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二:我们来玩“狼人杀”——策略游戏里的逻辑推理》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二:我们来玩“狼人杀”——策略游戏里的逻辑推理》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23:0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二:我们来玩“狼人杀”—策略游戏里的逻辑推理》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围绕“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这一学习板块进行一个“狼人杀”式推理类游戏设计,通过“狼人杀”推理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说服,在相关主题活动中自主建构并合理应用逻辑推理知识。
课时安排:3课时。
设计意图
“狼人杀”作为年轻人中很流行的一款策略性推理游戏,因其逻辑分析和语言表达的技术性PK而独具游戏魅力,也非常适合和本专题内容进行结合,从而将抽象的逻辑原理具象化,能更多地吸引学生参与逻辑推理知识的学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规则学习和初步试水,掌握“狼人杀”的基本玩法,尝试总结推理逻辑链。
教学重难点
在相关主题活动中,自主建构并尝试总结“狼人杀”的推理逻辑链。
教学过程
导入
2020年8月,《狼人杀官方》携手《有道精品课》打造的狼人杀游戏话术进修班开课,广告语是:“语文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碰撞,究竟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其实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也可以玩一玩“狼人杀”,体会思维碰撞的酣畅。那么,就让我们用三节课的时间一起来研究,在推理游戏“狼人杀”中,如何在逻辑推理和语言交锋中从青铜升级为王者。
学习活动一:初探“狼人杀”——基本游戏规则及角色功能总结
1.观看“狼人杀”教学视频《狼人杀10分钟包教包会》,总结最基本的玩法。
明确:一局狼人杀游戏一般由6-18名分属两个阵营(狼人阵营和好人阵营)的玩家集体参与。人数居多但互不相认的好人阵营,以“白天”投票“放逐”和角色技能为主要手段,消灭他们所认为的隐藏在人群中的狼人们以获取胜利;而人数居少但互相知道身份的狼人们则隐匿于玩家中,凭借“夜晚”“猎杀”好人和“白天”发言时迷惑好人使其错误投票为获胜手段。
2.观看一局“狼人杀”实战视频,全班在教师引导下总结11人(其中一人为主持人)“狼人杀”的基本规则:
(1)角色组成
主持人 狼人 预言家 女巫 猎人 村民
1 3 1 1 1 4
(2)角色介绍
主持人,上帝视角,知道每一个人的身份角色,主持整场游戏。
狼人,“夜晚”可以协商“刀人”,即淘汰一名玩家。
预言家,每次“夜晚”可以查看一个玩家的身份。
女巫,有一瓶毒药和一瓶解药,“夜晚”可以毒人,也可以救人。
猎人,“白天”可以淘汰一名自己认为是狼人的玩家。
村民,没有特殊技能,“天亮了”后有投票权
(3)游戏流程
主持人:“天黑请闭眼,狼人请睁眼。”狼人用手势商量后淘汰一名玩家;主持人:“狼人请闭眼,预言家请睁眼。”预言家可以选择查看一个玩家的身份;主持人:“预言家请闭眼,女巫请睁眼。”告知女巫被“杀”的玩家是谁,女巫选择救人或毒人。天亮了,每位玩家轮流发言,既要陈述自己不是狼人的理由,也要根据其他玩家的发言判断谁是狼人,然后集体投票,得票最多的人被淘汰。白天结束,下一轮夜晚重复开始。
(4)胜利条件
淘汰所有狼人,好人胜利;村民团灭或神职人员团灭,则狼人胜利。
设计意图
通过“旁观”与“参与”,熟悉流程与规则。
学习活动二:再探“狼人杀”——推理逻辑链总结
全班按照五人一组的方式分组,每组派一人按照总结的规则试玩一局,要求:试玩结束后选手和观众共同总结游戏中的推理逻辑链。
明确:
(1)“狼人杀”的难度在于其基本由“不能百分百确信的逻辑”构成逻辑链,其中正反逻辑并存,由玩家根据发言和已知线索自主推断哪条逻辑链是最值得相信的。隐藏身份的狼人和好人两方阵营通过发言拉票,谁的逻辑链更真实,谁在投票的时候就更有优势。
(2)逻辑前提:阵营相同则目标相同,即好人要通过发言判断谁是自己的好人队友,并选择站在同一边,投票让狼人出局,狼人则要在发言中隐藏身份,误导他人,待“天黑”后“干掉”好人。
(3)任何一条逻辑链都有一个出发的基点,一般最常用的基点就是玩家里面哪个可能是真预言家,哪个有可能是悍跳狼。当选择相信你所认为的预言家后,他所给出的信息就是你的逻辑推理的起点。
(4)“好人思维逻辑链”:在白天发言环节,相信A为真预言家,则认定A指出的好人是真好人(术语称“金水”),A指出的狼人为真狼人,同时将同样称自己为预言家的B认定为狼人(术语称“对跳”),在玩家发言中立场倾向于B的或者投票时跟随B的有可能也是狼人。白天玩家发言时指出你认为可能是狼人的玩家并在投票环节投给这个玩家。
(5)“狼人思维逻辑链”:主要关注二个基本点,一是好人的身份,尤其是预言家的身份;二是好人的思考误区,抓住误区进行巧妙的诱导。
首先思考“好人的身份”:神职人员可以利用角色职能阻碍狼人获胜;听好人发言,判断对方是村民还是神职人员;利用逆向思维反攻夜晚被杀又被女巫所救的好人,以此来刺激女巫亮明身份;判断预言家身份并尽早将其淘汰;根据气势强弱大致判断猎人身份。
其次思考“好人的思考误区”:白天发言时听到好人与好人之间的误判,把玩家注意焦点诱导向这两人。
设计意图
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梳理发言和逻辑链,是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的逐次深入。
学习活动三(课后):深入“狼人杀”——游戏局复盘分析
两个小组合作课后玩一次“狼人杀”,全程记录发言,整理成案例,并选择其中一个逻辑推理精彩处或者逻辑推理失误处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
为下节课的综合活动做好准备,也在熟悉游戏流程的同时,对案例进行复盘分析,以此锻炼学生完成语言类项目的能力。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组内合作互助学习,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类型。
教学重难点
在相关主题活动中,自主建构并内化逻辑推理类型。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方”桌派会谈——逻辑推理的师生引导式学习
阅读下列资料中的案例,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文本案例的推理过程简述,概括出这种二难推理的普遍形式。
【阅读资料一】
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
召会谴、梁丘据、晏子而问焉,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与祝佗巡山川宗庙,牺牲圭璧,莫不备具,其数常多于先君桓公,桓公一则寡人再。病不已,滋甚。予欲杀二子者,以说于上帝,其可乎?”
