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22: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首古诗,苏轼以细腻传神的笔触描摹了夏日西湖瞬息万变的壮观景象,生动地再现了云翻、雨泻、风卷、天晴等自然景物的急剧变化。诗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个大大的“美”字——古诗独有的韵律美和语言美、西湖天气变幻的意境美、苏轼的人格美以及诗歌蕴含的哲理美,美在其中,美美与共。
本诗突出一个“醉”字,一是见于诗题中的“醉书”,作者醉意微醺抑或正浓;二是陶醉和沉醉在这变幻莫测的西湖美景之中。诗人用凝练的词语,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来、水天一色四幅风格迥异的画面。看似醉于酒,实则醉于景,更是醉于心。笔者认为,师生唯有沉入体验、含英咀华,方能穿越千年与苏轼一起游弋于这场“醉”美的盛会,方能领略那场“醉”美的西湖雨。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古诗大意,感情朗读吟诵古诗。
2.想象画面,体会诗句的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感受诗中恰切的比喻,领悟诗人运用语言的智慧。
3.在品读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笑对人生坎坷,不计较得失的豁达情怀。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诗句的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感受诗中恰切的比喻,领悟诗人运用语言的智慧。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笑对人生坎坷,不计较得失的豁达情怀。
教学方法:
1.教法:互动点拨法、朗读教学法
2.学法:质疑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以画猜诗,感受诗画世界的共生美
师:同学们,苏轼曾这样评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不仅仅是王维,很多诗人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特点,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画,你能猜出是哪首古诗吗?
教师依次出示寒江独钓图、夏日荷花图,生猜读《江雪》《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过渡:大家看,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多有意思呀,这就是——画中有诗。同样,一首诗也是一幅画,那么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又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齐读课题:《六月二十六日望湖楼醉书》。
【设计意图】课伊始,让学生从画中猜读诗,并巧妙地铺垫“画中有诗”的意境,为下个教学环节“以诗化画”热身,这也与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所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密切吻合。
板块二
朗读吟诵,感受绵延起伏的韵律美
(一)解诗题
师:诗题中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你从诗题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心情。
(二)读诗文
1.首读古诗,疏字音
2.再读古诗,明节奏
师:你不仅读得准确流利,而且节奏分明,你是按照什么节奏读的?你是怎么给句子划分停顿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明确:想读好诗文,我们要标一标平仄、认一认入声,根据“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读出诗文的节奏。(相机板书“韵律”)
3.三读古诗,品韵味
师:大家发现这首诗押什么韵呢?我们可以把韵脚适当地往上扬,声音拉长一些,大家试试吧!
(师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合作读)
4.生互谈诗,明诗意
师:你都读懂了哪些字词?试着把这首诗的意思说给同桌听。
(同桌之间练说,教师相机检测。)
【设计意图】朗读与正确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把握古诗的平仄与韵脚,读起来才有“古诗”味。笔者在设计上先是让学生读出节奏和平仄,逐层蓄势,最终达到至本诗感情的制高点——“忽吹散”,引导学生诵读做到抑扬顿挫;二是读准韵脚,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朗读方式中糅合诗境、韵律与节奏,在一遍遍的低吟浅唱中,学生读懂诗意也便水到渠成。
板块三
以诗化画,品析隽永传神的画面美
(一)读懂诗中的画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品味,如果每行诗命名一幅图,你会如何命名?(板书“画面”)
(学生交流讨论,力求语言精练,体现画面美。)
明确: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卷地风来图、水天一色图。
(二)读懂翻墨的云
师:诗人起笔就从云先写起,我们看着云是怎样的?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地四散开来。
师:(出示黑云翻墨的视频)看到这画面,你什么感觉?
明确:令人战栗,令人恐慌。
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生读体会)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缺少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的生活经验,更少见打翻的墨汁迅速在宣纸上扩散、晕开的现象,只能理解到云像墨汁那样黑,体会不到乌云压顶而来,迅速在天空扩散蔓延的动态变化,因此在一环节笔者加以视频辅助理解。
(三)读懂跳动的雨
师:这场大雨还真的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明确:突如其来的暴雨,像珠子一样跳下来,把岸边的船都打乱了。
师;你觉得哪个字词最为精妙,为什么?
明确:“跳珠”用得好,它突出了雨点之大、色泽之晶亮,有如千万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从天上倾泻下来。请大家再读体会。(生读体会)
(四)读懂雨过天晴
师:最后两句话,写出了什么景象?
明确:一阵大风过后,瞬息之间雨过天晴,湖面变得风平浪息。
师:是的,一个“忽”字既写出了风威力之大,也写出了天气变化之快,这就是西湖多变的夏天。(生读体会)
【设计意图】宋朝文学家张舜民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给画面命名,融合想象与表达,一是强化诗句描绘的画面感;二是学生连贯地叙述变化过程,使画面动起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的字、句,品析“翻墨”“跳珠”“乱”“卷”等词的妙用,诗人在用词表达上的精巧也便能内化于心。
板块四
互文映照,品析丰富贴切的修辞美
(一)聚焦“苏轼式”比喻
师:大家看前两句,这样的瞬息万变,诗中只是单纯地写黑云浓与快吗?
