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20: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猜猜他
是谁?
谥号忠武侯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诸葛亮
诫子书
诫子书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晓作者
晓作者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赤壁之战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sù)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六出 (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
七擒,(指平定南中时,诸葛亮六次设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
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
一心只为酬三顾; (指诸葛亮一片忠心,讨伐曹魏,是为报答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
他出山的恩情)
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夺得根据地)
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
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
诸葛亮从汉中北伐曹魏,由于征途崎岖,军队不便运输粮食,五出祁山时为了方便发明了这种运量工具,称为:木牛流马。其构造极其像牛、马。木牛流马的制造工艺是高度的国家机密,没有在民间大范围推广应用,所以,在发明人诸葛亮死后没不久,便告失传,令人惋惜不已.
木牛流马
八阵图
八阵图是一个阵法,是诸葛亮出山后自己创造的兵阵,他称之为八卦兵阵。
诸葛连弩
它是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弓箭,在当时是很厉害的武器,为诸葛亮根据旧有的技术所制成,一次可以发射十枝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孔明灯
这是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困于平阳时所发明的一种用来向救兵传递信息的空飘灯,也是热气球的起源。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给哥哥诸葛谨的信中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诸葛亮54岁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写信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背景简介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诵佳篇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1.完成下列任务:
诵佳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yín
zào
suì
(诸葛亮)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
“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诵佳篇
2. 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
其次,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
诵佳篇
3.齐读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句式上看,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对称、 匀称的感觉 ;注意押韵的字,注意反复的词, 可以读出一咏三叹的感觉,朗朗上口的味道。
解题目,
理文意

解题
诫:劝诫,告诫。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这里指信。

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带有告诫性质的信。

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解题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结构助词,的
品行操守
节俭。
宁静专一
译文
君子的品行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理文意
修养身心
培养品德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有所成
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译文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成才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理文意
必须。
成才。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悲哀
年纪
译文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变成像枯枝败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意志。
于是,就。
理文意
随同
岁月
消失。
古今
异义
一词
多义
(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非志无以成学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词类
活用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第贰课时
细品文,
理思路
1.诸葛亮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用文中词语回答)
君子
细品文
2.在文章中君子应当做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中心论点
3.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细品文
思考:《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家书,诸葛亮围绕着哪个字来劝诫的?文中与它有关的词还有哪些?

淡泊、宁静
淫慢、险躁
4.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
细品文
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先正面、后反面论证)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反面论证)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细品文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提出观点,“是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为什么”)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怎么做”——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先正后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怎么做”——“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反面论述)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殷殷期望:惜时勤学,贡献社会)
7.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细品文
知深情,
悟精神

关于诸葛亮的淡泊、简洁
关于淡泊:《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关于节俭:诸葛亮所处年代为厚葬之风盛行时期,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嘱咐后人: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资料助读: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年仅八岁,不久其母黄月英也撒手人寰。诸葛瞻自幼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 一直升到他父亲诸葛亮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诸葛瞻的最高官职为卫将军,也曾一度执掌过蜀汉的朝政,但在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汉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最终也其长子诸葛尚,双双战死在了绵竹,年仅三十七岁。
猜一猜,诸葛亮的儿子实现父亲的期待了吗?
悟精神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
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对处于终身学习时代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关于 —

悟精神
结合现实,共谈收获
— 关于 —

悟精神
结合现实,共谈收获
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有志者,事竟成。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 关于 —

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 关于 —

悟精神
结合现实,共谈收获
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什么贡献都没有。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 关于 —








悟精神
结合现实,共谈收获
警句推荐
拓展提升
1.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
忍不拔之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陆游)
3.惜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做起,切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坚定意志。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课 堂 总 结
写作思路
“静”是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他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是其反面表现。
思路:
①开头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
②接下来阐释“静”的价值,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③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的途径是学。具体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
④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⑤最后,从反面论述,要珍惜时间,有所做为。(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