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遽:立刻。
B.然二者颇难分别颇:很。
C.稼轩之词豪豪:豪迈。
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衡:衡量。
解析 A项,遽:匆忙,草率。
答案 A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由分:区别。
B.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树立:建树。
C.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阑珊:辉煌。
D.无矫揉妆束之态 妆束:妆扮。
解析 C项,“阑珊”的意思是“稀疏”“将近”。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析 A、C、D三项中的“为”都解释为“是”;B项中的“为”解释为“被”。
答案 B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白鸟悠悠下 B.昨夜西风凋碧树
C.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解析 B项中“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C、D三项中加点的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
5.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3分)
A.采菊东篱下
B.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C.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D.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解析 A项为省略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一般陈述句,D项为状语后置。
答案 B
6.下面的诗句属于“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 )(3分)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解析 D项,“共远”“同孤”有“我之色彩”,即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倾向。
答案 D
7.默写下列名句。(6分)
(1)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宋祁《玉楼春》)
(2)沙上并禽池上暝,______________。(张先《天仙子》)
(3)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4)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5)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
答案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云破月来花弄影 (3)昨夜西风凋碧树 (4)衣带渐宽终不悔 (5)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处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B.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C.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D.境非独谓景物也
解析 C项,“色彩”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主观情绪”。
答案 C
9.下列境界中,是“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 )(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解析 D项,诗人用春雨中的梨花比喻泪眼婆娑的寂寞玉容,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故属于“有我之境”。其余三项属于“无我之境”。
答案 D
10.下列诗句中,不属于“乐景写哀情”的一项是 ( )(3分)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 A项,所写之景均为衰败枯索之景,所抒之情亦为离别悲凉之情。故A项为哀景写哀情。
答案 A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B.作者借宋词中的语句来谈治学的三境界,这三种境界,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乃至人生的规律性问题。
C.“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境地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都能给人以美感。后者“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D.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崇尚“真”则是他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只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解析 D项,分析不全面。原文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答案 D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邻”“故”等词。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由动之静”四个字。
答案 (1)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2)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情采(节选)
刘 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①;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②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③,五音比而成韶夏④,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⑤;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⑥,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节选自《文心雕龙·情采》)
【注】 ①《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 (kuò):去了毛的皮革。②质待文:这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③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半白半黑的斧形。黻: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④五音:宫、商、角、徴(zhǐ)、羽,指作品的声韵。包括《乐府》篇“声为乐体”“诗声曰歌”的“声”,和《声律》篇讲的宫商声韵。比:缀辑。《韶(sháo) 》:舜时的乐名。《夏》:禹时的乐名。⑤丧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话不应有文采。《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ī),礼无容,言不文。”⑥五千精妙: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1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水性虚而沦漪结 结:集结,形成。
B.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资:本质,原本。
C.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名:显著,明显。
D.神理之数也 数:定数,必然。
解析 B项,“资”的意思应该是“借助,依靠”。
答案 B
1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B.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C.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D.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解析 A项,“文章”古今相同。B项,“综述”在这里的意思是“抒写”。C项,“彪炳”在这里的意思是“文采焕发”。D项,“精妙”在这里是名词,意思是“精妙的言辞”。
答案 A
15.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②夫水性虚而沦漪结
