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四季之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四季之美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17: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散文集《枕草子》,作者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清少纳言。作者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四季之美,作者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这首散文诗语言清新、优美,诗意含蓄,娴静委婉,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独特的美的氛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四季”的情趣有什么不同。
(2)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结合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对比阅读,体会表达的不同。尝试仿照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难点和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对比阅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独特视角和独特韵味。
教学准备
导入时出示相关四季的课件,进而展示四个景致的独特美,视觉感受独特之美的同时,品味文字带给我们更独特的美,引入链接阅读材料,对比阅读,体会表达的不同,感受作家笔下的有趣之处。插入朗读背景音乐,可以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有视觉、听觉双重效果的代入感,使朗读和品析渗透入孩子的内心,真切体会表达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整篇作品从《四季之美》出发,围绕课文内容,感受“四季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对比阅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独特视角和独特韵味,逐步进行设计,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螺旋上升,能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四个景致的独特美,合理地运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有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四季之多样美,发现时间之静谧美,感受景致之动态美,拓展作者之高雅美。
一、创设情境,引入四季之多样美
1.课件展示四季的风景图,并配以和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
2.大自然中四时的风景各异。我们感受过,欣赏过,品味过,更体验季节的交替,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和大家分享你眼中的四季之美吧!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
小结:春天给人以生机,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夏天给人以热情,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秋天给人以丰盈,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冬天给人以沉静,有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情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轮换,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一起去感受她笔下的四季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传递给我们的温度。
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畅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和体会,并用一两句完整的话语进行描述,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为下文的深度解析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悟,发现时间之静谧美
1.读课文,找出描写每个季节表示不同时间的词语。(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
2.再细读课文,仔细梳理出每个时间段里更细小的时间点。
春天——黎明:天空泛着鱼肚色、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夜晚: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秋天——黄昏:夕阳写照西山、夕阳西沉、夜幕降临
冬天——早晨:落雪的早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早晨
3.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初步的感知中,体会作者独特的视角。从学生自己的写作视角出发,对比发现,新颖的表达会让人耳目一新,可见选择观察的角度很重要。
三、自主探究,感受景致之动态美
1.学生小声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眼中的四季之美的?边读边圈画,并写在做作业纸上。
天空 彩云
萤火虫 细雨
归鸦飞雁 风声虫鸣
落雪白霜 熊熊炭火
2.第一自然段,如果改为“东方那鱼肚色的天空,显出微微的红晕,还有一些红紫红紫的彩云”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看一幅静态的图片与一个动态的视频,在这动与静的对比中体会细节之美。再读文字,体会动词的使用之妙;时间变化之巧;颜色变化表现的景物之美。
3.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往往会通过声、光、色、影来呈现他要表达的主题。在第一自然段里,我们看见了“色”。接着请同学们找找藏在课文里的“声、光、影”。
4.学生细读,交流体会。
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熊熊的炭火——光
风声、虫鸣——声
点点归鸦、成群结队的大雁,以及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的人——影
5.让我们在合作朗读中,细细体会表达与情感中的层层递进。
第一次合作朗读:
师:夏天最美是什么时候?
生:夏天最美是夜晚。
师:夏天的夜晚,美在——
生:明亮的月夜固然美。(强调“明亮的月夜”)
(学生接着朗读后面的句子,语气中分别强调“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
第二次合作读:
师:夏天最美是夜晚。
生:明亮的月夜固然美。
师:“明亮的月夜”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美,一般人都喜欢月夜。很多人把对月夜的喜爱写进了他们的文字里。作家贾平凹在《月迹》一文中写道——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们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夏天的夜晚还美在——
生: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
师:暗夜中翩翩飞舞的萤火虫,是多少浪漫之人心中的温暖与光明。如此看来,这漆黑漆黑的暗夜,实在很美!
