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习题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习题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5 19:2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目录
释疑解难
05
01
素养目标
02
知识梳理
03
看图说史
04
随堂练习
06
素养提升
07
拓展阅读
08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信息,知道北魏统一北方以及北魏孝文帝开始汉化改革的时间。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探究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所造成影响的分析,知道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是改革成功的关键,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知识梳理
383
前秦
东晋
以少胜多
北方
鲜卑
439
洛阳
汉化
民族交融
君主专制
看图说史
1. __________示意图
淝水之战
2.《北魏帝王出御图》
3. 民族交融现象
释疑解难
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2. 汉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民族交融进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东晋初期,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为这一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
C. 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 D. 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
D
2. 《资治通鉴·晋纪》记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淝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 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 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 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 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方式,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时期统治者“主动汉化”的是( )
A. 商鞅变法 B. 管仲改革
C. “文景之治” D. 孝文帝改革
C
D
4.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由此可见,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积极吸收汉族优秀的制度和文化,加速北魏的封建化进程。题干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立北魏皇室的正统地位,巩固统治。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5. (2021宜宾)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北魏孝文帝的意图是( )
A. 学习中原文化 B. 避免思乡之苦
C. 消灭鲜卑贵族 D. 减少洛阳人口
6.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消除汉族、鲜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交融,酝酿、培育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材料叙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影响
A
D
7. 题7图所示的坐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引入内地的,为内地人民所喜爱。这说明该时期( )
A. 政治动荡造成了人民生活困苦
B. 南北对立造成了阶级矛盾激化
C. 南方开发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D. 民族交融丰富了各民族的生活
D
8. (2021广州)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鲜卑族慕容部从历史上“消失”了,只留下“慕容”作为一个姓氏继续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 民族交融加强 B. 南北发展平衡
C. 经济破坏严重 D. 文学艺术繁荣
A
9.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
10.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以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等。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以及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
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A
二、综合题
11.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即位时,北魏立国已历经85年……但社会仍面临着诸多严重问题……当时的汉族世家显贵因怀揣着儒家文化的优越感,往往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对汉族的世家显贵也怀有敌意……双方关系逐渐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北魏统治者冯太后和孝文帝意识到:要想巩固统治,就必须改弦更张。
——尚大超《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将鲜卑族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
材料二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北朝]魏收《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鲜卑政权虽然在结构上已是汉人的政府,但是还需有效的正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政权与汉人大族融合。他一方面鼓励胡人的贵族和汉人的氏族通婚,一方面也征调汉人氏族
中有才干的人进入中央政府服务。他甚至将姓氏都做了大规模的改变,比如改拓跋氏为元氏。这使得胡人忘了他们原来是胡人,也令汉人更能接受这些外来的大族。这个工作当然得到汉人相当的支持,而汉人也贡献了相当多的力量,将汉人大族已经建立的地方政权,转变为一个中央政府可以指挥的地方政府。
——摘编自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即位时面临的主要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如何“改弦更张”?(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鲜卑族与汉族关系渐达不可调和的地步(或:民族矛盾尖锐)。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对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有什么作用?(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精通汉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为北魏孝文帝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对北魏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根据材料三,概括鲜卑族和汉人为这次改革所作的贡献,并指出改革的作用。(3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鲜卑族进行了彻底的重组工作,汉人把已经建立的地方政权转变为一个中央政府可以指挥的地方政府;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北方社会的安定。
素养提升
材料一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摘编自胡阿祥等《魏晋南北朝时十五讲》
材料二 鲜卑族“尚勇、淳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不顾民族差异而实行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的汉化改革,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客观地讲,孝文帝这一时期的改革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对鲜卑族来说却是一场灭顶之灾。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2)材料一、材料二两位学者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何不同评价?(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不一的因素都有哪些?(3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材料一的学者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二的学者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践踏了鲜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时代的变迁;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阅读
封 建 化
  所谓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中,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的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形态的转变。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就使落后的奴隶社会变为先进的封建社会。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意义甚为重大。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过程中互相吸收对方的积极因素,活跃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相互接触交流、学习共进创造了必要条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