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字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则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1.C(A项“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错。B项“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
来”错。D项“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错)
2.D(条件关系错)
3.D
4.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
的内涵;③然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
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红烛》在意象的选择、幻想想象、情绪渲染、感叹词回环使用、诗歌节奏等方面
体现出诗人强烈的个性色彩;《红烛》表现了人生成长过程中普遍的青春因惑与希望、理
想追求以及勇于奉献的人生选择,包含着时代的声音。两者结合,体现了“越是个性的,
就越有普遍的价值”的特点。(4分·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川(本题共4小题,18分)
6.C(“可以看出他对当年自己承诺的失信”错)
7.B(不是伏笔)
8.(1)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1分),突出了环境的寂静(1分)’从侧面表现了雷军长的
威严。(1分)
(2)连用五个“就要”,语言极具鼓动力和感染力(1分),体现了雷军长刚毅、有血性的
性格(1分)’从正面表现了他俯瞰尘寰、天下无敌的统帅形象(1分)·
9.()“调令”是故事的生发点,由拿到调令,到调令撤回、再次申请调动、批判调
动、决定上战场,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人们对调令的不同态度构成了小说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塑造了个性鲜明而又
具有英雄气慨的军人群体形象·
(3)小说通过调令将军营与社会相联系,既歌颂了战争中不怕困难、不畏牺性的革
命英雄主义,也批判了社会上托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
其状。)
11.D(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是因为的意思;《短歌行》中“慨当以慷”
的“以”无实际意义。③“贼若复来”的“来”是“来到”的意思;《琵琶行》中“去
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是语气助词。④“追北数十里”的“北”是“敌兵”的意
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是名词作状语,向北·
高一语文答案第1页共3页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自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
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
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
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
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
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
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
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
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
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
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
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
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
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
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
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
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
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
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
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
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
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
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
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
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
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
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
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
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
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
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
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
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
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
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
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
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一一诗人郑敏访谈》)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