夏天的夜晚还美在——
生: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师:在作者眼中,明亮的月夜,美;漆黑漆黑的暗夜,很美;蒙蒙细雨的夜晚,实在美。这夏夜里的美,在作者眼中是不同的,是有所偏好的。作者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
第三次合作朗读,注意强调加点的词语。
强调词语“……固然……也……即使……也……”,再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标红关键词语“……当然……就是……或是……也……”,读一读这段内容。
6.自己读一读秋季的描写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
PPT:夕阳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巢里飞去。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1)读一读,对比一下,有哪些不一样?
(2)看看这一段话中写了哪些景物?同样是对飞鸟的静态描写,《鸟的天堂》里边也有。这种或温暖、或宁静的大的背景的衬托,这点点的飞鸟的动态之美,才更加得生动,整个画面才有意境。像这样的写法,这段话里还有,你能找到吗?
(这几句话描写了哪些画面?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带给人怎样的感受?)
PPT:夕阳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3)指名来读,一人一句,配以声音和画面,感受那大的背景下动态美是如此的生动。
(4)有句古诗说得很好,它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往往让人伤感,但是,清少纳言,她却不伤感,她仍然是那么温柔,她那么感动地凝望着这秋色,秋天,读——“秋天最美是黄昏”……
(5)仔细观察课件中的图片,然后选择一张你认为美好的景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特写镜头1:阳光照耀下,晶莹的水滴和七星瓢虫;特写镜头2:湛蓝的天空下,辽阔沙漠中的一行骆驼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自读实践中,感受文章写景的描写手法,充分挖掘本文在景物描写中的“例子”指导作用,倡导使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反复朗读中体会文字的表达之美,在感悟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能力。关注作者的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走进文字,进行浸入式品读,感受体会独特之美,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四、以文带文,拓展作者之高雅美
1.出示“作家及作品”,了解清少纳言及《枕草子》。
2.默读以文带文资料《四时的情趣》,思考:你发现这篇文章和我们今天学的文章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合学讨论交流,发现二者的异同,并能列举说明。
(一个语言有韵味有意境美,一个重在写情趣,不同作家翻译出的风格也是不尽相同的。)
4.快速浏览《枕草子》语段节选。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清少纳言的“有趣”?
出示阅读材料《喷嚏》《没有耳朵草》
5.学生深度阅读,从词句中感悟“趣”,交流体会。
6.清少纳言就是这样一个有趣而特别的人,她善于观察,视角独特,情趣高雅,“最有意思的”是她文章里最高频出现的词语。与她的文字相遇,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同她一起去体验了那些有意思的事。
7.选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再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通过以文带文,提升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怎样阅读同类的文本,学会抓住景物的描写手法开展阅读实践,着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去感悟,去领会,发展思维,尽可能引导学生走进原著,走近作者,去全观作品,整体了解,在沉浸式的阅读中获得经典名著的滋养。
五、作业设计,提升生活多彩之趣
1.继续完成小练笔。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课文。
3.推荐阅读清少纳言《枕草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多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展阅读面,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以文带文”的意识,学会对比阅读、分类阅读,“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提升阅读能力。
《四季之美》
教学反思
依据本文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的设计重点是四大板块:了解四季之多样美,发现时间之静谧美,感受景致之动态美,拓展作者之高雅美。从生活入手,一石激起千层浪,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的审美情趣,要发现美,感受到美,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那么作者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呢?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引导赶快走近课文,与文本对话。其次是细读体会,深化感受,了解作者关注的时间词,接着学生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眼中的四季之美的?在自学的基础上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化对美的认识。反复朗读,体会每个季节的独特韵味,并试着背诵课文。创设练笔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一吐为快。学生在交流时也能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大背景小特写的方法去抓住细节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述,俨然一位位小作家。整堂课学生们情绪高涨,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动手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最后拓展以文带文,感受清少纳言文笔的有趣之美。
虽然每个环节都能让每个学生参与,但是还是缺少深度,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对含有深层意思的句子没能预设好的氛围,课堂的层次不够明显。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段品读,读出语言的韵律美,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