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案 写作提升:学写小小说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案 写作提升:学写小小说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22: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写作提升:学写小小说
写法导航: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是小说中篇幅最短的一种。如同匠人在方寸之间精雕细刻一般,小小说的作者于尺幅之内精心构造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交代故事环境,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往往能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人物少,情节简单,场景集中,构思奇巧,立意深刻,语言简洁洗练等,是小小说的特点。
小小说因篇幅所限,无法展现情节的完整脉络,往往抓住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瞬间或一个横断面,进行深入开掘。写作小小说要注意立意、构思、人物刻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高分策略
范文1
黑羊
[意大利]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的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带遮光灯笼出门去偷,却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干事。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驳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吃了。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里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以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本文亮点:
亮点一:情节荒诞,立意深刻。
本文运用夸张和隐喻的修辞手法虚构了一个“人人是贼”的国度,所有人都靠偷与被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个诚实人打破了这个规则,最后该国贫富分化,秩序重建,诚实人饿死。故事情节离奇、荒诞,纯属子虚乌有。但它能引发我们对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与感悟,是更深刻的“真实”。比如,从社会发展来看,现代社会的形成,往往以牺牲某些不该牺牲的人的利益和生命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如诚实人的死亡。从社会秩序来看,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会被视为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被视为正常。因此,文明社会需要公平、正义,需要健全的法制,以确保风清气正。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体的作为也许能一定程度地影响全局,而挑战既定的社会规则也可能被社会吞噬,因此,外圆内方不失为一种生存的智慧。
亮点二:注重细节,对比鲜明。
文中“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细节出现了两次,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诚实人去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消磨时间,他无力反驳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因此,他为了给贼留下行窃的机会,只能离开家,这表现出他处境的尴尬与无奈。富人去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消遣、享受,变富后他们不再亲自行窃,这体现了他们心情的轻松、愉悦。从结构上看,这一细节引出下文富人更多、更富,穷人更多、更穷,富人雇人行窃和看守财富,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等情节,突出了主旨。
技法点拨1
明确立意
“意”是小小说的灵魂,立意就是确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一篇优秀的小小说总要以“意”为核心,或颂扬,或讽刺,或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或展现生活侧面,从故事中提炼出意义。但要注意,“意”的表达应“含蓄其中”,切忌机械地凸显主题。
范文2
初心
邢庆杰
太阳刚落山,千户营派出所指导员钟方格就接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指令,要他组织全所干警、辅警在晚上8点前到县公安局里集结。
千户营是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离县城40多公里,镇里全是窄窄的乡村公路,没有一个小时到不了。自从李所长半个多月前被局里抽调到外地执行任务,所里的工作一直由钟方格负责。收到指令后,他当即把所里的十几个人召集起来,分乘三辆车赶赴县公安局。
今天又是什么任务呢?钟方格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刑警出身的资深警察,他多次被抽调参加紧急行动,因此他知道,只有集合起来,把手机都收上去以后,才会知道行动地点和目标。
一个小时后,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犯罪团伙的老窝。
行动起初很顺利,钟方格他们从前后两边同时破门而入,把七八个正在吞云吐雾的人堵在了屋子里。
“蹲下蹲下,抱头抱头!”
在一片嘈杂声中,钟方格看到了一个人,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暗叫:真倒霉。
那个人既不抱头,也不蹲下,他安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吸着一支烟。这个人竟然是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
见他不配合,一个民警拿出了手铐。怎么办?钟方格的大脑急速运转起来。
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参加工作以来,屡次立功,本来前途一片光明。6年前,他打掉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团伙,团伙的头头儿,竟然是局长的表侄,局长让他想办法给表侄脱罪,但当时已经铁证如山,钟方格不愿意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最后局长的表侄被判了10年。事后不久,他就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直到去年,那个局长被“双规”,新来的陈局长上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最近,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听说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这个刘副局长就是分管刑警大队的,今天要是得罪了他,恐怕这次竞争上岗又没戏了。唉!刘副局长怎么会有这么个恶习呢?
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在一起,当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铐……
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
刘东来冷漠地扫了他一眼,顺从地和其他人一起被押了出去。
钟方格把抓捕的人员全部押送到局里,关进了拘留室。
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
陈局长上任以来,只要晚上有行动,他肯定在办公室值守,随时听取汇报,下达指示。
钟方格敲了门,刚进了陈局长的办公室,就听到有人喊道,钟大指导员回来了,刚才好威风呀!
竟然是刘东来!正坐在陈局长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冲他微笑。
他吓了一跳,问,你…你是怎么跑出来的?
