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
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
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
D.里面煞有工夫 煞有:很有。
解析 B项,厌:满足。
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欲别求书看 别:另外。
B.只恁昏塞不通 恁:这般。
C.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
D.试自睹当自家 当:理当。
解析 D项,“当”应为“本”“此”。
答案 D
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B项,①表对象;②表比较。C项,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D项,都是介词,把。
答案 D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不得苟且放过
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解析 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B项,“苟且”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C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D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
答案 B
5.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A.蚓无爪牙之利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6.填空。(2分)
(1)孔子曰:“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如履薄冰。
答案 (1)君子喻于义 (2)如临深渊
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事已却悔,如何 已:停止。
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约束。
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留。
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免:避免。
解析 A项,“已”表示过去,是“完成”的意思。
答案 A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解析 D项,“大段”在文中的意思是“仔细”,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长距离”“长时间”或“长篇幅”。
答案 D
9.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3分)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解析 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答案 C
10.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解析 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
答案 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宋元口语),其中的“处”“极”“打叠”“克下”等,是翻译的重点。
答案 (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牧斋记
朱 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12.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间:抽空。
B.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 况:比较。
C.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诏:命令。
D.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务:追求。
解析 C项,“诏”的意思是“劝勉”。
答案 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表比较;②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B项,①表转折,②表并列。C项,均表目的,用来。D项,①第一人称,②第三人称。
答案 C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解析 A项,“事物”的意思是“尘世俗事”。B项,“措施”是动词,“实践,施行”的意思。C项,“自得”的意思是“内心的收获”。D项,“用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即“尽心尽力”。
答案 D
15.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解析 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
答案 C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力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现象,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
答案 (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
【参考译文】
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
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侯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
这样,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够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够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
孔子说:“贫穷,但快乐。”又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这是很对的。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叙述其中的缘由,并将这篇短文题写在墙壁上。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B.龙洞山农叙《西厢》
C.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D.言虽工,于我何与?
解析 B项,“叙”同“序”,作序。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丑:厌恶、憎恨。
B.非内含以章美也 章美:文章华美。
C.矮人何辩也 矮人: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
D.药医假病,方难定执 定执:固定不变。
解析 B项,章美:美好。
答案 B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B.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C.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D.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解析 B项,“道理”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是指“道学家的荒谬的说教”。
答案 B
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文假文平 B.笔之于书
C.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D.决定目之为经矣
解析 C项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其他三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C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
A.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B.言虽工,于我何与
C.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
D.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解析 A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
答案 A
6.填空。(2分)
