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3相关读物 Word版含解析(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3相关读物 Word版含解析(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7 08:44:39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而观其辟丸也
C.三进及溜 D.衮职有阙
解析 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
答案 A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入”应为“被采纳”;B项,“骤”应为“多次”,“假”应为“非正式的”;D项,“遗”应为“送给”。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厚敛以雕墙 ②使妇人载以过朝 ③遂扶以下 ④今近焉,请以遗之 ⑤寘诸槖以与之 ⑥倒戟以御公徒 ⑦以示于朝
A.①②⑥/④⑦/③/⑤ B.①②⑥/③⑤/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④/③⑦/⑤
解析 ①②⑥连词,表目的,用来;④⑦介词,把;③连词,表修饰;⑤连词,顺承。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未知母之存否
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伏甲,将攻之
解析 D项与例句中“之”都是代词,代指赵盾。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盛服将朝
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B.舍于翳桑
C.提弥明死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B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盛服”,穿戴好朝衣朝冠;“舍”,住宿。A项,使动用法,使……幸免;C项,为动用法,为……而死;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坐而假寐
B.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D.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解析 C项,这里是“记事的原则”;今义是文字书写艺术。
答案 C
7.填空。(4分)
《晋灵公不君》节选自《左传》,相传为____________所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与第一部国别体史书____________同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答案 左丘明 《国语》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厚敛以雕墙      雕:刻画,绘制。
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入:纳,这里指被采纳。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没有。
D.晨往,寝门辟矣 辟:打开。
解析 C项,“靡”是否定代词,不是否定副词,应为“没有谁”。
答案 C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也”都是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B项,“而”都是连词,表假设关系。C项,“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之”,①代词,指这件事;②助词,的。
答案 D
10.下列语句分别能表现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之“恭敬”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②不能体现赵盾“恭敬”;B项,②是士季的话;C项,①不能表现灵公“不君”。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D
1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B.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可见其“不君”。
C.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再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
D.为了上朝,赵盾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何等“恭敬”。这种精神连杀手麑都被感化。
解析 C项,“先委婉曲折地表扬灵公能知错改错”的不是赵盾,是士季。
答案 C
12.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第(1)句中“终”“赖”的含义。第(2)句中“患”“贼”的含义。第(3)句注意翻译出判断句的语气来。
答案 (1)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2)赵盾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钅且麑去刺杀赵盾。
(3)杀害百姓的当家人,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守信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①,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②。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夫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雉 (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不义,不昵 (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1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承受。
B.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所:处所。
C.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D.大叔完聚,缮甲兵 缮:包裹。
解析 D项,“缮”的意思是“修整”。
答案 D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介词,替、给。B项,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C项,①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处所。
答案 A
15.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公对共叔段“欲擒故纵”的一项是 (  )(3分)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②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④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⑤公曰:“无庸,将自及。” ⑥不义,不昵。厚将崩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 ②是祭仲对国事的担忧,不是庄公的言行。④是共叔段的做法,也不是庄公的行为。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 D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邑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没有得到允许。
B.当祭仲提出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再次提醒他时,他才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可见庄公既狠毒又狡猾。
D.庄公直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做内应的时间之后,才万不得已下令让子封讨伐共叔段。
解析 D项分析错误,从上文可以看出,庄公一直知道共叔段的行为,只是时机不成熟才没有攻打他,并非“万不得已”。
答案 D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度”“制”“毙”“姑”“弟”等词的含义。
答案 (1)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
(2)不道德的事做多了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3)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时倒生,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姜氏因此不喜欢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她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
等到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把制邑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姜氏就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对庄公说:“一般的城市,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市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将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来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及早作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更何况是您的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道德的事做多必然会栽跟斗,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大叔命令西部、北部边境地区违背中央听从自己的节制。公子吕(字子封)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种政权共存,对此您打算如何处理?如果想让给大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不然的话,就把他除了,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用不着这样,他会自作自受的。”大叔又把那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土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又进言说:“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广了,得到的民众也就多了。”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
