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3 第五单元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必3 第五单元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5 18: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有留下皇陵的朝代,给后世留下无数千古谜团。特别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葬身地更是谜中之谜:鄂尔多斯草原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敖包上的成吉思汗陵,也只是衣冠冢。成吉思汗到底埋在哪里,曾经有100多个考查队寻找过,至今仍是个谜……
文化交流与传播
2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你知道扑克牌“梅花K”的原型是谁吗?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3
目 录
CONTENT
一、亚历山大远征:
造就希腊化时代
二、蒙古三次西征:
推动东西方交流
成吉思汗
亚历山大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今天我们以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为例,学习了解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亚历山大远征

“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简单了解亚历山大远征
2. “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
(空间) (时间)
欧亚非 约300年
“化”——表示过程、体现渐进性的特点
“希腊化时代”:指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时间角度)
“希腊化世界”:亚历山大帝国在他去世后分裂成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统称“希腊化世界”(空间角度)。
概念解读
1.亚历山大远征
(1)时间:公元前334年
(2)概况: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马其顿原为巴尔干半岛北部的王权国家,公元前4世纪中期,腓力二世强化王权,加强国家统一,并组建了一支以骑兵和步兵为主力的庞大军队,为亚历山大创建帝国奠定基础。公元前334年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越过赫勒斯庞特海峡,开始东征波斯帝国。他首先占领小亚细亚,随后向叙利亚推进,在伊苏斯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统率的大军。此后,亚历山大历经数年征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希腊文化随之东传。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前334年
前323年
前30年
亚历山大远征时期
“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世界”
“希腊化世界”时期
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直到前30年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兵败自杀为止,历经275年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
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
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时,中国还处在战国后期,东西方的共同点都是在征战······
印度河流域
小亚细亚
波斯
马其顿
希腊城市底比斯被夷为平地
腓尼基名城推罗大屠杀
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遭到劫掠,波斯王国被烧毁
古希腊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亚历山大远征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
一、亚历山大远征:造就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
12
希腊城市底比斯被夷为平地
腓尼基名城推罗大屠杀
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遭到劫掠,波斯王宫被烧毁
中亚:屠杀 迁移
2. 影响(文化):
(1)破坏性:
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引发文化冲突,造成文化断裂)。
希腊城市
底比斯
被夷为平地
腓尼基名城推罗
大屠杀
波斯古城
波斯波利斯
遭到劫掠,
波斯王国
被烧毁
希腊文明
埃及文明
波斯文明
印度文明
征服地区被严重破坏,文化发展进程被打断
埃及文明
印度文明
希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亚历山大
帝国疆域
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该如何维系统治?
种姓制度?(雅利安人之于古印度)
宗教?(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帝国)
法律?(罗马帝国)
统治方式: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分封式政体or集权式政体
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
在波斯,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沿用帝国制度,推广波斯礼仪,鼓励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一、亚历山大远征:造就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
16
2. 影响(文化):
(2)建设性:
①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埃及
文明
希腊
文明
两河流
域文明
印度
文明
②促进了“希腊化时代”到来。
统治政策: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在波斯,以波斯帝国正统人自居,沿用波斯帝国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穿波斯服装,推广波斯礼仪; 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因袭旧制 巩固统治)
17
一、亚历山大远征:造就希腊化时代
知识拓展:亚历山大远征影响(结合纲要下第2课内容)
1.政治方面:一方面,亚历山大远征给当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君权神授、行省制等);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2.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致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远征使东西方文化大规模地冲突和交融,这使得富裕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的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
4.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狭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义的目光看待世界和他人。
材料一:
在东征基本结束后,亚历山大曾把那些在东征过程中建立的新城市和占领的地区的总督们的孩子,大约有三万多人招到苏萨,给他们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军训制度进行训练,并将他们称为他的“继承人”。
—— 李金凤《论希猎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亚历山大采取了一项非常大手笔的文化融合举措。这时亚历山大娶了大流士的女儿为妻(亚历山大的另一位妻子是巴克特里亚公主克罗珊娜)……由他主持让9000名士兵娶东方妇女为妻子。这就是著名的“东西方联姻”。
—[英]J.M.罗伯茨 O.A.维斯塔德 著 《企鹅全球史:古典时代》
目的:与东方贵族联合,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帝国稳定;赢得当地人支持,缓和与征服者之间的关系。
影响: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稳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亚历山大此举的目的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19
一、亚历山大远征:造就希腊化时代
(二)希腊化世界及时代:
1. 概念:
(1)“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空间角度)
(2)“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前334年)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前30年)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时间角度)
