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21《山居秋瞑》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21《山居秋瞑》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17: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21《山居秋瞑》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山居秋瞑》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诗中景物描写细致,静中有动,寄托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深林的心愿,是山水诗中的名篇。古诗配有插图,插图上有远山、流水、竹林、三两人家,描绘了一幅山居秋瞑图。
《山居秋瞑》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选编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山居秋瞑》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物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的第一首诗,在教学时我会注重方法的渗透,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暝、浣”等2个生字,会写”孙”字。
2.进一步学习诵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古诗文的经验和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能通过预习,自己读准读通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能运用平板配合课堂教学。但对于他们来说,读懂大意,读出情感还有难度。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情景教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法完成学习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新课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孩子们,你们知道“诗仙”是谁吗?那“诗圣”是谁呢?“诗佛”又是谁呢?(王维)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写景诗——《山居秋暝》,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步骤二、读诗句,读出韵律
(一)解诗题
1.猜猜“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这个时间段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2.“秋暝”是什么意思?(秋天的傍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理解“暝”字的意思,掌握通过注释理解古诗词这一方法,为之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居”意思是住,居住。
(拓展:山居、村居、家居、客居、旅居。还有一种人住在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地方叫——隐居,“山居秋暝”的“居”就有隐居的意思。)
4.谁来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两人说)
(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设计意图】每首诗的题目是诗的眼睛,在理解古诗词内容之前,先理解题目的意思及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这样能为理解古诗内容做铺垫。
(二)初读古诗,体会韵律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欣赏山中的美景吧!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提出要求:自由朗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你觉得他读准确了吗?
(3)齐读。
2.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1)你读出了古诗的节奏,五言律诗一般按二三划分或二一二划分。
过渡: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教两种诵读古诗的方法。
(2)“停连法”(声音是停的,但气息还要连着。)
(读的时候,停顿处的声音是停的,但气息还要连着,稍微延长,留有想象的空间。比如:读“空山”时稍微延长,想象空山是怎样的?天气是怎样的?明月是怎样的?)
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平长仄短法”
①每句后半句最后一个字是——秋、流、舟、留,你们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预设:押韵;都是平声。读的时候声音延长)
平声:一声和二声
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②每句前半句最后一个字是——后、照、女、歇,你们发现这些字的读音都是几声?(“歇”在古音中是四声,所以这几个字都是三声或四声,所以都是仄声,读仄声的时候声音轻而短。)
仄声:三声和四声
师引读:老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
师引读: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法来传输教学信息,使学生由“画”入“诗”,知“情”而出,实现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的迁移,焕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激情,这一环节给学生教了两种读古诗的方法——“停连记忆法”和“平长仄短法”,体会古诗意境美的前提是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合韵味美,为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基础。
步骤三、抓景物,理解诗意
过渡:孩子们,你们读出了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1.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秋天暮色下的很多景物和人物,请用笔在诗中圈起来。
(相机板书:空山、新雨、天气、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春芳、王孙)
师引读:齐读景物和人物
2. 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1)这一个个景物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优美的水墨画中,如果你就是诗人,用你准备用你的画笔先画什么?(空山)空山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天气怎么样?
(2)一场新雨过后,空气清新,诗人陶醉在这样的美景当中,久久不愿离去,不知不觉天黑了,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每一幅图描绘的景象都是怎样的?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山来。
(4)小组汇报四幅画面
①谁能用语言描绘出这两幅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②你的描绘,正如苏轼对王维诗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也曾这样评价王维的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来观察课本中的这幅插图,你觉得画中又隐藏着怎样的一句诗呢?——生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山来。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归浣女(倒装)浣女归:浣女洗衣归来。渔舟:顺流而下,回家的渔夫。下渔舟(倒装)渔舟下
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溜而下。
3.在秋天暮色之下,一切都是那么宁静——生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在这份宁静之中,也藏着一份热闹——生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步骤四、想画面,动静交融
1.读到这里,你发现这些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引导学生聚焦景物,发现景物的不同之处:明月、松林、清泉、溪石是静态的景物:竹林、浣女、莲叶、渔舟是动态的景物)
2.明明展现的是宁静的山林景色,为什么还要写林间浣女之声、渔舟摇动莲叶的姿态呢?这不是打破了这份宁静、幽雅之美了吗?如果把这份热闹的景象删去,是不是能让这幅画面显得更宁静呢?(删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学生自由读删去后的诗句,同桌交流想法。
4.互动讨论,教师点拨:缺少了这些动态的景物,山林虽然显得宁静,但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没有一点点生机。有了浣女、渔舟的热闹,不仅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还让我们感受到画面中有动有静、有景有人,给这份恬静蕴含着一种勃勃生机。(板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使景物写的更生动形象,充满生机。
6.再读故事,读出动态美和静态美。
【设计意图】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诗歌鉴赏重在使学生体会到韵味独具、匠心独运的“诗中有画”的意境。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男女生分组想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同时用语言文字将美好的画面描述出来,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步骤五、悟诗情,诵读积累
1.孩子们,这座空山有着清新的空气,清幽的坏境,清纯的人们,你觉得它美不美?那你想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吗?为什么?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可以放下些什么?(烦恼、作业、辅导班)
2.除了你想住在这里,谁还想住在这里呢?(王维)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想法?(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诗意: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3.出示:《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但王维却想要留在这座“空山”中,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孩子们先默读一则王维的资料。
4.补充诗人创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心境
30岁考中状元,出任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师受累,被贬官。35岁时,张九龄任丞相。被提拔为右拾遗,后调任监察御史。奉旨到边关慰问将士,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40多岁时,在终南山修建了辋川别业。
5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虏,出任伪职。战乱平定后,被下狱问罪。在他被俘时写下《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表达亡国之痛,又因他弟弟的救助,才获得赦免。”
(生默读)
5.读完资料,你觉得王维为什么愿意长久居于此地呢?在这种诗画一样的环境当中,他放下了什么?(远离官场喧嚣 阿谀奉承 心官场中的勾心斗角 伴君如伴虎的官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王维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心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6. 在这诗画一样的环境中,他的心变得怎么样了?
7.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远离喧嚣、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在这样的环境中,它的心变得像月一样明亮了,像泉一样清澈了,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纯洁了,变得像浣女、渔民一样自由、安闲、淳朴了,一个字——闲。)
8.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的这种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再齐读古诗。
9.借助板书,背诵古诗(孩子们,你们会背了吗?我们来试一试,不会的背的孩子可以看书)
10.欣赏并学唱古诗
诗不仅可以读出来,还可以唱出来,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11.总结
什么是音律 就是相隔1000多年,诗人在诗中所写的优美的画面,向往的生活,表达的心迹,在1000多年以后,我们也能与诗人心心相印,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经典。阅读经典,让我们的心闲起来,阅读经典,让我们的心静起来,王维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山叫空山,这座山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步骤六、学唱诗,课外延伸
1.学唱这首歌,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
2.搜集王维的其它写景诗,体会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七、说板书设计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明月……
清幽、淡远、淳美
八、说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我的职责就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在评价中要对学生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因此在本课中,我从三个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首先,对学生进行学前评价,采用肯定性赏识性语言,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在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我适时给予学生学中评价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评或互评,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发挥所长,不断进步最后,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学后评价,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