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
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艺术与科学,犹如双翼,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进程。纵观历史我们发现,科学与艺术本是同根生,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即发端于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同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它们追求的目标虽然一为精神、一为物质,但同属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体现了人类追求的终极需要。
艺术家以一种富有魅力的表现形式描绘一幅幅理解我们内心的感性图像;科学家用一种超越常识的理论理解我们生存于宇宙世界中的理性图像。实际上,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无一不充满着艺术美感。广袤无垠的宇宙星空,繁星闪烁,引人无尽的遐思;晶体结构精巧奇妙,让人赞叹不已,DNA的双螺旋楚楚动人,高倍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犹如灿烂的星空,科学与艺术实在是人类心灵的浪漫之旅。它们凝结着无数科学家、艺术家等探索事物本源的美妙的心路历程。
《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与《昨天、今天和明天》、《科学创造新生活》构成科学与艺术的学习单元。本课旨在启发学生在资料搜集、观察、欣赏、分析、讨论等过程中,感受科学与艺术带来的心灵感悟,认识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作用,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美术综合探索能力。本课主要培养学生既欣赏科学的理性精神又崇尚艺术的人文精神,养成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汲取美,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共两个版面,从传统工艺品、绘画、科学图片、科学仪器四个方面揭示科学与艺术的紧密关系。通过40页中“思考与讨论”启发学生以更广阔的视角认识科学与艺术有机的深入结合。教材中古老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器铸造技术与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唐代三彩骆驼载舞俑是高超的陶瓷烧制技术下的完美艺术作品;文字的注解反映出两件艺术品中科学技术的运用。绘画作品《下楼梯的女人》、《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科学技术的思想在艺术家笔下的思辨。
生活中可供观察科学现象的范围非常广阔,教材中宏观和微观视野下的两张图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地动仪和古观象台是我国古代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代表,它在拥有强大的科学功能的同时,自身也体现出高超艺术水平。41页“科学艺术考察建议”提供了用艺术视角看科学的的途径与建议。“艺术实践”及“评一评”提供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建议,并通过评一评加以反馈。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比较完备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发现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参与探索、研究、创造等活动,积极合作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此学段学生正处于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努力向更高层次开拓进取的过程。同时,学生研究的主动性不足,研究科学与艺术专题的具体方法并不完善。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有针对性的问题链,方便学生从活动中提炼、总结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并指导学生高效地完成报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探索的能力及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初步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了解人类创造的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
技能:学习制作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
⒉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收集、观察、讨论、发现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联系;用绘画、摄影、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一次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类科学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综合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⒉教学难点:感受科学与艺术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发现科学的美。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活动 收集艺术作品与科学的相关图片、文字、实物、视频等资料。 了解艺术作品中的科学性,搜集艺术与科学的相关图片和文字。 学生在搜集过程中开始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进入学习情境。