会谴、梁丘据曰:“可。”
晏子不对。
公曰:“晏子何如?”
晏子曰:“君以祝为有益乎?”
公日:“然。”
晏子免冠曰:“若以为有益,则诅亦有损也。君疏辅而远拂,忠臣拥塞,诔言不出。臣闻之:“近臣嘿,远臣喑,众口铄金。’今自聊摄以东,姑尤以西者,此其人民众矣,百姓之咎怨诽谤,诅君于上帝者多矣。一国诅,两人祝,虽善祝者不能胜也。且夫祝直言情,则谤吾君也;隐匿过,则欺上帝也。上帝神,则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无益。愿君察之也。不然,刑无罪,夏商所以灭也。”
公曰:“善解予惑,加冠!”
明确:
晏子的推理过程
如果天帝有灵,派人去祈祷说好话没用;
如果天帝没有灵,派人去祈祷说好话也没用;
天帝或者有灵,或者没有灵;
所以,派人祈祷根本没用。
这就是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
如果A,那么C;
如果B,那么C;
或者A,或者B;所以,必然C。
所以,必然C。
设计意图
以二难推理的教学为例,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
并以“晏子之辩”的二难推理形式的归纳为二难推理教学的起始抓手,有效示范并推进下面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学习活动二:“方”桌派会谈二——逻辑推理的组内互助学习
学生五人小组合作把教材第84页的5个案例的推理过程找出来——按顺序把前提和结论一一列出,然后再进一步概括出推理形式——只保留形式框架,具体内容用字母代替。整理完毕后,每组派代表陈说任一推理形式,全班完成交流与纠正。
明确
(1)必要条件推理
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推理过程
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
我出使的不是狗国;
我不从这个狗门进。
推理形式:
只有p,才q
并非p
非q
(2)排除法
《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这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推理过程:
石兽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
原地和下游都没有;
石兽在上游。
推理形式:
要么p,要么q
非p
是q
(3)二难推理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推理过程:
如果我去劝解,黛玉会烦恼郁结于心而致疾;
如果我不去劝解,黛玉会过于伤感而致;
或者我去劝解,或者我不去劝解;
总之黛玉会致疾。
推理形式: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r
p或者q
总之r
(4)归纳推理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推理过程:
白菜因稀缺而珍贵;
芦荟因稀缺而珍贵;
事物因稀缺而珍贵。
推理形式:
S1是P,S2是P……Sn是P
所有的S是P
(5)类比推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推理过程:
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
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都和大王有情感利害关系;
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推理形式:
A对象具有c、d属性
B对象也具有c属性
B对象也具有d属性
设计意图
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展开自学活动,既有利于独立思考,也有利于合作互助;文字形式的记录与整理是组内讨论结果的具体化;派代表陈述是锻炼发言同学的胆量与语言能力,每次活动的发言代表可在组内轮流。
学习活动三(课后):“方”桌派会谈三——“狼人杀”案例的逻辑推理分析
两个小组合作,尝试用课上所整理的逻辑推理形式再次分析第一课时结束后玩的“狼人杀”的案例笔录,选择其中一个逻辑推理精彩处或者逻辑推理失误处进行再次分析。
设计意图
温故并应用本节课所掌握的逻辑推理形式,既锻炼学生语言能力,也为下节课的综合活动做准备。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场外观摩与组内互助,掌握逻辑推理的实际应用。
2.在语言交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相关主题活动中,掌握逻辑推理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综合活动设计:“狼人杀”实战角色发言案例分析。
活动方案设计。
案例分析准备: 每组挑选并训练一名队员上场进行“狼人杀”实践 记录整局“狼人杀”中的本组队员的几轮发言。
案例分析要点 如果本组队员拿到的是一张好人牌,则着重分析其推理逻辑链中的精彩点或失误点。 如果本组队员拿的是一张狼人牌,则着重分析其发言逻辑链中的精彩点和失误点 分析过程中,注意结合第二课时中习得的逻辑推理形式。
案例分析成果呈现 以文字形式,呈现完整的案例记录与相关逻辑链分析。
设计意图
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展开自学活动既有利于独立思考也有利于合作互助;文字形式的记录与整理是组内讨论结果的具体化;派代表参加“狼人杀”实战能锻炼发言同学的逻辑推理能力、胆量与语言能力。每次活动的发言代表可在组内轮流。
2.活动现场(略)。
3.活动完毕总结。
逻辑推理本身是枯燥的,但逻辑推理的实际应用却可以异常有趣,这一点,我们在“狼人杀”游戏中可以充分体验到。在这个用语言描述推动进程的策略性游戏里,我们锻炼了口才,较量了分析判断能力,也内化了看上去高深、实际上却贯穿日常思维过程的逻辑推理。最后祝大家都能成为说话的好手、推理的高手。
1 / 9