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1-15 22: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1题)
1、 人从平面镜内看到台钟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实际时间是

A.6:00 B.5:45 C.6:15 D.6:30
2、 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发生的现象是 ( )
A.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C.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D.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3、 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A.3m B.5m C.4m D.6m
4、 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小汽车前挡风玻璃并不是竖直安装的,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美观
B.可以有效减小外界噪声干扰
C.扩大视野
D.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不在车的正前方
5、 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所示.则
A.像是实像
B.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像比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要小
D.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45o
6、 在我们用点燃的蜡烛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
7、 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镜MN不动,光源S以速度2m/s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则光源S在镜中的像S′,将
A.以速度2m/s沿SO直线方向向右平移
B.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
D.以速度2m/s沿OS直线方向向左平移
8、 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面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下面关于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像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B.像向面镜的方向移动,像变大
C.像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变小
D.像向面镜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9、 如图4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 入射角是30° B.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 反射角是60° D. 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10、 在学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四位同学画出了小丑玩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四幅图画中的物、像关系符合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是
11、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取决于( )
A.镜面的大小 B.物体本身的大小
C.物体距镜子的距离 D.平面镜放置的位置
二、填空题(共5题)
1、 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6m.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了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4m,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________m.若视力表全长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________m.
2、 夜幕来临,当重庆长江大桥上的灯点亮时,长江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相交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若长江大桥下长江水深5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2m,则该彩灯的“倒影”是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距水面________m;若长江水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________m.
3、 视力检查时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间隔5m.小明准备借助一块平面镜检查视力(如图所示),则他应坐在镜前________m处.图中小明正在用手示意他所看到的“E”字朝向,其示意方向应与视力表中“E”字的实际朝向__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
4、 如图是某时刻小明家电子时钟显示的时间 ,若小明从背后的平面镜中看,时间应该是________,若从水平玻璃茶几的台板中看,时间应该是________ 。
5、 身高为170cm的同学距平面镜3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________ m,像的高度为________ m,当他以1m/s的速度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_________m/s的速度向他走来,像的大小将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共7题)
1、 如图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A的一侧进行观察.
(1)实验时用平板玻璃来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________ .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_ 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__ 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接受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 像.
2、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______(强/弱)一些;实验中某同学将玻璃板及点燃的蜡烛放置好后,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未点燃的蜡烛,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时,记录下了物、像、镜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应是________________(整理实验器材/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
3、 艺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4)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1)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
(2)我们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 关系;
(3)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4、 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1)甲图中的B表示研究对象“平面镜”,应选择________(填“梳妆用小方镜”或“平板玻璃”)来做.
(2)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中如果把平面镜向左倾斜,如图乙,实验能否成功?说出理由:________.
5、 艺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4)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①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③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cm.
6、 图17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
(1)选用直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_________;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
7、 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象是________像(选填“实像”或“虚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详解】
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图中显示时间是6:15,则实际时间是5:45,故B正确为答案.
2、 A
【解析】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成的是虚像,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同,像不变,人靠近镜面,像也靠近镜面.选项A正确.
考点:平面镜成像
3、 B
【解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详解】
人与镜距离2m,人与视力表距离1m,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m+1m=3m,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3m,所以视力表的像离人的距离为3m+2m=5m。
故选B。
4、 D
【解析】
试题分析:从车辆行驶的安全角度考虑,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即玻璃不仅透明,而且还可以当做平面镜,所以竖直安装时平面镜形成像,正好在视线的正前方,造成视野不清晰.因为玻璃既透明,又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所以当挡风玻璃竖直安装时,平面镜形成的像正好在视线的正前方,会造成司机视线模糊,形成事故;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当倾斜安装时,形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不会影响司机的视线.故选D.
考点: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5、 D
【详解】
由题,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司机借助透明挡风玻璃能看到仪表显示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因此:
A.像是虚像,故A错误.
B.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所以像与驾驶台上的仪表大小相等,故C错误.
D.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仪表在挡风玻璃上的像是竖直的,根据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45o,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 B
【解析】
试题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正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移近时,物体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也不变,故B错;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故C正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D正确;应选B.
【考点定位】平面镜成像
7、 C
【解析】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据此作出光源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如图),当光源S以2 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像点S'也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故选C。
8、 D
9、 C
10、 C
11、 B
二、填空题
1、 2 0.8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平面镜的成像特点。(1)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m,检查视力时眼睛离视力表的像距离是5m,所以人站在平面镜和视力表之间,视力表在人身后1m,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2m.
(2)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大小相等可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也为0.8m
故答案为:2;0.8.
2、 虚 12 23
【解析】
解:
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
因为彩灯距水面12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是12m,若江水再上涨0.5m,则彩灯距水面的距离为12m﹣0.5m=11.5m,那么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是11.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11.5m+11.5m=23m.
故答案为虚;12;23.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所成的像是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原理,要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2 相同
【详解】
由题意可知,视力表离镜3m,视力表的像离镜也是3m,人离视力表的像应该是5m,故人离镜子应该是5m-3m=2m;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物体偏左,像也偏左,物体偏右,像也偏右,故E字的朝向是相同的.
4、 21∶51 15∶12
【详解】
(1)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从背后的镜子中看时,左右会反过来,如图:
时间为21∶51;
(2)当从水平玻璃茶几的台板中看,上下会颠倒,如图
时间为15∶12。
5、 6 1.7 2 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该同学距平面镜3m,他的像距平面镜也是3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6m;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他身高170cm,则像的高度为170cm;
若人以1m/s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1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
则像对于人的速度是两速度之和,即2m/s.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6;1.7;2;不变.
【点评】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实验,探究题
1、 确定像的位置 到镜面的距离 大小关系 不能 虚
【详解】
(1)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这样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也能观察到B蜡烛;
(2)利用直尺可方便的测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从而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用蜡烛B代替蜡烛A,来比较物像的大小.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度不大.
2、 弱 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 垂直
【解析】
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弱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连接物体和物体的像点,发现物像连线和镜面垂直,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大小 多次进行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析】
试题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解:(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大小;(3)多次进行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点评】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有的是多次测量发现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4、 平板玻璃 不变 不成功,此时蜡烛A的像与蜡烛C不能重合
【解析】
(1)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选择玻璃板进行实验,因为玻璃板透明,能成像的同时,还能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征,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所以不管蜡烛如何移时,像的大小都将不变.
(3)因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所以平面镜向左倾斜时,像会向上移动,即像与物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像与物不会重合,所以实验不能成功.
答案: (1). 平板玻璃 (2). 不变 (3). 不成功,此时蜡烛A的像与蜡烛C不能重合
点睛: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有很多细节问题要注意,如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要用薄的玻璃板,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要注意多总结,用时则手到擒来.
5、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或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大小 多次进行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0.4
【解析】
①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成像,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实验中蜡烛B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③仅仅根据一、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
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厚玻璃板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玻璃板厚度的2倍,即玻璃板的厚度是0.8cm÷2=0.4cm.
6、 (1)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2)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不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