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4Word版含解析(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4Word版含解析(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7 10:48:18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此之谓自谦 B.如恶恶臭
C.故谚有之曰 D.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解析 A项,“谦”通“慊”。
答案 A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一律。
B.小人闲居为不善 闲居:平时居住。
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哀矜:怜悯,同情。
D.上老老而民兴孝 老老:尊敬老人。
解析 B项,“闲居”指“独处”。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2分)
A.知止而后有定 定:决定。
B.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掩盖、掩藏。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开辟。
D.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非:不对的。
解析 A项,“定”:目标、志向;C项,“辟”:有偏向;D项,“非”:批评。
答案 B
4.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③见君子而后厌然 ④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 “焉”:①代词,这;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然”: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代词,那样。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上老老而民兴孝
A.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B.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先诚其意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6.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2分)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弟者,所以事长也。
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解析 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是判断句。
答案 C
7.填空。(4分)
(1)古代所说的“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孟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答案 (1)《大学》 《中庸》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形:表现。
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谨慎。
解析 A项,“止”,应为“最高的境界”。
答案 A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东西。B项,都是代词,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都是介词,用,把。
答案 A
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2分)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 ①不是直接阐释,⑤是“小人”的做法,⑥是从反面说明。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B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解析 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
答案 D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这三个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如“明明德”的“明”,“诚于中”的“诚”,“形于外”的“形”;以及文言句式,如“未之有也”等。
答案 (1)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3)这就是所说的内心真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扌卷扌卷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④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⑤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⑥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 ①入人:与世人和谐。②扌卷(quán)扌卷然:勤苦貌。③佽(cì)非:人名。④罢(pí):通“疲”,疲劳,病弱。下同。⑤暍 (yē)人:中暑的人。⑥龙渊:宝剑名。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荫。
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
解析 C项,“荫”应为“把……安置到树荫下”。
答案 C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B项,①连词,所以;②名词,事情。C项,①介词,跟、同;②动词,送给。D项,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答案 A
15.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2分)
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
B.罢武闻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
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
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
解析 B项,应是“罢武”。
答案 B
1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具体表现“行小覆大”“审近怀远”的一组是(  )(2分)
①扌卷扌卷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 ②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③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⑤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 ⑥武王荫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 ①是“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的人的表现;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包括正反两个方面;④只是表现田子方见到老马表示感慨,还没见到他的行为。
答案 D
1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解析 C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
答案 C
1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这三句中,翻译的重点是“小行”“大体”“尽死”等词的古今异义。
答案 (1)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2)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
(3)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参考译文】
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
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他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扇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D项,“笃”的意思是“坚持”,“措”的意思是“放下”。
答案 D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表停顿;②代词,的人。B项,①代词,他;②语气词,表推测。C项,都相当于“于”,介词。D项,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尊贤,则不惑
D.子庶民也
解析 D项,子: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子女对待。其余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亲友;B项,愚人;C项,贤人。
答案 D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B.喜恕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C.从容中道,圣人也
D.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解析 C项,“从容”在文中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慌不忙”。
答案 C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B.“大学”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
C.《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子思所作。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D.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把它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解析 D项,表述错误,是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答案 D
6.填空。(2分)
博学之,________________,慎思之,________________,笃行之。
答案 审问之 明辨之
阅读选文,完成7~11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天命之谓性      命:赋予。
B.喜怒哀乐之未发 发:发生。
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育:孕育。
D.小人而无忌惮也 惮:害怕。
解析 B项,“发”的意思是“出现,表现出来”。
答案 B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解析 B项的“之”是助词“的”,其余的三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 B
9.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解析 在所给的四个语句中,D项是承接关系,其余的是并列关系。
答案 D
10.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解析 D项,理解错误,原文“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答案 D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这三个被翻译的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也者”“矣乎”“乎”等,要辨明其用法和所表达的语气。
答案 (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3)勤奋好学就接近智了,能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原 毁①
韩 愈
古之君子②,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③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注】 ①原毁:推原毁谤的由来。②君子:文中一般指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的人。但因本文后有“今之君子”,故宜理解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③闻:名誉、声望。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其责己也重以周    重:严格。
B.究其旧,不图其新 旧:陈旧。
C.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与:党羽。
D.强者必说于言 说:通“悦”,高兴。
解析 B项,“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为“原有的(错误)”“过去的(错误)”。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B.求其所以为周公者 则知所以修身
C.其责人也详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D.其待人也轻以约 中庸其至矣乎
解析 A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的原因;……的方法。C项分别为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判断。D项分别为代词,他;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
答案 A
14.下列各项分别说明“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和“今之君子”待己“轻以约”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中的对应,B项,谈的都是待人;C项,②谈的也是待人;D项,②也是待人。
答案 A
15.对本文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树起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的产生,就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为下面的论述作了有力的铺垫。
B.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
C.本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得出“事修”与“德高”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
D.本文的对比既有不同角度的对比,又有不同层次的对比。从对象看,是将“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比;从内容看,是将“待人”和“待己”对比。
解析 作者认为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
答案 C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止步不前,岂不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
(2)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3)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
【参考译文】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去做那符合舜的行为。听说古代的圣人周公,他的做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周公的,去做那符合周公的。
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这些人却说:“及不上舜,及不上周公,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身严格而且全面吗?
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论他的今天的表现,而不计较他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恐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得的,他对待别人,却说: “能有这样,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够了。”岂不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现在的君子可不同,他责备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简少。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简少,所以自己进步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有这优点,这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有这本领,这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止步不前,岂不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
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既往,不考虑他的今天,心中惶惶不安只怕别人有好的名声。岂不是责求别人太周全了吗?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我不止一次地试验过,曾经对大家说:“某人是贤良的人,某人是贤良的人。”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不然的话,强横的定会厉声反对,软弱的定会满脸不高兴。我又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贤良的人,某人不是贤良的人。”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不这样的话,强横的定会连声赞同,软弱的定会喜形于色。
因此,事业成功诽谤便随之产生,德望高了恶言就接踵而来。唉!读书人生活在当今世界上,而希求名誉的光大,德行的推广,难极了!在位的人想有所作为,听取我的说法记在心中,那国家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