引入新课 赏编钟乐曲。 ⒈猜一猜,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知道乐曲的名字吗? ⒉欣赏编钟演奏曲目《竹枝词》说说你的感受? 引出课题:《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 学生欣赏编钟演奏的曲目《竹枝词》。 编钟乐曲给人以动听、悠扬的感受令人回味。 欣赏特色编钟乐曲,引发学生对编钟及编钟背后的故事的兴趣,启发学生关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探索新知 ㈠探寻传统工艺与科学的关系。 课件展示作品一:曾侯乙墓编钟。 ⒈看一看,欣赏视频资料,这段视频中讲了哪些曾侯乙墓编钟故事? ⒉谈一谈,交流收集的资料,你对曾侯乙墓编钟还有哪些了解? ⒊小组讨论:透过对编钟的了解试着说说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课件展示作品二:唐三彩。 ⒈欣赏视频资料,这段视频中讲了哪些唐三彩的故事? ⒉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你还了解哪些唐三彩知识或作品? ⒊结合教材中关于唐三彩的介绍,说说唐三彩这种艺术作品中对于科学的作用?你还知道哪些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工艺作品? 观看视频了解《曾侯乙墓编钟》了解编钟的基本知识。 师生互动交流: 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战国时代。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曾侯乙墓编钟上面的纹饰精美;编钟制作汇集了工艺技法等方面都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彩骆驼载舞俑》釉色鲜明润泽、造型生动优美,透过这件艺术品,人们遐想着1300多年前唐朝都城长安街头一群胡汉艺人骑着高头骆驼载歌载舞的浪漫情景。 唐三彩制作过程复杂,先在窑内经过1100度左右素烧,经过冷却,然后再上彩釉进行烘烧。 兵马俑、瓷器、景泰蓝等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体现着科学知识的运用。 通过欣赏学习曾侯乙墓编钟资料, 感受艺术的编钟蕴含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认识传统工艺美术中青铜器与科学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科学与艺术。 通过视频、资料交流、自学教材、教师拓展的方式,了解艺术作品中包涵的科学性的认识,理解艺术与科学的相互作用。
㈡探寻绘画艺术与科学。 你想过艺术给科学带来了什么吗。 欣赏作品一:《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修拉) 你知道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吗?(局部放大)画家是依据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 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因为他们在具体敷色时用点彩的方法, 所以有被称作“点彩派”。 作品二:《下楼梯的女人》(杜尚) ⒈对比《沙滩排球》(高速拍摄摄影)和《下楼梯的女人》(油画)两幅作品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⒉介绍你了解的绘画作品,说说作品与科学的联系。 展示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 艺术家们研究透视、光学,研究拓展了视野,更直接影响了科学家,使之成为科技制图的有力工具。 ⒊小组讨论:试着说说你理解的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自然科学试验的成果表明: 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而中间色则是在观赏者眼中的视觉调绘中形成的。 人物的动作好像是连续的。 据说,杜尚曾经在一个搞摄影的朋友那里看到了一张重复曝光的底片,底片中连续动作互相重叠的现象,给了画家很大的启发。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事光学和几何学研究,发展出透视法和明暗法,可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在此之前,科学家从未注意过这个问题。 艺术家借助科学使得艺术科学化,科学化了的艺术又回过头来哺育了科学……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即发端于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艺术和科学相互作用…… 通过“点彩派”作品的分析理解其中蕴含的光学知识原理,从而认识绘画艺术对科学的关注。 运用对比的方式,发现杜尚作品与科学现象惊人的相似之处。 进一步体会绘画艺术与科学之间紧密的联系。 通过学生对课前收集的绘画作品介绍,拓展对科学与艺术的认识,特别是结合拉斐尔的作品理解艺术与科学双向的相互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逐渐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同源性。感受人类的伟大创造。
㈢艺术的眼光看科学。 观察一:观看视频北京古观象台。 ⒈介绍你了解的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⒉欣赏显微观、宏观拍摄的图片。 用艺术的眼光谈谈观看细胞和太阳图片的感受? 学生介绍: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它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 科学与艺术的感觉那么的相近…… 通过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北京古观象台,及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发明,欣赏其精美的艺术造型。又体会科学家的深厚艺术素养。 科学的视角体会艺术,科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艺术之门,艺术给科学插上了翅膀。
㈣科学与艺术的巨匠。 人物一:“科圣”张衡。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誉为“科圣”。 介绍张衡画画的传奇故事。 学生了解张衡故事。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一个关于张衡关于用“足趾画怪兽”的传说,可见当时张衡的画名是不低的。 以科学人物与艺术家的介绍,感受艺术科学的同源与同根。从而从更深层次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探索实践 艺术实践:小组合作,用绘画、文字记录等方法完成科学与艺术主题汇报。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主题报告。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习惯。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主题报告。 评述交流收获与感受,即对艺术与科学新的认识理解。 谈谈自己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 说说对艺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通过评述交流巩固学生科学与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