明确:没有,用了“黑云翻墨”这个比喻。
师:只是单纯地写暴雨急与猛吗?
明确:没有,用了“白雨跳珠”这个比喻。
师:此时,苏轼看黑云不再是黑压压的云,而是——(墨水被打翻了),看白雨不再是暴雨,而是——(活蹦乱跳的珍珠)
小结:苏轼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所见的景物联想开去。可见,比喻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想开去”。(教师板书“修辞”)因此,清代学者施补华评价东坡诗: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但这种比喻仅仅是在这首诗吗?
(二)迁移“苏轼式”比喻
教师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学过吗?我们读一读。(生读)这首诗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
明确:将西湖比作西子。
师:中国有四大美女,为什么不用貂蝉、玉环,我改成“欲把西湖比貂蝉”可以吗?结合资料,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明确:西湖、西子,都有一个西字,读起来很有韵味;西施是越国人,南方女子的窈窕、柔美,肌肤若雪,翩若惊鸿,与水的柔美有通感;西子有“沉鱼”之称,相传在溪边浣纱,鱼儿不敢跳出水面,故事发生在水边,环境和西湖联系密切。字音同,家乡同,感觉同,多重相似,比喻如神来之笔。
师:这个比喻巧妙而贴切,既有美感又富情意,用西施的美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我们今天称西湖为“西子湖”就是源自苏轼的这首诗。
小结:苏轼的比喻,不仅比“人所不能比者”,而且正如钱钟书评价苏轼的作品:“比喻得丰富、新鲜和贴切。”苏轼真的是“想开去”的高手啊。所以说比喻,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想开去”。
【设计意图】学生并非不会比喻,缺乏的是丰富的想象。此诗中的“翻墨、跳珠”用得极为精巧,可谓神来之笔。这样的妙笔值得学生感受玩味。因此笔者把课内的这首诗和先前所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融合起来,建构一个“苏轼式比喻”的互文学习,在互文的对读与融合中,进而感受苏轼的奇思妙笔,体会“苏轼式比喻”的新鲜与贴切。这一环节是教学上的转折点,即从关注诗歌表达的内容到关注表达的技巧,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板块五
知人论世,感悟旷达乐观的人格美
师:刚才我们跟随苏轼,一起去观赏了西湖上与众不同的景物,也了解了“苏轼式的比喻”。“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中,黑云和白雨又有怎样的含义呢?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也试着“想开去”吗?
师:(补充背景)此诗作于 1072 年,此时王安石正在朝廷上推行不得人心的变法,苏轼因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了杭州,内心极度压抑,但苏轼坚信,王安石的变法总有被证明失败的一天。恰逢当日天气突变,苏轼望着西湖上变幻的景物,不由得触景生情。
明确:“黑云”和“白雨”暗指王安石进行的变法。“卷地风”代表苏轼变法取消的渴望。
师:看来,苏轼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他——
明确:坦然对待,微笑面对,充满希望。
师:初晴后雨,诗人醉了;初雨后晴,也醉了:
一边醉在和风细雨的变化,女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一边醉在狂风暴雨的变化,男生读——“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无论何种境遇,苏轼总能乐观面对,难怪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轼——“苏轼,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再读读这首诗,把苏轼的人格魅力融入其中。(教师相机板书“人格”)
【设计意图】“诗言志,歌咏言。”诗是诗人情感受到触发才演绎成章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都是深入感知、理解诗歌的钥匙。这首诗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苏轼的独特魅力,所以,对苏轼人格的欣赏一定要植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心境。
板块六
触类旁通,引向启人心智的哲理美
师:当我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相信大家对苏轼、对这场骤雨肯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接触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在一次考试中,小明很努力地准备,但最终结果还是不理想,作为好朋友的你,你会用诗句中的哪两句来安慰他呢?
明确: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有一位同学非常喜欢玩游戏,昨天他在游戏结束后,用了这首诗来来形容自己游戏的过程,你觉得他这游戏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自由答)
师:“有一个炒股的人,昨天用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容股市行情,今天他又用了‘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知道这个股市涨跌是个什么行情呢?”
(生自由答)
师:其实,苏轼的许多诗歌都蕴含一定的哲理(板书“哲理”)。大家课后可以开展“走进苏轼”或者“苏轼诗词研究”为主题的小组合作综合性学习。
总结:多好!就这个西湖,在和风细雨中你会吟起——(《饮湖上初晴后雨》),在狂风暴雨中吟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韵律,美在画面,美在修辞;人格的美,美在旷达,美在智慧,美得令人陶醉!(板书“醉”)。
【设计意图】诗歌的哲理之美最耐人咀嚼。它在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中阐发出深刻的义理,将情、景、事、理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对名诗名篇的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其艺术魅力,更要让学生受到作者光明俊伟的人格、作品积极向上的思想的熏陶。这首诗的哲理之美,是一种升华,学生在理解苏轼人格美的基础上联想到了自己,联想到了身边的熟悉场景,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真正运用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