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说:讲解。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居住。
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住:担任。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
解析 B项,“住”应解释为“停留”。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自悟:自我醒悟。
C.若住此间 此间:这时候。
D.未知根本事由 事由:原因,根源。
解析 C项,“此间”的意思是“此地,此处”。“间”不表时间,表处所。
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五祖夜至三更 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解析 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答案 D
4.下列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何以渐顿 B.大王来何操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解析 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5.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
C.(如果)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这里)。
D.何以(区分)渐(与)顿?
解析 B项,应为“当令(弟子们)自悟”。
答案 B
6.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 ( )(3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 B项,最能体现受禅宗影响,该诗原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写禅院的山光、潭影给人的感受。
答案 B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南能北秀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受:给予。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去:离开。
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宗:派别。
D.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疾:快速。
解析 A项,“受”的意思是“接受”。
答案 A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连词,和;②动词,等到。B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C项,①副词,全都;②动词,吃完,吃光。D项,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所以。
答案 D
9.下列语句中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C.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D.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解析 B项是假设关系,其余三项是并列关系。
答案 B
10.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害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密传授《金刚经》。
B.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笈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
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
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
解析 C项,理解错误,“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不是形容身体虚弱,而是说传授法器时的危险。
答案 C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的重点是对一些佛教专用词语的理解。如“法”“渐顿” “见”等。
答案 为什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的见性有快有慢,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慧能拜师
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节选自《坛经》卷二)
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却:回头。
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持:拿来。
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宿:准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发:安排。
解析 C项,“宿”的意思是“过去的”“平素的”。
答案 C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介词,表处所。B项,①副词,就;②连词,却。另注意“人即有南北”的“即”也不同于第①句中的用法,这里的意思是“是”。C项,都是“就”的意思。D项,都是“特意”的意思。
答案 B
14.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 )(3分)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解析 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 A
15.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说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解析 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
答案 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要注意疑问语气。
(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
答案 (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
(2)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
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靠在集市上卖柴为生。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B.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C.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D.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解析 C项,“直”通“值”,价值。
答案 C
2.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诣市卖之 诣:到……去。
B.而敕之言 敕:吩咐。
C.有一老人来语之言 语:语言。
D.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售:卖出去。
解析 C项,语:告诉。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连词,就。A项,代词,代沉水;助词,的。B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3分)
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B.傍人语言
C.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 D.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解析 古今都是“沉默的样子”。A项,古义:败坏了口味;今义:清爽可口。B项,古义:告诉(他)说;今义:话语。C项,古义:年长有声望的人;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3分)
A.汝马本黑 B.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D.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解析 A项是判断句。
答案 A
6.下列有关本文寓言的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渴见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切不可因为目标远大而放弃一切努力。
B.《入海取沉水》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舍大材取小用。
C.《尝庵婆罗果》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诈言马死》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自己本无可责备,但不能自欺欺人。
解析 C项的寓意是,尝试是可以的,但人不可能一一尝试,要学会类推。
答案 C
7.王维的《鹿柴》诗,笔墨之外寓有禅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他的诗里能够体现出清静虚空的心境,请默写出其中的两句。(2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诣:到。
B.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怖:害怕。
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默:沉默。
D.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复:同样。
解析 D项,“复”的意思是“又”。
答案 D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代词,代物。B项,都是连词,因。C项,都是副词,已经。D项,①与“在”构成所字结构,表处所;②表被动。
答案 D
10.下列语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诣市卖之,以其贵故,(沉水)卒无买者。
B.(那人)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在)死人中。
C.(骆驼)既不得出,以(入头瓮中食谷)为忧恼。
D.(那人)即用其语,以刀斩(骆驼)头。
解析 C项,应为:(骆驼)既不得出,(那人)以(入头瓮中食谷不得出)为忧恼。
答案 C
11.下列有关《入海取沉水》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他把沉香运回到家里。
B.由于沉香的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C.他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D.那人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解析 A项,“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是“积有年载,方得一车”,“年载”是“一年一载”的意思。
答案 A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第(1)句中,注意“傍”是通假字;“语言”是同义复用,“语”即“言”;“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白色”。在第(2)句中,“我教汝出”为省略句,应为“我教汝出(法)”;“自得”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意思是“自然”。
答案 (1)有人看了看马尾巴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
(2)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愚人集牛乳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吸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吸取。”作是念已,便捉牛母子,各系异处。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吸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众宾,或瞋或笑。
子死欲停置家中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认人为兄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摘自《百喻经》)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欲集牛乳,以拟供设 拟:打算。
B.牛乳渐多,卒无安处 卒:最终。
C.待临会时,当顿吸取 顿:停留。
D.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深:很,十分。
解析 C项,“顿”,立即,立刻。
答案 C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代词,有的。B项,都是副词,才。C项,都是动词,作为。D项,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
答案 D
1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是“愚人”被嗤笑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①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
②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吸取。
③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
④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⑤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
⑥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解析 ①看不出“愚人”之“愚”,⑥是别人对“愚人”的质问。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 B
16.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愚人集牛乳》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做事要预先准备,但准备的方法要得当,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B.《子死欲停置家中》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能采用躲避的方法处理问题,更不能一错再错,使问题严重化。
C.《认人为兄》讽刺了那些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之徒。“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一语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其心态。
D.《认人为兄》的故事中的“愚人”不同于前两则故事中的“愚人”,在现实生活中,“认人为兄”的故事更容易发生,更带有讽刺性。
解析 A项,理解绝对化,“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宜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蹴而就的”。
答案 A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吸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日日”“卒”“道异”“庄严”等词的含义。
答案 (1)我现在如果把每天吸出的牛奶储存起来,牛奶会逐渐多起来,以至无处储存,还会发酵酸坏掉。
(2)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
【参考译文】
愚人蓄积牛乳的故事
过去有一个蠢人,准备宴请朋友,想收集一些牛奶,准备设宴时用。于是他想:“我现在如果把每天吸出的牛奶储存起来,牛奶会逐渐多起来,以至无处储存,还会发酵酸坏掉。不如就放在牛肚子里装着,等到举行宴会的时候,再一起把奶挤出来。”他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捉住母牛和小牛,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一个月以后,他才举行宴会。迎接安顿好来的客人,牵过牛来,打算挤奶。可是这头牛的奶已经干瘪得挤不出来。前来的客人有的瞪着眼,有的笑话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子死欲停置家中
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旁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大大地嗤笑他,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
认人为兄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容貌端正,非常聪明,知识渊博并且很有钱财,在社会上很有地位,人人夸奖他。那时有一个愚人,看到他如此出色,就对人说他是自己的哥哥。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有钱,在急需的时候,可以借用,所以称他为哥哥。而看见他偿还欠账的时候,便又改口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旁人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奸诈之人,为何在需要钱财时,就说他是哥哥,等到他负债时,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愚人说:“我想得到他的钱财,才称他为兄长,他实际上并不是我的哥哥。如果他欠了债,我就不称他是自己的哥哥。”听了这番话的人,没有不耻笑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