B.①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②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C.①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
②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D.①绮丽以艳说
②藻饰以辩雕
解析 A项,①转折连词,“然而”;②是承接连词,不用翻译。B项,都表示陈述语气。C项,都是助词“的”。D项,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用来”。
答案 A
1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段文字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B.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质决定的,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它为情志服务。
C.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第二是表声的创作;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
D.刘勰认为体会《孝经》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就明白应该怎样学习语言了。
解析 D项,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到达了极点了”。
答案 D
1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非采而何”是反问句,意思是“不是文采是什么”。第(2)句中“疾”的意思是“痛恨”,“信”的意思是“真实”,“五千精妙”是指老子的《道德经》5 000余字的华美的言辞。
答案 (1)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
(2)老子痛恨虚伪,所以他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
【参考译文】
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便能开放花朵,可见文采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物。虎豹皮毛如果没有花纹,就看不出它们和犬羊的皮有什么区别;犀牛的皮虽有用,但还须涂上丹漆才美观,可见物体的实质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至于抒写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绘事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然后组织成辞句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文采繁茂的缘故。
所以,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颜色而成的;第二是表声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成的;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各种颜色互相错杂,就构成鲜艳的花纹;各种声音互相调和,就构成动听的乐章;各种性情表达出来,就构成优美的作品。这是自然的道理所决定了的。
如《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老子痛恨虚伪,所以他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始于困者终于亨 亨:通达。
B.目击之而身历之 历:经历。
C.以写故国之戚 戚:悲戚。
D.自律的也 律:规律。
解析 D项,“律”的意思是“约束”。
答案 D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遽:立即。
B.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袭:沿循。
C.逮于周秦诸子之书 逮:及,到。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俟:等待。
解析 A项,“遽”的意思是“就、遂”。
答案 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①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
②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
③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
④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⑤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
⑥而惩黛玉之孤僻
⑦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
A.②④⑤⑥⑧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⑦⑧ D.②③④⑥⑧
解析 ①“世间”在文中的意思是“现实”的意思。⑤“盲目”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可知,不可预料”的意思。⑦“非常”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寻常”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程度的副词。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3分)
A.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
B.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C.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
D.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解析 B项,使……休息。A项,历,经历;C项,索,寻找;D项,亲,亲近。
答案 B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惧祸之及
A.由叔本华之说 B.一朝而舍之
C.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 D.宝玉之于黛玉
解析 D项与例句“之”都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C两项“之”为结构助词“的”;B项“之”为代词。
答案 D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 ②然以笃好深嗜之故 ③亦每以余事及之 ④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⑤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⑥其亦足以自立矣 ⑦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A.①②④/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⑥/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 ①②是介词,因为;③介词,在;④介词,用;⑤⑥⑦连词,用来。
答案 B
7.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
B.《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C.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D.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解析 C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 C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 8~12题。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几几束之高阁 几几:几乎。
B.无虑百数十家 无虑:大约。
C.皆采取而假借之 假借:借用。
D.取《离骚》乐府之神理 神理:哲理。
解析 D项,“神理”应为“精神、理念”。
答案 D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
②而不为古人所束缚
B.①然以笃好深嗜之故
②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
C.①尝于胸中设一诗境
②今之世异于古
D.①皆采取而假借之
②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解析 A项,①动词,写;②介词,表被动。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表比较。D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
答案 B
10.下列语句编成四组,能具体体现黄遵宪在诗歌方面主张的一项是 ( )(3分)