“希腊化”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仿效希腊”。描绘这一时代的一个很恰当的说法就是,它是把希腊的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东方非希腊世界的一个时代。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著董仲瑜等译《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上》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去世
希腊化时代
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前323,亚历山大去世,帝国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国家,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从亚历山大远征(前334)到罗马帝国屋大维征服托勒密(前30)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称为“希腊化时代”。
出现了东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融合
22
一、亚历山大远征:造就希腊化时代
(二)希腊化世界及时代:
2. 表现:
(1)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②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学思之窗】
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给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
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摘译自《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纸文献》英文版
思考: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①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②这个人强调自己是希腊人,对方是埃及人,意在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试图从国王那里获得有利的判决。
23
一、亚历山大远征:造就希腊化时代
(二)希腊化世界及时代:
2. 表现:
(2)促使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亚历山大灯塔(毁于地震)
亚历山大图书馆
现代英语博物馆Museum一词,来源自古希腊语Μουσε?ον,意即供奉文艺女神缪斯的庙宇。古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分管史诗、历史、音乐与舞蹈等多种艺术,供奉缪斯的庙宇,即是古希腊人用以展示文艺藏品的场所。
①希腊化城市的兴建: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②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2、文化
①建造希腊风格的城市,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②亚历山大图书馆想象图
亚历山大图书馆拥有当时最丰富的希腊古籍收藏,吸引无数学者前来研究,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熔炉。
欧几里得
阿基米德
埃拉托斯提尼
一、亚历山大远征:造就希腊化时代
(二)希腊化世界及时代:
2. 表现:
(3)传承古希腊文化,促进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25
阿基米德
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
杠杆原理
浮力原理
文化成就
埃拉托斯提尼
①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
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为赢得埃及人支持,有意戴上传统的法老王冠。
法罗斯灯塔
皇宫、缪斯宫、图书馆
亚历山大运河
赛拉比斯神庙
注释:
缪斯:古希腊掌管艺术和科学的神
赛拉比斯:古埃及神
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接受东方文化
一、亚历山大远征:造就希腊化时代
(二)希腊化世界及时代:
2. 表现:
(4)希腊化对西亚、北非地普通民众和农村区影响有限。
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历史纵横】【史料阅读】(P63页)说明了什么?
当地人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之间相处并不融洽;
西亚、北非存在普遍抵制希腊化的现象;
希腊文化对普通民众影响不大。
28
希腊文化主要在城市和统治阶级传播, 普通民众并未受到希腊文化太大影响,而且对于其统治,不太满意
①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总结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问题探究:
罗马人很早就接触到希腊文化,拉丁字母就是他们改造希腊字母的结果。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大约100年后,又征服了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南部,把马其顿和希腊都变成了罗马的行省。但在文化上,罗马人更愿意拜希腊人为师,学习希腊文化。如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
同样是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罗马人本来是胜利者,为什么也甘愿学习希腊文化?查找资料,看看罗马人如何借鉴希腊文化,并谈谈你对贺拉斯这句话的理解。
只有相互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遍布欧亚非的希腊式雕像,三地信奉着希腊神话中的神
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
埃及亚历山大港
埃及卢克索城
印度地区残存的希腊式建筑
《选择性必修三》: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位于尼罗河河口,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公共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 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险家提供的资料,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另外,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如过去一样,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探究学习】亚历山大及其继任者统治时期,近中东地区迎来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交流,史称“希腊化时代”,结合材料,概括希腊化世界的文化面貌。
①民族交融
②生活方式改变
③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④公学兴盛
⑤文化交流,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⑦广大乡村的普通民众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⑥西亚、北非文化依旧有重要影响
材料一:希腊化世界的文化面貌:民族交融;生活方式改变;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公学兴盛;文化交流,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西亚、北非文化依旧有重要影响;广大乡村的普通民众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材料二:《选择性必修三》: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材料三:杨凤霞《史海探微》: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是埃及的征服者,而实际上却是埃及的君主制征服了希腊人,“法老体系贯穿整个托勒密时期”。西亚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也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君主专制政体。
材料四: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探究学习】结合希腊化世界的文化发展面貌和亚历山大及其继任者的统治策略,指出 “希腊化文化 ”具有怎样的特点。根据材料四,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希腊化文化是一种多元开放的混合型文化
促进了语言文字的传播
基督教的形成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最终逐渐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
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蒙古西征

