称代词,他的。A项均为语气词,表陈述语气。C项均为助词,的。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答案 B
14.下列各项的文言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3分)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暴见于王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C.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D.今王鼓乐于此
解析 例句和C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被动句,B、D两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15.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3分)
A.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B.“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C.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D.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解析 C项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答案 C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特殊句式“直……耳”的翻译。(2)注意关键词“之”“极”的翻译,另外注意古今异义词“至于”“妻子”。(3)注意关键词“庶几”,宾语前置句“何以”。
答案 (1)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2)我们的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让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地步啊?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儿女流离失散。
(3)我们的大王差不多没有疾病吧?为什么能演奏音乐呢?
【参考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好了吧!”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把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庄子,有这回事吗?”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好了吧!现在的音乐如同古代的音乐。”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怎么使我们到了这样极端痛苦的地步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愁眉苦脸地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怎么使我们到了这样极端痛苦的地步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民众同乐的缘故。”
“假如现在大王在演奏音乐,百姓们听到大王演奏音乐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演奏音乐呢?’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统一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