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而其中小有舛漏 舛:差错。
B.多一篇之损矣 损:损失。
C.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
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奖:奖励。
解析 B项,损:危害。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绝:断绝。
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谀:谄媚。
C.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就:成就。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摭:摘取。
解析 C项,“就”的意思是“完成”。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解析 D项,“学者”在文中指“学习的人”。
答案 D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②乐道人之善也 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⑥何文人之多也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④/③⑤/②⑥
解析 A项,分类正确:①④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结构助词,的。⑤代词,指书。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C.泣孤舟之嫠妇
D.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解析 例句中的“襟裾”为名词作动词,只有A项中的“水”是名词作动词,B项中的“观”为动词作名词,C项中的“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中的“上”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A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有益于将来
C.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解析 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只有D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7.填空。(2分)
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有“有亡国,有亡天下……”的论述。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论述归纳成八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 以下:以来,以后。
B.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识:器量与见识。
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提奖:提拔奖励。
D.谓文章止于润身 润身:粉饰自己。
解析 D项,“润身”在文中的意思是“使自身受益”。
答案 D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副词,本来;②动词,加固。B项,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C项,都是连词,却。D项,①连词,到;②副词,来得及。
答案 C
10.下列对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B.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C.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D.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说话做事诬陷人,何能希望多名誉。
解析 D项,“行身陷不义”的意思是“行事立身陷不义”。
答案 D
11.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入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
B.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
C.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
解析 A项,“提出论点”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中心论点隐藏在作者引用的诗文言语中,而不是在开头就提出的。
答案 A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翻译时要把握关键实词的含义,如“器识”“号”“观”“润身”“及物”等。
答案 (1)读书人应当以器量与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2)认为文章只能使自身受益,政事可以恩及万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廉 耻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①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②,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③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④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日知录》卷十三)
【注】 ①兔苴:粗野。②刍荛: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泛指乡野之人。③金鐻(qú):金属制的耳环。④河壖(ruǎn) :河边的空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弃礼义,捐廉耻 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致:招来、使……来。
C.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推崇,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一概。
解析 B项,“致”的意思是“达到,求得”。
答案 B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副词,就;②副词,才。B项,①语气副词,岂;②代词,他的。C项,都是介词,把。D项,①介词,从;②介词,比。
答案 C
15.下列各项中,全都说明“耻尤为要”的一项是 ( )(3分)
①廉耻,立人之大节 ②不耻则无所不为 ③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④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⑤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⑥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解析 ③是说明为什么“弃礼义,捐廉耻”的时间之久。⑤⑥两句说明“贪”的危害。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A
16.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B.作者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礼义廉耻就开始被抛弃。但是在那昏聩的时代,仍然不乏清醒之人,像《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即为其一。
C.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引用了《吴子》《尉缭子》《后汉书》中的语言或故事,并由此对辽东之事生发感慨。
D.作者认为杜甫的诗句“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句的“廉颇将”应为“廉耻将”,是杜甫对边关将领应有不贪之心和廉耻之行的呼唤。
解析 D项,理解错误,原文有“诗人之意,未必及此”。
答案 D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有两个介词结构后置句和一个感叹句,这是翻译的关键点。第(2)句中注意反问句的翻译。
答案 (1)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
(2)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
【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的评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何况身为大臣若是没有什么不贪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哪有不混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道理呢?可是在这四个纲纪当中,知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孔子在谈论士人的道理时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羞耻之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是没什么事情会感到羞耻的。”他们会这么说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到了违背礼节损害道义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于没有羞耻心啊。所以身为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心,这可说是国家的耻辱。
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道衰退,正道也没落了,背弃礼义,舍去廉耻,不是一天一夜的缘故所造成。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我最近阅读《颜氏家训》,其中有段内容说:“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纪已经十七岁了,略微懂得一些书表奏章,教他说鲜卑话,以及弹奏琵琶,也快要熟练理解了,凭着这些本事,去侍奉王公卿相,没有不疼惜他的。’我当时低着头不回答。真是奇怪啊!这个人这样教导孩子!倘若用这种卑鄙的方式,去换取富贵,如果循着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能够求得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可叹啊!颜之推是因为没有办法避免,才在混乱的时局中做官,尚且说出这番话来,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羞愧吗!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需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谈就能攻战,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了。”而太公对武王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么!”《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他上等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张奂)把酒洒在地上说:‘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
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木材,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从此以后北方防御侵掠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便会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儒者欲尊德性 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 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 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而为经世之书 ②圣如孔子,言为天铎
B.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
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②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②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解析 A项,①动词,写作;②动词,是。B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
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解析 A项,“行事”,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B项,“干戈”,文中是动词,动干戈。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彼不事所事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后人贵经术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晋灵公不君
解析 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君”的用法与之相同。A项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B.我欲托之空言
C.戍卒叫,函谷举
D.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解析 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为省略句。
答案 B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切:切合。
B.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究:考究。
C.知史学之本于《春秋》 本:根本。
D.不特无门户可持 特:只是。
解析 C项,“本”在此句中是动词,意思是“发源、来源”。
答案 C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3分)
A.①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②言虽工,于我何与
B.①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②不得苟且放过
C.①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②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D.①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②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
解析 A项,都是连词,虽然。B项,①副词,尚且;②副词,暂时。C项,①兼词,之于;②各位。D项,①副词,才;②判断词,是。
答案 A
8.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作者从正面说明“不可以空言讲”的一项是 ( )(3分)
①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②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③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④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⑤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⑥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第②句是从侧面说明“空言”被讥,第⑤句说明“朱陆”徒争“空言”。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 C
9.下列对有关文句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论,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
B.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讽的原因是那些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的儒生,只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
C.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误区。
D.作者认为,浙东学术各派虽然源流不同,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但他们的卓异处是有各自的事可做。
解析 D项,分析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应为: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
答案 D
1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要翻译的两句话,都是判断句。第(1)句要注意“贵”“即”的意义和用法,第(2)句要注意“究”“纷纶”“腾空言”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 (1)后人看重经术,认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了。(2)推究他们争论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沸沸扬扬地争论空话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岂其虑之未周与?
