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庐山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饮
酒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选自钟嵘《诗品》)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就此辞官归田,不再出仕。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他(陶潜)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从家丁脚上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数十盆花,便作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像。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主要作品
文:《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归园田居》
《饮酒》
《读山海经》
(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风格上陶渊明大多是“悠然见南山”式,表达闲适之意,也偶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寄予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饮酒》小序: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诗人表面上远离的是喧嚣的车马,实际上远离的是红尘中的 :诗人结庐于喧嚣之中,却能宁静处世,不为名利所惑,根本原因就是 :采取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
ⅱ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耿介;
ⅲ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
ⅳ唐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离骚》“招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白衣送酒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指官府给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月闲居》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
另外,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古朴的院落,摇曳的秋菊,葱茏的南山,归林的倦鸟,这便是陶翁心中清净美好的世界。此情此景之下,他悟到的真意是什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东晋时期世人重名利,文学重玄风,陶渊明其人其文其思想都不被当时人所接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懂我的人自然就明白我要说什么,不懂我的人我不说也罢。 课堂小结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虽较为浅显,但其结构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 * 他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 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只是专心地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于是否落在他人之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网上评论: 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但一杆竹管偶尔涂画的文字,却能雕镂山河,镌刻人心,这便是文人的魅力。让我们斟一碗诗歌的醇酒,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地栖居,像千年前的陶翁品味人生的悠然! 鲁迅说过:“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读山海经(其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