①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 ②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③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④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⑤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 ⑥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
A.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⑤⑥
解析 ①是作者希望,既不具体,也不属于诗歌方面的主张。⑥是作者希望可以达到的结果。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 C
11.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人从少年开始学习作诗,后虽为官四方,到处奔波,却每每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这是介绍《人境庐诗草》诗集内容的由来。
B.诗人认为,在古代的诗人中,能称得上专门名家的,大约有数百家。想抛弃古人的糟粕,而不被古人所束缚,是很困难的事情。
C.在“诗境”“取材”“叙事”三者中,“诗境”强调语言体式和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取材”和“叙事”强调内容方面的问题。
D.诗人认为,古代诗人“不名一格,不专一体”,今人的诗歌也应熔炼出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独特的体式,“要不失乎为我之诗”。
解析 C项,“取材”和“叙事”强调内容方面的问题,理解错误。从下文“未辟之境”一句可以看出,应包括“意境”方面的问题。
答案 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笃”“好”“深”“嗜”和“及”的意义,另外两个“之”字的用法也要注意区别。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诚”“遽”“跻”“自立”的意思,以及“矣”所表达的语气。
答案 (1)然而因为深深喜好的缘故,也每每在业余做诗。(2)果真像这样,未必就能达到古人的境界,但那也足以使自己立身于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⑥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也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 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ɡ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③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④ 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⑥荐绅:士大夫。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诋毁。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薄:减轻。
C.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敬重。
D.予谨识之 识:记述。
解析 A项,“诋”在文中应解释为“指责、斥责”。
答案 A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②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B.①发乎情,止乎礼义
②其能遗也之乎
C.①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②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①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
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解析 A项,①形容词词尾;②连词,表转折。B项,①介词,相当于“于”;②语气词,表反问。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D项,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的。
答案 C
15.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解析 ①是写沈君以敢于直谏著称。④未涉及“内容”。⑥是写沈君诗文的影响。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 B
1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军功的种种现象,表明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 A项,“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说法错误,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A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三个古今异义词“稍稍”“煽构”“作”。第(2)句注意“寒”、“跃”是使动用法。
答案 (1)这些作品渐渐流传下来,朝廷上下深感震撼和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诬陷,沈先生的杀身之祸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胆寒,令塞外战士的战马腾跃。
【参考译文】
沈青霞先生以锦衣经历的身份上书皇上,指责宰辅,宰辅非常痛恨他。正想极力陷害他罗织罪名的时候,幸亏皇上仁爱圣明,特地减轻了对他的处分,将他流放至边塞。在这个时候,沈先生敢于直谏的名声已经天下知闻了。不久,沈先生就拖着家累携妻带儿迁居塞外。正碰上北方的敌寇屡次向内地进犯,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官吏束手无策,关闭了城垒,任凭敌寇任意进出侵扰,连放一箭抵御入侵者这一点也做不到。甚至等到敌寇退兵后,他们就割下中原阵亡战士及在田野赶路人的耳朵去冒功。那时父亲哭儿子的、妻子哭丈夫的、哥哥哭弟弟的,到处都是,他们又无处可以控告。沈先生对上既痛恨边防的日益松懈,对下又痛心将士们一天天随意杀戮百姓,欺骗朝廷,经常流泪叹息。他就将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寄托在诗歌文章中,以排遣自己的襟怀。文集中所载诸作就是这类作品。
沈先生本来就因为敢于直谏而名重一时,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对时政又常加讥刺。这些作品渐渐流传开来,朝廷上下深感震惊和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诬陷,沈先生的杀身之祸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沈先生死后,那些曾一起群起进谗陷害沈先生的军事长官们,不久也因犯了罪被罢官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那位仇视沈先生的宰辅也被罢了官。于是沈先生的学生给谏俞君将先生平生所写的诗文收集编为若干卷刻印流传。沈先生之子以敬,来请我写篇序文置于卷首。
我读了沈先生的著述后写道:像沈先生这样的人,岂不就是与古代仁人志士一脉相传的吗?孔子删订《诗经》,从《小弁》的怨恨亲人、《巷伯》的讥讽谗人诸篇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高人、愤世之士等人的作品,一起被收入“国风”,被分入“小雅”一类中的,篇目多得数也数不清。难道这些作品都是合乎中正和平的诗教吗?但是孔子却不轻易地删去它们,正是因为哀怜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推崇他们的志向的缘故,也就是“发自内心,又能以礼义加以约束”“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我曾经按次第考察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好像多怨愤之情,伍子胥的劝谏之辞好像多警告威胁的口气,贾谊的奏疏好像很激愤,嵇康的诗好像很愤懑,刘/的对策好像很激切刚直。但是如果按孔子删订《诗经》的原则去编集他们的作品,看来也未必不能收录它们。沈先生死后,天下的士大夫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沈先生,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唉!文集中所载《鸣剑》《筹边》等篇,假如让后人读了,足以使奸臣贼子胆寒,令塞外战士的战马腾跃,而激起同仇敌忾的意气,这是必定无疑的。有朝一日朝廷采集民间风谣的官员出巡各地看到这些作品时,难道能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把这层意思记录在此。
至于沈先生作品的文采辞藻漂亮与否,以及是否合乎古代作家的写作规范,那些都不是用来议论沈先生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加论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