“东西方交流”
▲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
第二次西征(拔都)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1219年,以复仇为名西征,灭花剌子模国,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灭金后不久,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军队打至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13C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为宗主国,其他地区形成四大汗国
2.蒙古西征的过程:
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同一时期,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
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人汉族和蒙古族。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赵晓耕、时晨《壁垒的破除:蒙古西征与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面对诸多被屠戮、被焚烧的城市,教皇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大量的基督教信徒与教士被杀,说明信仰不能保护他们……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的价值和意义,并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问题……
巴格达近百万军民被屠杀,末代哈里发裹在地毯里被马活活踩死,阿巴斯王朝覆灭,伊斯兰教的中心转移到埃及,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被视为伊斯兰世界最后的捍卫者。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指出蒙古西征对中国、游牧世界、欧洲、西亚伊斯兰世界 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对中国: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了边疆、内地管理一体化的趋势。
②对游牧世界:各游牧民族迅速农耕化、封建化,并融入各地区。
③对欧洲:受到极大震撼;激发了探索东方的热情;打击了教会的通知;推动了人文主义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对西亚: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但后来逐渐恢复并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第一次西征
1218年, 成吉思汗为复仇灭掉花刺子模,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西征
1235年,拔都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西征
13世纪中叶,旭烈兀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
它们在名义上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地区称为“黄祸”,
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占了
世界土地面积的22%,为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
1.9倍,含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西征的原因:
材料1:据说成吉思汗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在胜利之中: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摘自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成吉思汗
①开疆扩土,夺取资源,建立帝国;
②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
③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
④东西无强国
材料2: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 ,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 ,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12 世纪末期 ,中国四分五裂的版图和互相征战的纷杂局势为成吉思汗的征服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纪宗安 李强《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
蒙古人在推行退田还草政策,将农田全部毁坏,将其重新变为牧场。为了达到目标,蒙古人毁坏了所有的水利设施,让农田失去水源,最终荒漠化。慢慢的,原本富庶的阿富汗就变成了一片贫瘠之地。 ——阿富汗贫穷落后的真相
蒙古西征的影响
①改变政治版图,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严重灾难:
蒙古大军屠城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 ……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
—法国学者麦撒
②保证了旅行安全,促东西文化交流
班列·扫马访问欧洲
回回人为元朝制作的炮
①上层西迁: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下层东迁: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③改变种族,引发大规模民族迁徙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姓名
人物简介
宗教信仰
怯的不花
蒙古大将,乃蛮部人
聂斯脱利派基督徒
丘处机
全真派传人
道教
也黑迭儿丁
来自大食,元大都设计者
伊斯兰教
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创建者
萨满教
八思巴
第一位
藏传佛教
旭烈兀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弟弟,伊利汗国的创建者
佛教
赵复
汉族人,就职于太极书院
元代理学家
表1:蒙古帝国部分名人生平简表
④改变宗教分布
3.蒙古西征的影响(东西方交流):
第65页材料: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
——[英]杰弗里 · 巴勒克拉夫主编,毛昭晰等译《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列班·扫马概述图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思考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1)对中亚和西亚文化的影响:
①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不过后来逐渐恢复了
②一大批蒙古人(军队)向西移民至此,致使该地区受蒙古文化影响,他们的后裔逐渐被当地文化和民族同化;
③中西方贸易往来加强,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
蒙古西征的影响小结
1.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严重破坏;
3.引发大规模民族迁移,各地民族大融合;
2.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
4.欧亚内陆民族分布变化,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2)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①大批中亚、西亚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灭亡后,他们的后裔与汉人融合,诞生了新的民族“回回”(回族)
②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大范围传播,伊斯兰教影响延续至今;
③中西交流更加活跃,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特别对西方了解明显增加。
45
二、蒙古三次西征:推动东西方交流
(三)西征的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2.对世界:
(2)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西迁: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
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东迁: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
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纲要上p58)
