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多样的文化》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一、文学、文化知识
(一)文学知识
1.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小说是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且形成了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1850 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浪漫主义,把狄德罗、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风格小说”。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此开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源远流长。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现实主义属于纯文学的一种写作手法,它符合纯文学的特征。谓“纯文学” 谎言去尽谓之纯,把作品中的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谎言去干净是纯文学的基本特征,因此现实主义手法最基本的就是要去尽谎言,客观地呈现现实生活、人性特征等,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实主义就不能虚构,恰恰相反,要把谎言去干净、表达得客观,必须借用虚构等艺术手法,虚构不损害现实主义。
2.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 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等。
3.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人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 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4.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
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轶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秘鲁作家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国作家莫言的《蛙》《红高粱家族》等。
(二)文体知识
1.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 英国作家。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狄更斯只上过几年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
1836年,狄更斯以笔名“博兹”出版了两辑记述伦敦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特写集》,接着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在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名,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3部半长篇小说,20 余部中篇小说,数百篇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演说词、书信和散文等。
狄更斯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除《匹克威克外传》外,主要作品有《奥利弗·崔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等。第二时期,是狄更斯国外旅行期。他先后游历、旅居美国、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美国社会的黑暗、欧洲大陆的革命斗争、英国国内的社会现状,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的作品多采用辛辣讽刺和夸张手法,艺术风格也更深沉丰富。代表作有《游美札记》《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颂歌》《钟声》《炉边蟋蟀》 等。第三时期,是他创作的巅峰期,主要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第四时期是狄更斯创作的晚期。狄更斯晚年的处境非常不好,辛勤的写作损伤了他的健康,与妻子的不和使他的心情十分沮丧;同时他又感到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深重,因此,以近乎绝望的心情写完了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长篇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是狄更斯得了轻度中风之后着手写的,未完稿即去世。
狄更斯和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一起,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
2.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在高加索时开始文学创作。1852—1863年是他创作的早期阶段。中篇小说《童年》《少年》和《青年》组成自传体三部曲。1863—1880 年是托尔斯泰创作的中期,他接连写出了两部里程碑式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1881—1910年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晚期。从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剧变,他抛弃了地主贵族的“一切传统观点”,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抨击贵族阶级的虚伪、政府机关的暴虐、官办教会的伪善,宣传“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和“爱的宗教”。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哈泽·穆拉特》《魔鬼》《谢尔盖神父》《复活》等,《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这部小说对俄社会的批判最全面、最深刻。列宁称托尔斯泰为“ 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
3.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 美国小说家。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20 世纪20年代,海明威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永别了,武器》等重要作品。《太阳照常升起》通过描写一群经历战争后的年轻人放浪形骸的生活及情感纠葛,透视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失去了目的和意义,感到巨大的空虛和迷惘。此书扉页上的题词“你们是迷惘的一代”,道出了这部小说的实质。作者借此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海明威创作了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因为《老人与海》,海明威在1953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具有勇气的人被置于各种环境中考验、锻炼,以便面对冷酷、残忍的世界,而不抱怨那个伟大而宽容的时代。(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简洁、含蓄,“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对话的生动和语言的交锋”。他避免使用形容词,特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1932 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主张作家要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
4.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47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观察家报》上先后发表过14篇小说。第一篇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写一个已死的儿童的孤寂感,在选材和手法上,已经表现出自己的特色。1955 年后,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从《伊萨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开始,马尔克斯就把神奇的“马孔多镇”作为自己描写的主要地点。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描述马孔多镇一家祖孙三代, 在一个大夫死亡后到其居所为其收殓的半小时内,三人各自的所见所思,折射出小镇被香蕉公司入侵后二十余年来的变迁,因其“已具备《百年孤独》的雏形”而被誉为“《百年孤独》序篇”。20世纪60年代是马尔克斯创作的辉煌期。1967 年发表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的一场“文学地震”,也奠定了马尔克斯在拉美文学界的地位。
诺贝尔奖授奖词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概括:加西亚·马尔克斯围绕虚构的城镇马孔多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在他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我们被引到这个神奇的与真实相汇聚的独特地方。他的奇思遐想结合了传统的民间故事与实事,结合了文学的典故和真切实在的描述——有时是非常生动的,甚至具有报告文学注重事实的特征。他与福克纳一样,相同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被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时是在戏剧性展现的环境中,有时是在一种喜剧与荒诞错综复杂的情况中,而这种错杂只有最荒唐的想象或无耻的现实本身才能达到。狂躁与激情烦扰着他们。战争的荒谬使勇气成为鲁莽,使丑行成为侠义,使机巧成为疯狂。
死亡在加西亚·马尔克斯所创造和发现的世界中,也许是置身幕后的最重要的导演。他的故事往往围绕一个死人——一个已 经死亡、正在死亡或即将死亡的人。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体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特点——一种命运至高无上和历史残酷无情破坏的意识。但是这种死亡的意识和生命的悲剧意识被叙述的无限而机智巧妙的活力冲破了,这活力代表了现实与生命本身的既使人惊恐又给人启迪的生气勃勃的力量。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喜剧与荒诞可能是令人痛苦的, 但它也能演变为一种给人抚慰的幽默。
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微观世界。在其喧嚣纷乱、令人困惑但却令人信服的确定的现实中,它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其人们的财富与贫困。
或许还不仅仅是这样。这是一个宇宙、人的心灵和历史的结合力量在其中不时地冲破混乱的界限——杀戮与繁衍。
二、语言文字知识
(一)字音字形识记
咄咄(duō) 污垢(gòu) 颤抖(chàn) 佣金(yòng)
诨名(hùn) 呜咽(yè)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放肆(sì)
纠葛(gé) 干酪(lào) 琢磨(zuó mo) 邋遢(lā tā)
慰藉(jiè)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o)
褴褛(lán lǚ) 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莽莽撞撞(mǎng) 豁然(huò) 灰鲭鲨(qīng) 蜷曲(quán qū)
咔嚓(kā chā) 魟鱼(hóng) 强劲(jìng) 攥起手(zuàn)
剥削(xuē) 戳不进去(chuō) 糟蹋(zāo tà) 抡起(lūn)
游弋(yì) 召开(zhào) 勉强(qiǎng) 复辟(bì)
警惕(tì) 侮辱(wǔ rǔ)
(二)词义理解
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令人惊讶的怪事。
屈尊俯就:委屈对方俯下身将就你。有对方高人一等、看不起人的意思。
时来运转:时机来了,运气有了好转。
有朝一日:将来有一天。
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自食其果: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
患难与共: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祸。
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衣衫褴褛: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
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饱经风霜: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
所向无敌: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肆意妄为: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听天由命: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手无寸铁: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一物降一物:比喻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生生不息,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岁月蹉跎: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辗转反侧: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关键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小说)
(一)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类题目的答题关键
小说要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或展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或呈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或完整地展现出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类题目的答题关键有以下3点:
(1)定点精读。要对描写人物的句子进行精细阅读。
①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
②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把握描述对象的特点,进而确定赏析的重点。
③延展阅读,因为有些手法需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
(2)找准、找全手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两种。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特征、身份等)、动作描写(透露人物的心理)、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等。侧面描写有环境烘托、次要人物陪衬、物象衬托等。
(3)综合阐释表达效果。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这样全盘考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对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并注意联系用的修辞手法、作品主题等。
(二)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包括物象)。
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主要人物的作用:
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考虑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次要人物和物象的作用
(1)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2)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侧面(或对比)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②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借助于“我”的思考来揭示主题。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⑤次要人物群体可以营造社会环境。
2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