(1)夫童心者,________,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非内含以章美也,________,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答案 (1)绝假纯真 (2)非笃实生辉光也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曷:怎么。
B.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扬:发扬。
C.非笃实生辉光也 笃:忠诚。
D.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
解析 B项,“扬”的意思是“张扬、显耀”的意思。
答案 B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表疑问;②表陈述。B项,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连词,因为。C项,①表修饰;②表顺承。D项,都是介词,表对象。
答案 D
9.下列四项中,是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B.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C.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D.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解析 李贽的《童心说》主要针对宋明理学蒙蔽人心而言的,故“有道理(道学家之说教)从闻见而入”是“童心”泯灭的主要原因。C、D两项从属于B项,从下文论述的重点也可以看出。
答案 B
10.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这篇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论文里,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观点是:“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B.李贽认为儿童之心还未受到“道理闻见”的污染,最自然,最真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真诚和自然。
C.而所谓“童心”,在李贽看来,不仅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D.李贽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
解析 A项,不正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童心者,真心也”。
答案 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绝”“一念”以及判断句式。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障”以及反问句式。
答案 (1)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纯粹是真实的,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
(2)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识义理蒙蔽了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说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知己说
刘 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①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②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说,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③,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④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做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旦受当事之知 当事:主事者、当权者。
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渎:轻慢、不敬。
C.而不绳以君臣之法 绳:束缚。
D.夫固可以礼屈 屈:屈服。
解析 D项,“屈”应解释为“使……信服”。
答案 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因为,连词;②用,介词。B项,①相当于介词“于”,表比较;②相当于“于”。介词,对。C项,都是连词,表并列。D项,①表被动;②介词,替。
答案 C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君王“得遇知己”而应持态度的一组是( )(3分)
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②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③不绳以君臣之法 ④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⑤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⑥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解析 ①④两句针对“士”而言,⑤句表明的观点相反。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说的“知己”,实际指的是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B.文章从当权者与贤士两方面去写,侧重点在贤士方面,告诫贤士出仕要保持刚正节操,不媚不谄,自负自尊。
C.对那些才智超越一般人,言行异乎寻常的贤士,当权者不能用威势去约束,而要用礼义招致,并真心以道义和他们交往。
D.文章多处用正反对比手法,使说理明白透彻。结尾作者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从而使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解析 D项,错在“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中的“已经”。结尾作者用子夏的事例,表明的是即使贤能的子夏见到“外物”都会心动,从而忧虑有志于立身之士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他们的操守。
答案 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知”的含义。(2)注意“自负” “自待”的含义。(3)注意“回”的意思和反问语气。
答案 (1)受人知遇不难,难的是怎样与知己者相处。(2)因此士人越自负,那么他人也会把自己看得越重。(3)拿着尺寸长的短绳子,去系北海的大鹏,即使想让它掉转翅膀飞回来,又怎么可能呢?
【参考译文】
韩非说:“受人知遇不难,难的是怎样与知己者相处。”可悲啊!读书人有的因为遇到了知己而名声显著,却也有得到了知己反而令自己德行亏损、名誉受辱的人,这怎么能不令人畏惧呢!
我看穆生因为楚元王忘了为他摆设醴酒就拂袖而去,未尝不责怪他不顾情面,说走就走,辜负了往日楚元王的知遇之恩。等到看见后世的君子们,当身处乡野里巷之间时,才气卓越,学识不凡,与众不同,可是一旦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就一心奔向权势名利,改变了刚正不阿的节操,谄媚奉承,讨好当权者,他们所追求的还未到手,就已经被天下人非难和嘲笑了。这之后才知道古人不肯枉屈圣贤之道来徇从私情,是善于处理和知遇者之间的关系,以保全别人和自己的完美德行。君子结交地位高的人,不谄媚逢迎,结交地位低的人,不轻慢无礼,因此天子有不可以征召的臣子,王侯有不可以屈从的士人,将军得到了只揖不拜的门客反而更受人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谗谄逢迎、当面阿谀奉承,只谋求眼前的安乐而不顾其他的一切事情,最终会让世人认为,受知遇的人徒有虚名、一无可取,而知遇他的人无知人之明,这难道是君臣遇合、宾主相宜的好事吗?
人和人之间的相知,贵在互相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不能以权势使严光屈服,因此不用君臣的法度来束缚他;孟献子有五个好朋友,家世都不如献子。因此士人越自负,那么他人也会把自己看得越重。拥有杰出的才华,得到破格的赏识,就想要顺从和取悦知遇之人,这是不以圣贤的道义要求自己,且以世俗的眼光看待赏识你的君子。
轻率结合的关系一定容易破裂,因此一段关系开始时一定要有许多困难,它的结果才能维持长久的稳定。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其中最难以权势名利使之屈服的人,莫过于侯生和毛公、薛公了。然而信陵君最后还是靠这三个人的力量才得以建功于赵魏两国并名扬天下的。唉!特别出众的人才,也不一定不能被他人所用,只是必须要以礼义来使他们信服,而不能用权势去束缚他们。拿着尺寸长的短绳子,去系北海的大鹏,即使想让它掉转翅膀飞回来,又怎么可能呢?
然而有了子夏那样的贤明,也不免外出见到富贵荣华而高兴,我实在为那些有志于修身立命的士人担忧,担忧他们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