虑: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求: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幾:通“机”,机会。
解析 B项,“惩”的意思是“警戒”“借鉴”;C项,“求”的意思是“寻找”;D项,“幾”的意思是“先兆”“预兆”。
答案 A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解析 A项,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比。B项,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一般的领属关系;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但是。D项,①代词,他的;②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答案 C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解析 A项,“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B项,“活人”:古义,救活别人;今义,活着的人。C项,“不肖”:古今意思相同,都是品行不好,没有出息。D项,“笼络”:古义,包揽;今义,拉拢。
答案 C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第一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第三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解析 C项,理解错误,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答案 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句中“而”表转折,“汉祚”即汉朝的帝位。第②句中关键是虚词的用法。第③句,第一个分句是反问,第二个分句是判断,注意表达这两种语气的虚词“岂”和“乃”,还有“活”的特殊用法。
答案 (1)以为这样天下太平无事了,可是王莽终于夺走了汉朝政权。
(2)唐太宗听说有个姓武的人,将来要杀害他的子孙,就寻找那些有嫌疑的人,尽数除掉。
(3)难道他们善于救活他人却拙于救活自己的儿女吗?这是因为他们只善于谋求人事而拙于谋求天意啊。
【参考译文】
思考治理天下存亡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难以处理的事情,而忽略了那些容易处理的事情;防备那些可怕的事情,而遗漏了那些不被怀疑的事情。可是,祸患常常在被忽略的事情之中发生,动乱常常发生于不被怀疑的事情上。这难道是他们考虑还不周全吗?这是由于考虑所能作用到的,是人事上应有的情形,而出于智力所不能达到的地方,那是天意。
秦国强盛的时候,消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秦始皇以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势力的强大,于是改变分封诸侯的做法而代之以郡县制。正当他以为从此可以不再动用武力,皇位可以世代相传时,却不料汉高祖刘邦崛起于田野之中,最终推翻了秦朝。西汉高祖鉴于秦朝王族势孤力单,于是大封诸子及兄弟为诸侯王,以为同姓血缘亲族可以世代相传不会有变故了,却没有想到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产生了纂位弑君的图谋。西汉武帝、宣帝以后,逐渐割解各诸侯王的土地,削弱分散了他们的势力,以为这样天下太平无事了,可是王莽终于夺走了汉朝政权。汉光武帝借鉴汉哀帝、汉平帝灭亡的祸患,曹魏政权借鉴汉朝的灭亡,晋朝又借鉴曹魏政权的灭亡,他们各自借鉴了前朝灭亡的缘由,制定了防备的措施,然而,他们的灭亡,都超出了所防备的范围以外。唐太宗听说有个姓武的人,将来要杀害他的子孙,就寻找那些有嫌疑的人,尽数除掉,然而武则天日日在他身边侍候,却没有被觉察。宋太祖看到五代时各方藩镇势力膨胀足以挟制君主,就全部解除了武将们的兵权,使他们势力变小,容易控制,然而,没有想到他的子孙,终于遭受敌国的逼迫。这些帝王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冠盖一代的才能,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征侯,想得很详尽,防备得十分周密。但是,他们在这方面考虑详尽周密,却在那方面发生祸患,终于发生战乱直至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智慧只可以谋求人事的成功,却不能用它来谋求天意啊。良医的儿女,大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儿女,大多死于魔障。难道他们善于救活他人却拙于救活自己的儿女吗?这是因为他们只善于谋求人事而拙于谋求天意啊。
古代的圣明君主,他们懂得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智慧谋略所能用全,不是法令权术所能控制的,因此不敢肆无忌惮地使用阴谋诡术,而是积聚最大的诚心,使用崇高的品德联结天意,使上天眷顾他们的德行,就像慈母保护乳儿一样,不忍心撒手不管。因此,他们的子孙中,虽然有极其愚笨不成器而足以亡国的,而上天终于不忍心立刻让他们的国家灭亡,这就是他们思虑深远的地方。如果自己不能感动上天,而想凭借小小的智谋,驾驭控制人事,还想一定使自己的后代不发生危亡,这在情理上都说不通,又哪里能符合天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