1.蒙古西征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2.蒙古西征将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3.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蒙古西征促进了东西方人口迁徙,种族融合,技术传播,文化交往和物种交流。
归纳蒙古西征对东西方交流产生的影响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
1.和平交流方式:商业贸易,宗教传播、游历访问
2.暴力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 :
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导致了各民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从分散走向整体。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过:“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斯塔夫里阿诺斯补充道:“换句话说,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
古 代 的 阶 级 对 抗
与 文 化 交 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反抗者
代表
奴隶
西西里奴隶起义……
农民
陈胜吴广起义……
市民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统治阶级内部
八王之乱、靖难之役……
被压迫民族
马卡比起义……
【探究学习】列举古代的阶级对抗,并指出其对文化的影响。
材料一:奴隶的反抗:《纲要(下)》西西里奴隶起义:在罗马共和国扩张过程中,大批战俘和居民被卖为奴隶,罗马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奴隶分布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毫无权利,受到主人的残酷剥削。西西里奴隶主达摩披洛斯甚至不给奴隶提供最基本的食物。约公元前136年,奴隶们起而暴动,杀死了达摩披洛斯和其他臭名昭著的奴隶主,攻占了西西里的一些重要城市,建立政权。罗马政府派出大量军队,镇压了起义。但奴隶的反抗并未被扑灭。公元前104 年,西西里第二次爆发了奴隶起义。公元前73年,意大利半岛中部爆发了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起义者坚持两年,纵横意大利南北,一度威胁到罗马城。虽然这些起义最后都被镇压,但冲击了奴隶制,深刻影响了罗马历史发展进程。
冲击了奴隶制,造成对罗马信仰的动摇,基督教在罗马逐渐兴起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反抗者
代表
奴隶
西西里奴隶起义……
农民
陈胜吴广起义……
市民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统治阶级内部
八王之乱、靖难之役……
被压迫民族
马卡比起义……
【探究学习】列举古代的阶级对抗,并指出其对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农民的反抗:陈胜吴广起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
皇权理论受到冲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反抗者
代表
奴隶
西西里奴隶起义……
农民
陈胜吴广起义……
市民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统治阶级内部
八王之乱、靖难之役……
被压迫民族
马卡比起义……
【探究学习】列举古代的阶级对抗,并指出其对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市民的反抗: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的毛纺织业发达,是当时法国毛纺织业的中心。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路易六世和法国北部的封建领主派军队进占琅城,强行取消了公社。琅城居民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此后,琅城居民一直实行自治,琅城公社存在了两百多年。
城市自治,推动了工商业、大学、市民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世纪迎来黑暗中的曙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反抗者
代表
奴隶
西西里奴隶起义……
农民
陈胜吴广起义……
市民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统治阶级内部
八王之乱、靖难之役……
被压迫民族
马卡比起义……
【探究学习】列举古代的阶级对抗,并指出其对文化的影响。
材料四:统治阶级内乱: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严重破坏中原文化;迫使北人南迁,中原文化得到传承;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形成了独特的南北朝世家文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反抗者
代表
奴隶
西西里奴隶起义……
农民
陈胜吴广起义……
市民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统治阶级内部
八王之乱、靖难之役……
被压迫民族
马卡比起义……
【探究学习】列举古代的阶级对抗,并指出其对文化的影响。
材料五:被压迫民族的反抗:马卡比起义公元前198年,巴勒斯坦被塞琉古王国占领。塞琉古王国的统治者推行希腊化政策,向当地的犹太人征收重税,引起犹太人的强烈不满。公元前168年,犹太祭司马卡比发动起义,以灵活的战术与塞琉古周旋,同时积极争取外部支持,与罗马结成同盟。公元前165年,犹太人基本贏得独立,传统的犹太文化继续发展。
民族文化得以薪火传承、或遭到践踏毁灭
战争
东西方交流
农耕文明的扩张:亚历山大东征
游牧世界的冲击:蒙古西征
希腊化时代
【课堂小结】
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两位欧洲传教士、马可·波罗、列班·扫马);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大批移民由西向东迁,进人中国中原地区)?;亚欧内陆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各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改变。
民族交融;生活方式改变;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公学兴盛;文化交流,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西亚、北非文化依旧有重要影响;广大乡村的普通民众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文 化 交 锋
尽管战争带来的文化交流可能极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我们要清楚,文化的交流也有和平的方式。
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延续,文化交流仅是客观上的结果之一。而这样的文化交流,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战争主体
战争类型
代表
农耕文明
借口宗教的扩张
十字军东征(未涉及)
扩张
亚历山大远征
阶级斗争
马卡比起义、奴隶/农民起义……
游牧民族
迁徙扩张
蒙古西征
两种结果




1.他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随后兵不血刃进入埃及,又转而进入两河流域,灭亡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是指(  )
A.伯利克里 B.屋大维 C.亚历山大 D.穆罕默德

2.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
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
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
C.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真正接纳希腊文化
D.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
D
3.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  )
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
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
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

4.伴随着蒙古西征,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同一时期,中国也有人到欧洲访问,这反映了 (  )
A.意大利人重视与中国交往 B.蒙古西征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C.意大利最早与蒙古交往 D.西征是为了加强与西方的联系
B
B
5.苏联学者巴托尔德说:“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该学者认为蒙古帝国建立的意义在于A.统一了远东和近东各国 B.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发展C.维护帝国的专制统治 D.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