大叔修葺城墙,屯聚粮食,修整皮甲武器,训练好步兵、车兵,将要偷袭国都,姜夫人准备好开城门接应。庄公打听到大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下手了!”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的人叛离大叔段。大叔段只好逃到鄢邑。庄公又领兵攻打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大叔逃亡到共国。
《春秋》上写:“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弟间如同两个国家的国君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呼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没管教好弟弟,表示这样的结果正是庄公的意愿。不说大叔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B.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C.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D.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
解析 B项,“寘”同“置”;C项,“匪”同“非”;D项,“嘿”同“默”。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   禀:承受。
B.如董狐以书法不隐 隐:隐瞒。
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 隘:险恶。
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 雪:澄清。
解析 A项,“禀”应为“遵循,秉持”。
答案 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B.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C.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
解析 D项,“烈士”古义为“有气节、有操守的男子”,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贯三光而洞九泉
A.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B.正直者,人之所贵
C.案金行在历 D.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B两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D项,动词使动用法。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因为,连词,②然而,连词;B项,①用来,连词,②因为,介词;C项,①分开,动词,②披着,动词;D项,①②都是竟然,都是副词。
答案 D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瑕:缺点。
B.恶名被于千载 被:遭受。
C.韦昭仗正于吴朝 仗:依仗。
D.窃撰辽东之本 窃:私下里。
解析 B项,“被”的意思是“覆盖”的意思。“泽被后世”的“被”即为此义。
答案 B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B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因。C项,①代词,他们的;②代词,其中。D项,都是介词,表对象。
答案 D
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 (  )(3分)
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②不违忤以受害也 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④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⑤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⑥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 ①是说人们痛恨邪曲小人,与“直书之难”无关。③是说如果“直书”,许多贼臣逆子、滛君乱主的罪行就会被公开,被万代责骂。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 D
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
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的。
解析 理解分析错误。董狐是幸运的,但不是因为孔子的赞扬,赵盾才不刁难他,伤害他的。
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是判断句,注意翻译出判断语气。第(2)句重点是虚词的用法。第(3)句是一个长句,“足以”统辖到句末。
答案 (1)那些正直的人,是人们所尊重的,因为那是君子的品德。
(2)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
(3)(人们从中)足够用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刚 说
苏 轼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以是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如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很少。
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敏:聪明。
C.既伏其辜矣 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与:参与。
解析 C项,“辜”的意思是“罪行”。
答案 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副词,竟,竟然。B项,①动词,成为,担任;②语气助词,呢。C项,①副词,将要;②连词,表并列。D项,①连词,表示转折,可是;②连词,表示承接。
答案 A
1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  )(3分)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 ⑥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解析 ①是王安石对孙介夫的评价;③是孙介夫当时的使命;⑥是苏轼对士人品格修养的结论。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解析 从文中可见,苏辙的辞官与孙介夫没有关系,孙介夫不愿出任条例司的属官是个性使然。
答案 B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以身试之”,第(2)句中“伏其辜”“我何与焉”都是翻译的重点。注意其中虚词的用法。
答案 (1)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
(2)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
【参考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他的仁爱之心大概没有了。”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而是讨厌他们没有仁爱之心。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在我仕途艰险的时候排挤我的,都是以前(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所以我知道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而花言巧语的人一定没有仁爱之心。
建中靖国初年,我从海南回来,拜见我原来的友人,问到他们的生死情况,谈论到平生所见坚毅刚强的人,有的不幸而死了。像孙介夫(名立节)那样的人,真可以算是刚毅的人了。起初我的弟弟子由担任条例司的属官,因为与同僚评议朝政观点不同自请离开。王安石对孙介夫说:“我们条例司应该录用像你一样做事开明、敏捷的人啊。”孙介夫笑着说:“您说错了。一定要录用比我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担任条例司属官的。”王安石不回答,直接走进门里,孙介夫也快步离开。孙介夫担任镇江军书记,我当时通守钱塘,往来在常州、润州之间,在京口见到孙介夫。正当新法刚刚开始实施,监司都是刚入仕的年轻人,对待官吏已经很苛刻,不再对士大夫以礼相待,却唯独对孙介夫十分尊敬和忌惮,说:“这是那位拒绝丞相不愿意担任条例司属官的人。”
谢麟掌管溪洞等地的事情,桂州守官王奇与蛮敌作战阵亡,当时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审问有罪的官吏与士兵。谢麟于是抓捕了大小官吏十二人交给孙介夫审查,打算将他们全杀掉。孙介夫坚持不可以。谢麟用言词威胁孙介夫。孙介夫说:“审案应当按事实办理,官吏更应当奉公守法。军队驻留不前是几位将领的过错。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谢麟于是上奏说孙介夫抗拒上司的命令,孙介夫也上奏说谢麟侵权管理审案的事情。刑部最后按照孙介夫的奏章定案,十二个人都免去死刑,有人只是被判贬官。我因此更相信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因一句话救活十二个濒临死亡的人呢?
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算是有许多有品德的人,可是孔子却说“没能见到刚毅的人”,这是为了说明这种人很难遇到。可是世人竟说“太刚毅的人容易被折损”!士人担忧的是不刚毅,通过长期修养来成就这种品德还担心不够,怎么担心自己太刚毅,害怕被折损呢!会不会被折损是天意,不是刚毅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患得患失的浅陋小人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