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杨修之死《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关于课文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候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候渊报仇。当时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庖官
夏侯惇
禀请
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
褒贬
一合酥
与众分食讫
心恶之
近侍
佯惊问
曹丕
大簏
伺察
谮害
邺城
叱退
麾军
高阜
拈弓搭箭
弃弓绰刀
páo
dūn
bǐngshìjìbāobiǎn
sūqì
wùshìyáng
pīlù
sìzèn
yèchìhūifùniānchāo听课文录音,完成下面的习题:
一.解释加红色的词语,然后翻译句子。
1.适庖官进鸡汤。
2.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适逢厨师进鸡汤。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
数:屡次忌:忌讳
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
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讫:完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 适:适逢
4.(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5.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6.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7.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假装
佯:(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
的近侍?”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谮:诬陷 中伤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陷和 中伤曹丕。 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
条文来回答。? 二.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你都认识他们吗?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遂遭杀害。
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夏侯谆: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夏侯,复姓。朝歌长吴质:朝歌,汉代所置的县份,故地在今河南境内; 长,县的行政长官。汉代制度,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为令; 万户以下的小县长官称“长”。吴质,曹丕的亲信。魏延:刘备手下的大将。庞德:曹操手下的大将。?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第三子。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长子。 三.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里其中的一个故
事吗?(挑你喜欢的故事来说)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A、本文的标题是“杨修之死”,可以看标题
的关键字是什么?,那杨修之死的导火线是
什么?罪名又是什么?
B、没有鸡肋事件杨修就不会被斩头吗?请
阐释理由。(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C、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在这些事件中,杨修表现怎样,曹操各有什
么心理反应?
D、这几件事情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
?杨修之死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大怒斩之 进兵犹豫不决 进兵失败 班师 改建花园门心甚忌之
分食一盒酥而心恶之点破梦中杀人愈恶之告发曹丕愈恶之教植斩吏大怒教植作答大怒,有
杀修之心?原来杨修为人恃才犯旷,数犯曹操之忌。导火线 (原因)顺叙插叙 《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价杨修: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那么,杨修之死是否如这首诗所说的因才所误?从中可看出其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精读课文,理解揣摩。 根据文中的六件事分析杨修性格特征。
鸡肋事件改建花园门分食一盒酥点破梦中杀人
告发曹丕教植斩吏教植作答生活小事宫廷斗争无视军纪才思敏捷卖弄才华轻率大意目中无人恃才放旷练一练,试一试:以“读了……,我认为杨修
……。”为例说一句话。
例:读了改建花园门,我认为杨修有才能却又有
些狂妄,恃才放旷。
杨修的死因,是下面哪一种?你还有不同观点吗?杨修卖弄聪明,违反军纪,所以被杀。
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他。
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相对合理直接原因最不可取次要原因应是: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讨 论: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
1.你认为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什么情绪的流露。曹 操2、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犹豫不决、烦躁不安。
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得出。
3.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
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
大惊。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因为擅自行动,客观上确实起了“惑乱军心”的
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4.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以“惑乱军心”处死杨修,似乎杀得有根有据,合
情合理。二.阅读课文第10--12自然段,思考:
5.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
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
令进兵,是为什么?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
用心。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6.课文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
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不是。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
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
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
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7.课文写曹操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
“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三.阅读课文4--9自然段,思考:
8.曹操在“改建花园门”和“分食一盒酥”这两件事
中有什么心理反应?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征?“操虽称美,心甚忌之”。表面“称美”以示宽容,心里却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内心对杨修这样戏弄自己颇为恼火,却用“喜笑”来掩饰。
虚伪9.齐读第六段,思考:曹操“梦中杀人”是什么目的?
杀死近侍后,曹操“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表现曹操什么性格?残酷、奸诈、多疑10.让我们来读读“告发曹丕密谋、教曹植斩门吏、
为曹植作答教”等事。这些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
与杨修的死有关系吗?
这些事都告诉我们杨修参与了曹丕和曹植争夺接
班人的斗争。
由此可见,杨修之死,更重要的是缘于政治斗争。
11.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
一件最令曹操忌恨?是为曹植作答教,实际上是干预了曹家兄弟的继
位之争。这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归纳曹操的性格特点残酷
多疑
奸诈
虚伪
问题讨论1: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
一样吗? 此曹操非彼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
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
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
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
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想一想:杨修这样死值得吗,如果你是杨修,
你有办法保全性命吗?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
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
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
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
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