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统文化》主题下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全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七种主要的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在以识字为主要语文要素的这个单元,采用韵文、儿歌、童谣等形式的文体,可以在往复朗读中不断进行生字的复现,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构字规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字。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要挖掘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热、闹”等9个生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顺序排列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节日的习俗。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积累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2.朗读韵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复习字词
1.出示课题,围绕“传统”谈谈你的理解。
传统节日的条件:时间久远、代代相传、较多使用农历日期、有特定习俗。
传统:传统节日、传统美食、传统美德、传统艺术等。
2.识字游戏:给出二类生字,结合老师的问题找答案。
传统节日:乞巧
传统美食:元宵、月饼
传统习俗:贴窗花、贴对联、祭扫、插艾、赏菊
3.开火车读词语,复习巩固,正音。
4.读准生字,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开课中直接以课题的“传统”作为中心词帮助学生理解本课节日的独特之处。在学习中,给学生拓展了其他具有传统色彩的内容,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更加深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复习字词环节,继续让学生立足于传统来进行识字组词,为课文学习扫除了主要字词障碍。
二、朗读课文,梳理主要节日和对应的习俗
(一)朗读课文。
1.击节而歌。
2.加快速度,最后三个字重复度。
3.找韵脚:读出韵律美。
4.学做课堂笔记:圈画传统节日和对应的习俗。
(二)重点讲解“祭扫”“棕香艾香满堂飘”“乞巧”。
1.字理识字“祭”。清明节习俗古今对比讲解。
2.看图认识“艾草”,朗读出满堂飘的香气。
3.学古诗,了解“乞巧”不同于“七夕”,除了牛郎织女一年一会,乞巧这一天女子还要拜七姐、对月穿针等。
插入古诗《乞巧》,读一读,说说你从中知道的习俗有什么。
(三)联系生活,补充拓展其他传统节日和习俗。
1.补充你还指导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呢?同桌分享,全班汇报。
2.分享展示。
3.按照时间顺序,背诵课文。
(四)书写“热闹”。
1.教师板书,讲解关键笔画。
2.学生练写,教师讲评。
【设计意图】第二个板块是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从朗读层层递进的要求,到对重难点词语的知识补充,最后分享识记对应传统节日的习俗,学习扎实,也调动起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用字理、图片、古诗等多种形式拓展补充,符合二年级学生认识学习的习惯和特点。
三、拓展读文,积累童谣
(一)《过新年》。
1.看图区分“鞭炮”和“爆仗”。
2.打节奏读——加快速度读——背诵。
(二)《贴窗花》。
1.初读,读准字音。
2.思考:为什么要贴窗花?了解“重明鸟”的故事。
3.再次熟读,有感情朗读。
(三)古诗回顾《元日》《清明》《乞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过渡:一个春节就有这么多童谣,古人在过节时最开心,也最有仪式感。他们不仅写了孩子们爱读的童谣,更有诗人笔下的节日。
(四)穿越4000年,朗读古文童谣《弹歌》。
1.讲解生字。
2.朗读,教师赋予不同情境,让学生练读。
3.扮演角色读。
4.齐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基于课文学习的拓展延伸。从节日相关的童谣入手,结合课文学习的练习朗读、了解背景古诗、积累文化常识三个学习要点浏览式阅读了多种童谣。按照时间的纵向延伸,又补充复习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最终以简短的文言文结课,将朗读与文化魅力渗入其中。在不断的朗读和复现中,拓展了学生的识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