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联想
教材分析:《汉字的联想》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是本册美术教材中国画单元的最后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本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感受中国汉字的审美意趣,培养其热爱汉字的民族情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能为学生运用汉字的构形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将自己对汉字的认识和感受!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地表现出来提高美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汉字书写能力。对汉字所表达的意境也有了自己的理解。然而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学生还没有深入的接触与学习。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利用汉字本身的特点,运用中国画特有的方式将自己对汉字的认识和感受表现出来。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提高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继而感受中国书画创作的魅力。
学生在以往的中国画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基本的创作方法。但多数同学还停留在中锋、侧锋的简单运用,还不能大胆的进行笔墨的创新变化。不能体会中国画中笔墨变化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技法,大胆创新,创作出有新意的水墨作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用中国画的方法对汉字进行大胆的联想和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观察、分析、交流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大胆运用中国画的工具和笔墨技法,表现生动有趣的汉字形象,创作新颖的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汉字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情感的体验中增进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体验用汉字为题材进行水墨画创作的乐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利用汉字的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及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进行创作。
教具准备:毛笔、墨汁、国画颜料、生宣、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画演示象形文字激发学生兴趣,并且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看动画片,感受汉字的象形趣味,初步认识象形字。板书:汉字。
二、新授
(一)提问大家对中国汉字了解多少?由此引出讲解汉字的起源。展示图片,最早的汉字起源。人们是如何发现最早的汉字(象形字)。
(二)展示象形文字,“马、舟、牛、雨、日”等,观察字形,联想字意,猜猜它们是什么字。总结象形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板书以形表意)
(三)既然象形文字如此有趣,生动,为什么现在我们不用了呢?(学生尝试回答)
(四)教师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仅仅靠字形表达意思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汉字开始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五)播放图片,汉字的演变过程。在展示演变过程中,体会同一汉字不同字体的对比。谈一下自己的感想(中国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无论哪种字体都有自己的特点。)
(六)播放图片,让学生分析讨论是画还是字?是字念什么?是画,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它和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字和画很像,但画的线条复杂具体,字的线条简单概括。)
(七)展示图片,分析早期岩画与象形字的对比,由此引出“字由画生,书画同源”。板书:画——字——书法
三、作品赏析:
(一)出示画家古干作品《农家乐》。提问,这幅画有什么特点,在这幅画中你能找到哪些象形字,画家为什么要起农家乐这个名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出示《龙凤》作品再次点题,书画同源,请学生回答字和画之间的关系。
(二)欣赏学生作品,分析作品内容,色彩构图特点和表现技法有哪些不同?师生交流反馈。
四、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过程中讲解象形字的运用、笔墨技法、构图运用、画的内容等。
艺术实践
出示一组象形字的书法和含义,请同学们用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美观新颖又有趣的作品。教师巡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
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画面有创意?说说理由。
请同学分享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汉字进行了那些有趣的联想?运用了哪些中国画表现技法?
拓展延伸
想想一下可以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装饰在什么地方。
欣赏历代书法作品,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
汉字 联想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以形表意
画→字→书法
学生作品
书画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