陈局长笑了笑说,提前没有告诉你,今天晚上刘局是卧底,是配合你们行动的,要不,你怎么会抓得这么准?钟方格恍然大悟,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不好意思地对刘东来说,刘局,对不起,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小案子,您会亲自去卧底。
陈局长哈哈大笑了两声说,刘局可不是专门去做卧底的,主要是对你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考察呀!
钟方格的汗都要下来了,今晚的行动,竟然包含着对自己的考察,好悬呀……
陈局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正的待遇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
刘东来过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方格老弟,谢谢你,你给我们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钟方格的心情骤然舒朗起来,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
陈局长和刘东来相视一笑,几乎同时说,已经结束了,钟方格同志,祝贺你!
(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巧于构思,独具匠心。
小小说容量有限,要想表现比较深邃的内涵,并且要表现得与众不同,就得在构思上多下功夫。本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制造悬念,激发兴趣。小说开篇巧设悬念,县公安局调派指导员钟方格组织人员到局里集结。钟方格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派他?这些疑问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了下文的相关情节。
并用顺叙和插叙,深化小说的内容。在情节安排方面,作者采用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插叙部分交代了钟方格打掉拦路抢劫团伙的经历以及后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如此使小说打破了时空界限,将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又从侧面反映了现实,发人深省。
双线结构,情节紧凑。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一条是钟方格等人执行端犯罪团伙老窝的任务;一条是县公安局为竞争上岗进行的特殊考察。两条线索以“带走刘东来”为交织点,把本不相关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使小说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人物形象得到全方位透视,更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亮点二:心理描写,简洁到位。
小说善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在抓捕过程中,钟方格看见副局长后,作者仅用“暗叫:真倒霉”五个字,就将钟方格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出来。
亮点三:形象丰满,主旨深刻。
钟方格是小说着重表现的人物,他是一位多次参加紧急行动、屡次立功的资深警察。他执法公正,不徇私情,做事严谨。虽曾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仍不改初心。在打掉拦路抢劫团伙案中,即使团伙头头儿是当时局长的表侄,钟方格仍严格执法,不徇私情。他经受了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在此次行动中,发现副局长也在其中时,短暂的思想斗争后,仍实施抓捕,并将此事主动向局长汇报。小说最后让初心不改的钟方格竞选成功,弘扬了社会正能量,给人鼓舞,引人深思。照应了小说题目,深化了小说主旨。
技法点拨2
巧于构思
小小说人物少,情节简单,要吸引读者,就要“尺水兴波”,即精心构思,巧妙展开情节,写出波澜和起伏。比如事件虽简单,读者却难以预料结局。这就需要创新叙事方式,如变换叙述顺序,利用“道具”,巧设悬念,铺设伏笔等。小小说要注意写好结尾。从某种意义上说,结尾的精彩与否是一篇小小说能否出彩的关键,优秀作家常常能通过巧妙的构思,在结尾处完成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突转。
范文3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临近家乡,天色渐暗,看到远处江面上三三两两的桅灯,小伟心中顿觉温暖。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小伟是个孝子,他虽然在城里办厂,平时可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感到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但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的事。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了,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人们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也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他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儿鱼,学名鮟鱇(ān kāng)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长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闪出星星一样的光,像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动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地抓在了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想着父亲的种种举动,小伟恍然大悟。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有时做事啊,不能太招人眼。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不是想炫耀,也不是为了赢得什么好名声,就是让大家监督自己,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儿子,你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语重心长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但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儿也不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巧用白描,精练传神。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通过风景或环境,间接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比如,本文第17段中的“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其中“一热”“潮湿”“挥了挥”这一连串词语的运用,表明小伟此时已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知道父亲天天去朋友圈里关注自己后内心的感动,表达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又如,本文第24段中的“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身影”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父亲形象的挺拔、沉稳,也表达了小伟对这如山的父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深爱。
亮点二:巧于构思,突出主旨。
小说第5段至第12段,详细记叙了父子俩钓鱼的经过,借此为父子俩的沟通创设了情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父亲借钓鱼教导小伟以及小伟向父亲袒露心迹做铺垫,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亮点三:精于拟题,意蕴丰富。
小说标题为“灯”,“灯”在文中多次出现,含义丰富。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灯塔的“灯”是为别人照亮前行的道路;而父亲则是一盏照亮儿子的内心的“灯”,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技法点拨3
抓住传神之处重点刻画
小小说也要刻画人物,塑造形象,但不求完整地展现其性格,常用白描手法,以洗练的语言勾勒轮廓,写出人物传神之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时,要抓住最能展现人物性格、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的点来写。删繁去冗,留些“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